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巖印,唐艷超,蘇 倩
睡眠障礙不僅影響心身健康,而且睡眠質(zhì)量問題所帶來的工作效率下降已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1]。潛水員是國防戰(zhàn)斗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睡眠質(zhì)量值得關注。有研究認為,睡眠質(zhì)量與人的心理狀態(tài)存在著非常密切的聯(lián)系[2],因此有必要對潛水員睡眠狀況的心理影響因素進行分析,以期為改善潛水員睡眠質(zhì)量,提高工作效率提供科學依據(jù),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于2008 年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在抽取現(xiàn)役潛水員313 名,收回問卷313 份,剔除無效問卷17 份后得有效問卷296 份,有效率95.12%。均為男性,年齡(29.74±5.45)歲,均無精神異常史,無嚴重認知障礙。按潛水員等級劃分,其中初定級96 人,6 級70 人,5 級55 人,4 級26 人,3 級34 人,2 級14 人,1 級1 人;文化程度:初中3人,高中145 人,中專33 人,大專87 人,本科及以上28 人。
1.2 研究方法 ①匹茲堡睡眠質(zhì)量指數(shù)(PSQI)[3]:由19 個項目構成,劃分為主觀睡眠質(zhì)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催眠藥物和日間功能障礙7 個成分。PSQI 分數(shù)范圍為0 ~21,分數(shù)越高,表示睡眠質(zhì)量越差。②癥狀自評量表(SCL-90)[4]:該量表共90 個項目,包括10 個因子: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和由7 個項目組成的附加因子,即其他因子,總分可作為心理健康水平的評定指標,得分越高,說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③生活事件量表(LES)[4]:本量表由50 個條目組成,統(tǒng)計指標為生活事件總刺激量、正性事件刺激量和負性事件刺激量,分值越高,表明刺激程度越高。④應對方式問卷(CSQ)[4]:分為解決問題、合理化、求助、自責、幻想和退避6 個分量表,“解決問題-求助”為成熟型應對方式,“退避-自責”為不成熟型應付方式,“合理化”為混合型應對方式。
1.3 測量過程 所有受試者由測試者進行統(tǒng)一指導語詳細講解后進行測試,每位受試者以匿名方式作答,當場回收問卷。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所有數(shù)據(jù)錄入到SPSS 13.0 進行相關分析與回歸分析,P <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潛水員的睡眠狀況 本次調(diào)查的296 名潛水員中PSQ I 總均分為(9.19±2.50)分,以PSQ I 總分7 分作為我國成年人睡眠質(zhì)量問題的參考界值,則有202 名潛水員睡眠質(zhì)量較差,占68.24%,94名潛水員睡眠質(zhì)量較好(PSQ I <7),占31.76%。
2.2 潛水員睡眠質(zhì)量與心理健康的相關關系 由表1 可知,PSQI 及入睡時間、日間功能障礙因子與SCL 總分及各因子分均顯著正相關。睡眠質(zhì)量與除恐怖因子外的因素均顯著正相關;睡眠時間與除人際關系敏感、恐怖因子外的所有因子正相關;睡眠效率與軀體化、強迫、其他因子正相關;催眠藥物的使用與SCL 總分及各因子無顯著相關性。
2.3 潛水員睡眠質(zhì)量與應對方式的相關關系 在成熟型的應對方式中,解決問題與PSQI(r= -0.278,P <0.01)、睡眠質(zhì)量(r= -0.174,P <0.05)、入睡時間(r=-0.218,P <0.01)、日間功能障礙(r=-0.272,P <0.01)負相關;求助與日間功能障礙負相關(r=-0.214,P <0.01)。在不成熟型的應對方式中,自責與PSQI(r=0.181,P <0.05)正相關,幻想、退避與PSQI 相關性不顯著。
2.4 潛水員睡眠質(zhì)量與生活事件的相關關系 負性生活事件與PSQI(r=0.253,P <0.01)、入睡時間(r=0.132,P <0.05)、睡眠時間(r=0.238,P <0.01)、日間功能障礙(r=0.253,P <0.01)相關。正性生活事件與總生活事件與PSQI 相關性不顯著。
2.5 潛水員睡眠狀態(tài)相關心理社會因素的多元回歸分析 以PSQI 為因變量,以上述存在顯著相關的因子為自變量進入回歸方程,R2=60.304,F(xiàn)=10.653(P <0.01),回歸方程成立。SCL 總分與軀體化、強迫、抑郁、敵對、偏執(zhí)、其他幾個因子之回歸效應顯著,其余心理社會因素回歸效應均不顯著。
潛水員作為高風險的職業(yè)群體,長期處于緊張狀態(tài),容易導致身心疲憊,產(chǎn)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甚至表現(xiàn)為植物神經(jīng)紊亂、頭痛等軀體化癥狀,影響睡眠質(zhì)量。本次調(diào)查結果顯示,過半潛水員的睡眠狀況不佳,必須引起重視。
