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會蘭,王 春,楊玉華,李偉強,張 玫,賽 波
(1.普洱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云南 普洱 665000;2.墨江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云南 墨江 654800)
由于水電工程需要,大量男性流動民工流入普洱市墨江縣南江水電站,男性流動民工大部份處于青壯年,且長期生活在單一性別人群中,為了解普洱市水電站男性流動人群的艾滋病相關知識宣傳和高危行為干預情況,本研究選擇2008年~2010年的哨點監測資料,通過統計分析3年艾滋病相關知識知曉率、高危行為相關干預服務覆蓋率、安全套使用率、HIV及梅毒陽性檢出率等指標,比較男性流動人群接受艾滋病相關知識和行為干預的情況[1],現報告如下:
以2008年~2010年在墨江縣四南江水電站施工區的流動男性水電工人為調查對象。每年均采用PPS法隨機抽取普洱市墨江縣四南江水電站施工區的水電民工,3年共計1070人(2008年247人、2009年416人、2010年407人),采用國家哨點監測問卷《男性流動工人健康調查問卷》,在知情同意原則下進行個人基本信息、艾滋病相關知識、艾滋病相關高危行為及干預信息和血清學調查。由經過專門培訓的調查員與被調查對象進行面對面不記名問卷調查,調查表由審核員現場審核,對不合格的問卷由調查員及時彌補和更正。HIV檢測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免疫印跡實驗(WB),按《全國艾滋病抗體檢測技術規范》進行檢測和確認。梅毒采用RPR初篩,TPHA復核。采用Epidata軟件創建數據庫和錄入,采用SPSS軟件包完成包括頻數分布、卡方檢驗等統計分析。
共調查問卷1070份,被調查者最小15歲,最大63歲,平均年齡 32.7歲;未婚占 33.27%,已婚/同居占65.70%,離異/喪偶占1.03%;以漢族為主,占69.16%,其次為彝族,占7.76%,其它占23.08%;文盲占3.40%,小學占25.39%,初中占53.22%,高中/中專占13.73%,大專及以上占4.25%;外地戶籍占60.27%,本地戶籍占39.73%,其中以外地青壯年為主;離家時間以3個月~6個月為主,占 45.69%,6個月~12個月占 32.69%,12個月以上占21.63%。
調查問卷設置8個艾滋病相關知識,每個調查對象對8個問題回答正確6個及以上的即為知曉。1070個調查對象中,知曉的690人,知曉率為64.49%。通過對四南江的男性流動人群進行艾滋病相關知識的宣傳,其對艾滋病相關知識的知曉率呈現逐年提高的趨勢,3年來,墨江縣四南江的男性流動人群艾滋病知識知曉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4.732,P<0.001),詳見表1。

表1 2008年~2010年男性流動人群艾滋病相關知識知曉率統計表
自四南江水電站開工以來,疾控中心均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到其施工現場進行艾滋病相關知識的宣傳和高危行為干預。2008年~2010年干預履蓋率分別為59.11%、76.20%、79.36%,3年干預覆蓋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4.963; P<0.001)。累計發放艾滋病相關知識宣傳折頁5000多份,安全套3000多只,累積干預3000多人次,三年其平均接受宣傳干預服務覆蓋率為73.46%。
調查的1070名男性流動人群中,有過性行為的人數比例為92.06%(985/1070),有固定性伴的人數占67.76%(725/1070),最近一年與暗娼發生過商業性性行為的人數占39.49%(389/985),最近一年與臨時性伴發生性行為的人數占21.93%(216/985)。最近一次與暗娼發生商業性性行為使用安全套的人數所占比例變化3年間不明顯,且統計學無意義(χ2=0.182;P=0.913);最近一次與配偶和臨時性伴發生性行為時使用安全套的人數所占的比例無明顯的變化,可能與傳統的性觀念和彼此間的信任有關,詳見表2。

表2 1070名男性流動水電工人發生性行為安全套使用情況

表3 2008年~2010年調查對象HIV及梅毒陽性檢出率
3年來累計對1070份血清進行HIV和梅毒檢測,累計檢出HIV陽性4例,陽性檢出率0.37%;累計檢出梅毒5例,陽性檢出率為0.47%,具體見表3。
男性流動水電工人是特殊人群,以中青年為主,大多數來自農村,文化層次低,對艾滋病知識認知程度有限,自我防護意識和能力較薄弱。由于大多處于性活躍年齡,已婚/同居的比例大,發生高危性行為已成為艾滋病的重要隱患之一。為了滿足自身的生理需要,與臨時性伴或暗娼發生過性關系的人數比例為 56.54%(605/1070),而每次有性行為均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只占63.50%,最近一次與小姐發生性關系時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占79.70%;安全套使用率低,存在較大潛在感染艾滋病毒的風險。
調查結果表明,男性流動人群艾滋病相關知識知曉率低,平均知曉率64.49%,3年平均接受宣傳干預服務覆蓋率73.46%,反映出男性流動人群艾滋病基本知識知曉率的狀況仍然令人擔憂,尤其是他們頻繁的流動性和自身所處的社會弱勢地位,容易與艾滋病流行的危險因素相聯系,有可能成為艾滋病傳播中的脆弱人群[1]。這就要求今后要更加關注男性流動人群的健康,加強對男性流動工人艾滋病知識的宣傳教育工作,探索適宜于男性流動工人艾滋病宣傳教育工作的模式和手段。
通過對四南江男性流動人群進行艾滋病相關知識的宣傳和行為干預,艾滋病知識知曉率和艾滋病干預覆蓋率逐年有所提高,但是男性流動人群的安全套使用率變化不大,尤其是與固定性伴和臨時性伴的安全套使用率,該人群在艾滋病預防知識上的誤區和盲區與我們一貫的宣傳策略有關, 在這一人群中推廣和使用安全套存在著一定的障礙,提示一定要從目標人群需求出發,更有針對性地選擇受眾需要的內容,對存在模糊或錯誤認識的知識點加強宣傳力度,采取更好的措施去解決[2],增強他們對性病艾滋病的防范能力。
[1]田小兵,楊正偉,吳漢奇,等.流動人口在流入地接受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影響因素:以流出地為基礎的調查[J].中國性病艾滋病防治,2009,15(4)387-389.
[2]杜 鵑,潘綏銘.北京市男性流動人口艾滋病預防相關知識、行為調查[J].中國健康教育,2007,(12):903-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