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雨
(首都醫科大學衛生法學系,北京 100069)
2010年年底,北京等10余個大城市出現“血荒”,相關部門稱天氣寒冷造成街頭無償獻血人數減少。而與此同時,有媒體記者通過暗訪調查,發現在北京一些地方仍然存在“血頭”組織大學生、民工、兼職工作者、甚至是河北村民賣血,從中牟取暴利的情況。這一現象并非僅北京所特有,它的背后反映出在《獻血法》中所產生的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依據1997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獻血法》,全國獻血制度由義務獻血變為自愿無償獻血,臨床用血全部由無償獻血提供。這對于保障血液質量、杜絕血液傳播疾病,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但是無償獻血工作實施以來,出現了部分大城市臨床用血緊張,不能完全敞開供應的現象。在昆明市區的各大醫院里,幾乎都有因血液供應困難而被一再推遲的手術。昆明血液中心需要給昆明范圍內200多家醫院提供血液,現在的庫存血量已經到了歷史最低點,這一切已經持續了近3個月。而北京市血液中心工作人員介紹,由于此前醫院用血量缺口大,所以采血量上升之后對血液的需求也更大了,往常一般一天1300袋的出血量,而近期竟達到了2000袋以上,即便如此,血液中心對于醫院的用血需求也不是有求必應。目前,血液庫存將近8000袋,距離1.2萬袋(一周的量)的庫存標準還有一定距離。出現供血緊張以來,一些病人家屬到血液中心進行家庭自助獻血,以期換成患者手術所需血型。
臨床用血出現緊張后,在北京一些地方重新出現了“血頭”,由于臨床用血的緊張,有些醫療機構擅自從非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血站取血或從其他醫療機構擅自調劑血液。這些違法行為的出現,反映了《獻血法》在實施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2.1.1 血液來源不穩定,存在季節性缺血和血液偏型等問題,難以保障臨床用血的足量和安全
《獻血法》頒布后,各級、各地政府和衛生主管部門都更加重視無償獻血工作,通過廣泛發動和積極宣傳,確實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目前無償獻血仍然不能滿足和保證臨床用血的需要,“街頭獻血,靠天吃飯”是很多城市無償獻血的狀況,缺乏穩定的獻血隊伍,不僅不能保障用血安全,也難以應對突發事件,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由于醫療資源集中,全國各地的重癥疑難患者都來這些大城市的三甲醫院就診,臨床用血總量更大,“血荒”時有發生。
2.1.2 現行還血政策水平不能適應無償獻血工作要求,對公民的激勵引導效果不明顯
我國《獻血法》第14條規定:“公民臨床用血時只交付用于血液的采集、儲存、分離、檢驗等費用;具體收費標準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價格主管部門制定。無償獻血者臨床需要用血時,免交上述款項規定的費用;無償獻血者的配偶和直系親屬臨床需要用血時,可以按照省、市、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規定免交或者減交上述款項規定的費用。”從目前來看,獎勵優惠政策仍然是推動我國無償獻血事業發展的重要措施之一,那些享受到無償獻血優惠政策的獻血者和其親屬,很容易被再次動員參加無償獻血,他們對于擴大無償、自愿、固定的獻血者隊伍,起著積極的作用。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各地對于無償獻血者的還血政策,規定不一,例如,河北只要本人無償獻血1000毫升以下的,無論多長時間,均3倍量返還;北京市規定獻血者自獻血之日起10年內免費使用獻血量五倍的血液,10年之后免費使用獻血量兩倍的血液;累計獻血超過1000毫升的獻血者終身無限量免費用血;獻血者的配偶、父母、子女自獻血者獻血之日起 10年內可以免費使用獻血量等量的血液。但換血的手續繁瑣,辦理用血費用的報銷手續受到地域限制,按照現行規定,符合免費用血條件的免費用血者在臨床用血后,需要到獻血所在地的獻血管理辦公室去報銷用血的費用。由于無償獻血隊伍很多來自在校大學生、軍人、外地務工人員等,他們很大一部分存在異地就業、退伍和務工等情況,因此在報銷免費用血費用時,有時候需要往返幾次才能辦理完報銷事宜,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獻血者的獻血熱情。
