張 靜,劉曉丹,彭宇閣,陳東明
社區電子健康檔案是社區衛生信息化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人們在健康相關活動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備查價值的電子化歷史記錄,是存儲于計算機系統之中、面向個人提供服務、具有安全保密性能的終身個人健康檔案[1,2]。大力推進電子健康檔案建設,將大大改善社區醫療服務的工作條件,有利于提高社區健康服務的工作效率,發揮醫護人員的創造性,提高研究能力與服務水平。2010年8月我們對吉林省城市社區電子健康檔案信息化管理的發展現狀進行調查,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調查對象 2010年8月對吉林省14個城市33個地區的醫護人員160人進行調查,其中男33人,女127人;年齡最大57歲,最小23歲,平均年齡35.9歲;文化程度:高中及中專22人,大專及本科128人,碩士及碩士以上10人;在被調查對象中,有88人所在的10個地區已建立電子健康檔案,72人所在的23個地區未建立電子健康檔案。
1.2 調查工具 采用自行設計的吉林省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電子健康檔案信息化管理現狀調查問卷進行調查,問卷以國家863計劃“現代數字醫療核心裝備和關鍵技術研究”課題組電子健康需求與可接受性調查問卷為基礎,結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現狀制定。調查內容包括醫護人員基本資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電子健康檔案信息化管理的優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困境、電子健康檔案信息化管理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由調查者講解問卷內容及填寫要求,半小時后收回,發出問卷200份,回收166份,有效問卷 160份,有效率96.4%。
2.1 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電子健康檔案信息化管理的優勢(見表1)

表1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電子健康檔案信息化管理的優勢(n=160)
2.2 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困境(見表2)

表2 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困境(n=160)
2.3 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施電子健康檔案信息化管理過程中的困難(見表3)

表3 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施電子健康檔案信息化管理的困難(n=160)
3.1 城市社區電子健康檔案信息化管理的現狀 調查結果顯示,電子健康檔案并不是簡單地將居民健康信息呈現于電腦上,而是更注重于信息的可傳輸性、時效性、安全性、共享性和便捷性。利用信息化手段能使居民及時獲得良好的健康服務,提高社區衛生服務水平,但是由于福利待遇差,社會認同度低,工作量大且繁瑣,僅有 58.3%的本科護生愿意從事社區護理工作[3],目前我國社區護士學歷結構還以中專為主,本科學歷人員最高在15%[4]。表2顯示,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推行醫療事故處理條例難,醫護人員待遇過低等問題導致中國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難以吸引高素質、高水平的人才,醫護整體水平比較低,難以適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發展速度和居民的健康服務需求。而實施電子健康檔案信息化管理中又存在政府投入經費不足、電子健康檔案信息化管理知識和人才的匱乏、居民健康信息采集和保存困難以及電子健康檔案本身存在的系統安全和隱私的保障保護機制不健全等問題,所以城市社區電子健康檔案信息化管理的有效實施還是要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礎設施信息化建設和吸納高水平、高素質的人才。
3.2 解決城市社區電子健康檔案信息化管理實施困難的方法
3.2.1 多方籌資,經濟補償 社區衛生服務建設是政府行為,國務院在對九江、鎮江醫療保障制度試點批示中指出:醫療單位屬于公益事業單位,應由當地政府規劃、建設,醫療單位的基本建設及大型醫療設備的購置、維修需納入同級政府的基本建設計劃和財政預算,統籌安排。當地政府還要幫助醫療單位逐步解決合理補償問題[5]。所以,社區領導一定要提高相關部門對社區衛生信息化建設的關注度,通過互惠互利的方法動員社區有關企事業單位和人民團體給予一定的資助,并根據社區居民衛生需求,提供優質衛生服務來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
3.2.2 嚴格控制社區醫護工作者的準入標準,加強對社區醫護人員的培訓 嚴格控制準入標準直接影響社區衛生工作的開展和服務質量。目前,應保留并大力發展崗位培訓和自學考試兩種模式,將其作為在職護理人員轉換工作崗位或發展方向的繼續教育項目,側重臨床護理向社區護理工作模式的轉換以及社區護理理論與技能的培養[6]。另外,定期有針對性地對社區醫護人員進行相關培訓,建立在職培訓考核制度,激勵醫護人員不斷學習掌握新知識、新技術也至關重要。
3.2.3 建立嚴格的系統管理制度,增強信息安全性 居民健康檔案應包括家庭健康檔案、個人健康檔案、慢性病隨訪記錄、特殊人群(兒童、老人和婦女)保健記錄等[7]。保證電子健康檔案中個人信息安全性可從3個方面進行維護:首先,確保用戶的合法身份以及允許的任務;其次,維護數據在傳輸中的保密性和完整性[8];再次,構建過濾機制,建立嚴格的進入制度,可以采用“口令加密技術”的方式,建立安全的系統管理制度,對系統實行授權使用,進入系統需要用戶名和密碼[9]。
3.2.4 建立和制定社區衛生信息技術標準和規范 目前健康檔案普遍存在著內容不一致、結構不合理、指標不規范、格式不一致以及“死檔”等問題[10],而居民流動導致各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之間的信息無法實現共享,造成信息資源的浪費。要實現信息的共享首先必須建立和制定社區衛生信息系統中數據采集、傳輸、利用、反饋和分析等一系列技術標準和規范;其次,建設社區衛生信息數據集標準和功能規范,保證健康檔案信息的內容完整、格式規范、功能全面、傳輸流暢、反饋及時[10];再者就是建立以政府宏觀協調為主導的信息化資源共享服務平臺,以實現衛生信息資源的有效整合。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健康管理,掌握基本的健康信息是基礎,實施電子健康檔案信息化管理,實現居民健康信息資源的共享,多角度、全方位地進行信息處理,是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現現代化的必然選擇[11]。然而,城市社區在實施電子健康檔案信息化管理的過程中還存在的人力、物力以及技術上的難題,今后,如何依靠優勢,克服劣勢,利用機會,規避風險來發展電子健康檔案任重而道遠。
[1]T ang PC,Ash JS,Bates DW,et al.Personal health records:Definitions,benefits,and strategies for overcoming barriers to adoption[J].Journal of the Americal Medical Informatics Association,2006,13(2):121-126.
[2]Blobel B.Advanced and secure architectural EHR approach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cs,2006,75(3/4):185-190.
[3]石蘭萍.護理人力資源配置方法研究的進展[J].護理研究,2005,19(4A):573.
[4]管惠娟,尹娜,梁萬年.我國社區護理隊伍的現狀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4A):1064-1067.
[5]郭清,邵愛和,梁浩材.社區護理導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214.
[6]周璇.建立完善社區護理人才培養體系的構想[J].醫學信息,2007,20(7):1151-1153.
[7]馬駿.社區居民健康檔案管理及應用研究[D].天津:天津醫科大學,2008:6.
[8]洪鎮洲.社區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的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8:5.
[9]周然,李晉,王娉婷,等.我國電子健康檔案建設面臨問題及對策分析[J].中國衛生統計,2009,26(3):336.
[10]孫艷香.城鎮社區衛生服務信息化建設的主要障礙探討[J].醫院管理論壇,2010,27(1):20-22.
[11]魏雪珍,楊麗娟,王賢美.社區健康檔案的建立與管理[J].全科護理,2009,7(8A):2065-2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