孫陽等[5]針對失眠患者的研究表明,軀體化癥狀和睡眠潛伏期有相關性,即軀體化癥狀越重,則睡眠潛伏期越長,患者入睡越困難。這與本研究結果吻合。在本研究的相關分析中,SCL 及軀體化、抑郁、焦慮等因子與睡眠質(zhì)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障礙、日間功能障礙關系密切,提示心理健康因素與睡眠進程關系密切,即存在心理問題的潛水員睡眠進程長,入睡困難,質(zhì)量不高,而產(chǎn)生白天工作效率下降等繼發(fā)癥狀,而與總睡眠時間、睡眠效率以及使用催眠藥物助眠等關系不大,說明潛水員在入睡后維持睡眠的功能尚可。

表1 潛水員睡眠質(zhì)量與心理健康的相關關系(r)
應對方式是個體解決生活事件和減輕事件對自身影響的各種策略,被認為是應激事件和應激心身反應之間的重要中介因素[6]。在本研究中,PSQI 分與負性事件刺激量、自責的得分呈正相關,與解決問題的得分呈負相關,這與文獻報道的針對失眠癥患者的相關研究結果相似[7-8]。說明缺少成熟的應對方式的潛水員在面對負性生活事件時,情緒和行為均缺乏穩(wěn)定性,在解決問題上缺乏有效方式,容易使自己陷入困境,導致睡眠問題加重。日間功能是指白天的工作、學習或生活的狀態(tài)及功能。自責是一種較為典型的不成熟應對方式,會導致個體產(chǎn)生孤獨、無助的情緒,致使處理生活事件的信心不足,影響工作學習效率,甚至產(chǎn)生訓練差錯等,加重失眠癥狀的產(chǎn)生。潛水員的工作與生活環(huán)境具備特殊性,單純以降低負性事件的發(fā)生率為目的是不太現(xiàn)實的,必須在心理保健中注重對潛水員進行適當?shù)慕逃洼o導,以提高應對能力,正確看待工作和生活中的得失,從而擁有健康、積極的心態(tài)。
研究表明:睡眠質(zhì)量差容易產(chǎn)生或加重心身癥狀,同時心身癥狀的加重又會嚴重影響睡眠質(zhì)量,使患者處于一個惡性循環(huán)狀態(tài),這可能是導致失眠長期存在的原因[9]。本研究中回歸分析表明,除SCL、軀體化、強迫、抑郁、敵對、偏執(zhí)、其他等幾個與心理健康水平相關的因子外,其他因素回歸效應均不顯著,說明潛水員心理健康水平、強迫、抑郁等心理癥狀是影響睡眠質(zhì)量的重要因素,而其他因子的作用機制尚不明確。潛水員由于常年承受著較重的心理壓力,容易產(chǎn)生負性情緒,加之生活環(huán)境相對封閉、性別群體單一等環(huán)境因素,不利于負性情緒的化解,由此而影響睡眠進程,導致睡眠質(zhì)量不高。提示管理者一方面應當高度重視潛水員的心理衛(wèi)生保健工作,通過建立心理支持體系、開展心理減壓訓練等多種手段提高潛水員心理耐受力,幫助其建立起對應激事件的正確認知,減少負性事件對心理的沖擊。另一方面應密切關注潛水員的心理狀態(tài),及時發(fā)現(xiàn)并解決困擾其工作、生活的心理問題,降低心理問題的發(fā)生率,對存在心理問題的潛水員,應及時聯(lián)系相關心理衛(wèi)生機構進行疏導和幫助,同時可適當使用催眠藥物助眠,降低因為睡眠質(zhì)量不高而加重心理癥狀的可能性,盡可能地保障好潛水員的睡眠質(zhì)量,保證其工作與生活效率,這對提高部隊戰(zhàn)斗力具有重要意義。
[1] 楊曉明,王汝芬,劉志強,等.醫(yī)生睡眠質(zhì)量及其與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5(7):654-656.
[2] 王學義,劉小玉,金圭星.森田療法對失眠恐怖治療效果的臨床觀察[J].臨床誤診誤治,2005,18(12):860-861.
[3] 劉賢臣,唐茂芹,胡 蕾,等.匹茲堡睡眠質(zhì)量指數(shù)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華精神科雜志,1996,29(2):103-107.
[4] 汪向東,王希林,馬 弘.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31-378.
[5] 孫 陽,楊志杰,古雅蘭,等.失眠癥患者睡眠質(zhì)量、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多導睡眠圖的研究[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6,15(6):499-500.
[6] 熊 波,劉俊松,斯銀平,等.437 名潛艇官兵心理應激影響因素的路徑分析[J].東南國防醫(yī)藥,2008,10(4):243-247.
[7] 馬建東,李玉鳳,李轉清.大學生失眠癥患者心理社會因素對照研究[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4,12(3):218-220.
[8] 柳群方,郭 軍,魏月玲.失眠癥患者心理健康狀況與相關因素的研究[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4,13(3):296-299.
[9] 王雪笠,馮連元,賀銀芳,等.伴有抑郁或焦慮癥狀的慢性失眠癥患者多導睡眠圖分析[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5,14(3):246-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