2.1.3 采血服務不規范,影響了公民參加獻血的積極性,需要通過立法提高服務水平,規范采血活動
在自愿無償獻血的模式中,獻血服務工作的好壞已經成為獻血招募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一次不愉快的獻血經歷或者報銷經歷,可能就會使得一個無償獻血者流失。成分獻血在血液中心內進行,獻血者需在體檢、血液全項化驗結果合格才能參加成分獻血,所以無償成分獻血者每次從體檢、采集血液化驗標本到參加成分獻血都需要到血液中心兩次;成分獻血的獻血過程需要l~2小時;在機器采集分離血液成分的2小時中,獻血者1個或2個手臂的肘部均要進行靜脈穿刺,獻血者自始至終都必須要以一種姿勢躺在采血椅上,這一切都意昧著無償成分獻血需要獻血者付出更大的勇氣、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血液中心的工作人員如何搞好成分獻血全程服務,以確保獻血者成分獻血全過程的安全、輕松、愉快,是否能滿足他們的歸屬感和成就感,即成為獻血者再次參加無償獻血的關鍵[1]。
2.2.1 醫療機構在應急采血、用血中面臨兩難困境
根據《獻血法》第15條第2款規定,為保證應急用血,醫療機構可以臨時采集血液,但是應當按照《獻血法》的規定,確保用血安全。《醫療機構臨床用血管理辦法》第19條對此也作出了詳盡的規定,該條規定要求醫療機構因應急用血需要臨時采集血液的,必須符合以下情況:“邊遠地區的醫療機構和所在地無血站(或中心血庫);危及病人生命,急需輸血,而其他醫療措施不能替代;具備交叉配血以及快速診斷方法檢驗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體、艾滋病病毒抗體的條件。”但是該條規定的第1款和第3款規定在實際操作當中都面臨著非常嚴重的問題。從第1款的規定來看,能夠因應急用血需要而臨時采集血液的主體僅限于邊遠地區和所在地無血站(或中心血庫)的醫療機構,但是在實踐中有些醫療機構不屬于邊遠地區,所在地有血站,但是病人大出血無法等待,往往生命就在等待血漿到來的路上消逝。醫院只能坐等而不能“違法”救人[2]。
除了“救人違法”之外,另外一個潛在的問題是,在現實中,多數邊遠地區的醫療機構并不具備或者完全不具備交叉配血以及快速檢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丙肝病毒表面抗原、艾滋病病毒抗體的條件,這就導致這些不具備條件的醫療機構在應急用血時面臨艱難的選擇——要么違法救人,要么見死不救。而違法救人后,不僅要受到行政處罰,還極有可能成為民事案件的被告。
2.2.2 臨床用血的血液來源復雜,存在安全隱患
在實踐中,有些醫療機構擅自從非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血站取血或從其他醫療機構擅自調劑血液。醫療機構擅自調劑血液,一旦發生臨床輸血糾紛,既難以分清血站、醫療機構的責任,又對血液的可溯源性造成不利影響。產生這類問題原因在于,一些醫療機構用血數量大、品種多,且常常會出現特殊血型,僅靠一個血站供血,有時會無法滿足需求,醫療機構就通過各種關系向其他血站或醫療機構取血。此外,一些基層醫療機構由于不具備設置輸血科條件,血站不向其供應血液,使其向其他有條件的醫療機構申請血液。
由于禁止醫療機構相互之間供應血液,對確實需要臨床用血,但條件難以滿足的一級、二級醫療機構,可以探索采取由血站在一所綜合性醫療機構設置儲血點的方式,向他們供應臨床用血,并幫助進行輸血前的交叉配血工作。同時,通過提高現有血站的血液供應和服務能力,不斷滿足醫療機構臨床用血的需求,避免醫療機構之間擅自調劑血液。
血液安全是關系到國家公共安全與公民健康的一個重要問題。無償獻血者的招募與保留是保障血液安全的源頭,如何從低危人群中招募安全、可靠的獻血者,并使之成為固定獻血者是推動無償獻血活動深入和可持續發展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北京市無償獻血管理辦法》第13條規定:“血站應當對有獻血意愿的公民登記造冊,建立固定獻血員隊伍,并根據其獻血時間、地點等意向提供采血或其他相關服務。區縣獻血辦負責將符合條件的預備隊員登記造冊,在血液庫存不足或臨床急需用血時,組織預備隊員自愿獻血。”我國還可以參照國外發達國家在招募固定獻血者的經驗,通過自愿登記、電話、短信、學生社團等開展多種招募方式,建立準確、便捷的預約系統,教育、動員、招募一支固定無償獻血者隊伍,對保障充足的血液供應、提高血液質量、降低輸血風險和采供血機構運營成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我國《獻血法》規定獻血年齡是18歲~55歲,一次獻血量200毫升,最多不超過400毫升,兩次獻血間隔時間不低于6個月。我國《獻血法》規定獻血員年齡、每次獻血量,都低于(或寬松于)國際上發達國家以及亞洲各地區和國家。參照國際趨勢和有關國家的做法,我國可以適當放寬獻血的年齡限制和間隔時間。
