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衛
(貴州民族學院圖書館 貴州 貴陽 550025)
口述歷史以其表現形式的靈活性和敘事的具體生動而吸引讀者,是促使館藏多元化、形成館藏特色的極好資源,對于口述歷史資源的整理是圖書館工作亟待拓展的新領域[1]。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以下簡稱威寧縣)是貴州省面積最大的民族自治縣,是畢節地區轄縣。威寧縣是一個多民族的自治縣,在這塊神奇富饒的土地上居住著漢、彝、回、苗、布依等18個民族,各民族相依共存,和諧相處,組成了有著100多萬人口的大家庭,彝村、回屯、苗寨星羅棋布。貴州民族學院圖書館(以下簡稱我館)曾對威寧地區民族地方文獻分布狀況進行了調查,發現該地區地方文獻藏量豐富、類型多樣,但是文獻資料分布比較分散,有的屬于公開發行或內部發行資料,有的由私人珍藏或散落民間,為地方文獻的收集工作帶來很大困難。我館地方文獻征集工作人員通過訪談獲得了許多相關信息和資料,這些口述歷史資源為充實地方文獻館藏和建設館藏特色資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現代意義上的口述歷史是指以錄音訪談的方式搜集口傳記憶及具有歷史意義的個人觀點[1],即借助現代錄音、錄像技術,使受訪者的聲音和影像得到了載體的固定,并定位于“以重建歷史為目的,對過去事件親歷者的采訪”[1]。口述歷史訪談是指“一位準備完善的訪談者向受訪者提出問題,并且以錄音或錄影記錄下彼此的問與答”[2]。訪談的音像記錄經過制作抄本、摘要、索引后儲存起來,所以口述歷史工作包括口述歷史訪談及訪談后期工作等內容[2]。
地方文獻是對某一地域內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及人的群體活動方式的記錄,具有明確的地域性和史料性特征,內容涵蓋一個地區的天文、地理、社會、人文等各個方面,是該地區社會歷史沿革的原始記錄和歷史見證[2]。
地方文獻歷史悠久、內容廣泛、記錄詳實可信,它對當地的地理沿革、風土人情、人物事跡、歷史掌故、歷代沿革變遷都有詳細的記載,為研究當地經濟史、政治史、軍事史、地方典章制度、地方風俗史、宗教史提供了細致寶貴的材料。但是人們往往本能地用口述的方式將個人的經歷、家族的歷史、民族的歷史傳給下一代,使許多寶貴的歷史資料被人們有意、無意地以口述的方式流傳下來。這些在民間廣為流傳的手工藝、歌謠、俚語、民間詩謠、諺語、俗語、神話傳說、故事等真實地反映出一個民族、一個地域乃至一個社會群體的風情民俗、人文景觀,揭示了他們在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共同特征和發展歷程。這些世世代代口傳身授的文化傳統和些許形成文字、圖像的文本記錄是最為寶貴和真實的原始史料,往往在正史上并沒有記載。口述訪談工作將某一地域普通民眾中廣為流傳的、富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地方民間傳說、民間歌謠、生產生活用具、地方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大事件等記錄下來,使口述歷史成為一個地域“活的歷史”[3],成為地方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
許多口述歷史由民間歷代沿襲的特定保存者記憶,大都未經過系統的整理。例如,我館在對威寧縣民族地方文獻分布狀況的調查中了解到,很多受訪者對威寧縣的發展歷史、威寧縣社會情況(如名門大族的家族史、宗譜、家譜等)及有關家庭的世系、家訓、祠墓、傳記等都有所了解,甚至包括一些家庭的人口數量、人口結構、人口的增減速度及其原因、家庭的興衰過程以及人口的社會構成、職業、文化狀況、婚姻狀況、壽命等。由于受訪者的素質參差不齊、有的口述之事因記憶模糊模棱兩可,這些口述歷史結構松散、內容有待考證,但是在文獻資料貧乏的地方史志研究中彌足珍貴,是區域歷史研究的重要信息來源。因此,圖書館開展口述歷史的整理工作不僅能為下一代人了解先輩生存、發展的印跡提供共同記憶,還能夠發揚民族優良傳統,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口述歷史是通過受訪者回憶獲得的,通常都是難以尋獲的珍貴資料,具有獨特的學術價值,從中可以發現一些被文字記載忽略或歪曲了的史實。這些史實往往是揭開歷史謎題的要素,有助于剖析隱含在歷史事件中的脈絡,對正史中沒有記載或語焉不詳的內容進行補充,既為讀者提供更多了解歷史的視角、為學者們提供更多的研究資料,同時也可以作為正史資料的重要裨補,用以證史,或用于校勘、考訂、鑒別文獻資料的真偽,考索其源流和特征。可見,將文獻資料與口述歷史配合使用有助于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理解問題。
口述歷史作為獲取信息的有效途徑,必將成為圖書館特藏建設中最為獨特的部分,成為圖書館特色館藏體系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圖書館進行口述歷史的收集、整理與開發利用工作對于挽救歷史資料、建立更為完善的文獻資源特色館藏體系及更有深度地為史學研究服務具有重要的意義。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數碼科技的普及和發展,錄音筆、數碼攝像機、數碼照相機、計算機是口述歷史工作者的首選器材。
首先,確定要收集的資料類型和目標,主題確定后,作一份詳細而且切實可行的計劃。其次,對政協、史志辦(由地方志辦公室、黨史辦合并)、民宗局進行重點訪問,圈定受訪者候選名單。圈定受訪者候選名單時,需根據受訪者年齡、重要性、采訪時間、地點等因素確定采訪順序。一般應將年紀比較大的、重要的受訪者安排在前面,因為口述歷史對象大多是耆老人士,要盡量避免因意外而使整個計劃無法進行。
口述歷史訪談不只是一次簡單的工作過程,而且是一次感情歷程。在訪談結束后,需感謝受訪者對征集工作的支持,使其明了他們提供的口述歷史對整個征集工作的重要意義,并且與受訪者說明需簽署的授權文件、錄音文件會如何處理、后續處理需要多長時間、存儲和開放給研究者利用的地點等問題。如果預算允許的話,最好能贈送受訪者一份紀念品,以便后續工作的開展。
圖書館要將經初步整理的文字資料給受訪者過目,確定是否有需要補充的地方,并且盡量尊重口述者的意圖和表述。同時,要判斷其中是否有與個人隱私相關的內容,明確哪些內容可公開、哪些內容需保密。在整理材料時還應注重知識產權保護,每份口述歷史資料都要有正式的公函征得口述者的授權。
圖書館需要對口述歷史文件進行專業的整理建檔,建檔內容包括對采訪時間、采訪地點、訪談者、受訪者、訪問次數等信息的著錄以及對音像資料的轉換、對訪談內容的標引和對涉及的人物、事件、地點的索引等。
錄音、錄像器材價格的大幅降低以及計算機技術和錄音筆、數碼科技的高速發展,為口述歷史工作的廣泛開展提供了可能。因此,我們應把握機遇,積極認真地將口述歷史工作開展下去,為地方民族文化研究提供更多珍貴的地方文獻資料。
[1]李乃冰. 口述歷史:圖書館資源建設的新探索[J]. 圖書館學研究,2008(9):77-83.
[2]金文堅. 口述歷史在地方文獻工作中的意義及實踐[J]. 圖書館論壇, 2009(4):210-213.
[3]劉曉莉. 口述歷史與地方文獻工作芻議[J]. 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5(5):64-66.
[4]劉曉莉. 圖書館開展口述歷史工作的意義及其方法[J]. 圖書館論壇, 2005(4):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