采供血機構要嚴格規范執業行為,依法開展采供血業務,執行各項操作規程;強化服務意識,為獻血者提供安全、衛生、便利的條件;要以獻血者為關注焦點,善于總結獻血者心態,利用多種渠道和方式,進行政策法規、血液常識和獻血常識的宣傳普及,針對不同獻血者開展他們樂于接受、形式靈活多樣、針對性強、貼近時代、貼近獻血者的宣傳教育活動。
2000年1月成立的國家血液中心是全國唯一的輸血服務機構,其首要任務是滿足全國對血液(如紅細胞、血漿、血小板等)的需求,主要負責血液的采集、制備、質控、供應和血液免疫學工作,同時承擔國家血液安全監控、輸血技術進步、科學研究和國際合作等職能,中心設1個總部和17個地區分中心。在無償獻血運行良好的法國,其對血站采取集中化管理的模式,已實現了血液的統一調配、集中化檢測和制備,形成了管理規范、技術先進和高效運行的輸血服務體系。我國地域遼闊,社會發展不平衡,各地情況都不相同,要像法國那樣實行完全打破行政區劃的血站集中化管理模式(96個行政省只有1個輸血服務機構)是不現實的,但在一定區域內(省/地級市水平),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實現區域內基于中心數據信息網絡的輸血服務機構的中心化建設/垂直管理是完全可行和必要的[3]。這可以有效解決上述臨床來源復雜化引發的安全問題。
血液安全和保證用血是血站工作的目標,而要達到這個目標,衛生行業系統就需要進行資源整合,需要在最大范圍內進行資源共享。血站應當以網絡為載體,最大限度地共享血液信息,確保血液安全和保證用血,爭取早日能實現全國聯網,無論在何地獻血,凡符合免費用血規定的可直接在用血地的獻血管理辦公室報銷用血費用。河北省已于 2005年建立采供血機構信息網絡系統,實現了全省采供血信息共享,系統具有省內“血液異地返還”功能。衛生部在2006年要求各省用2年~3年時間實現本省內血液信息共享,強化血站信息化建設,注重全國血液信息共享,為逐步實現異地報銷血費奠定網絡基礎,使獻血者享受“血費返還”服務如同銀行存款一樣方便、快捷。建議制定全國統一的血費返還標準,建立一支穩定的固定獻血隊伍,提高群眾的獻血積極性,取消終身免費用血,通過調研,規定一個合適的返還標準,如“獻一返三”[4]。
條件具備的醫療機構,受獻血管理辦公室委托,可在免費用血者臨床用血時,按規定直接免除其用血費用,再由獻血管理辦公室與醫療機構進行結算,這樣最大限度地簡化了免費用血者的報銷程序,使免費用血者方便快捷地享受到無償獻血的優惠政策,進一步提高無償獻血者及其家庭成員的獻血熱情,促進無償獻血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醫療機構臨床用血管理辦法》第19條的規定,適當擴大醫療機構在血站所提供血液無法快速送達時以及不具備相關檢驗條件的醫療機構在需要應急用血時的權限,避免產生見死不救反而合法的尷尬局面。
可以借鑒《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33條第1款規定的立法精神,對在緊急情況下為搶救垂危患者生命而采取的應急采血行為予以保護,以維護醫療機構的合法權益,避免醫療機構承擔過重的責任,改變醫療機構“寧愿不做,不愿做錯”的消極態度。在醫療實踐層面上,作為與完善立法相配套的措施,應當進一步明確規定應急采血、用血的檢驗制度和報告制度,要盡量以務實的態度,作出詳盡的規定,既可以起到保證應急采血、用血安全的作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醫療機構在面臨訴訟時提供證據的問題。醫療機構自身也應當加強對緊急用血的規范,避免平時不備血,需要時才打電話通知血站送血的被動做法。
[1]王建強.公民無償獻血對我國血液管理模式的挑戰[J].上海管理科學(企業版),2008,15(3):112-113.
[2]張曉松.對《獻血法》實施中引發矛盾的思考[J].法制與經濟,2007,14(11):52-53.
[3]梁文飚.法國血液工作經驗及啟示[J].中國衛生質量管理,2011,18(3):79-81.
[4]李燕紅.建立固定無償獻血隊伍的思考[J].中國中醫藥指南,2010,18(3):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