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鵬克,熊均平,付宜靜,楊 旭
(1.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漯河 462002;2.漯河市中心醫院,河南 漯河 462000)
校企合作開展口腔醫學專業臨床教學及畢業實習的實踐
曹鵬克1,熊均平1,付宜靜2,楊 旭1
(1.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漯河 462002;2.漯河市中心醫院,河南 漯河 462000)
校企合作;口腔醫學專業;臨床教學;畢業實習
口腔醫學專業教育的顯著特點在于通過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培養符合行業和社會需求的高技能應用型口腔醫學人才,促進學生職業生涯發展。基于這一理念,我校口腔醫學專業依托行業發展走學校與醫院、企業聯合辦學之路,取得了顯著成效。
選取我校2007級口腔醫學專業80名學生為教學對象,從第二學年上半學期第6周開始,學生已完成大部分文化基礎課及專業基礎課學習,開始接觸口腔醫學專業課。為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我校口腔醫學系與漯河市口腔醫院、諾爾曼義齒加工中心簽訂合作協議,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并將其作為臨床教學基地(以下簡稱教學基地)。
1.2.1 組織領導 經口腔醫學系和教學基地雙方協商后成立由雙方領導組成的校企合作教學管理委員會,該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領導、組織臨床教學和畢業實習,協調、解決實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委員會下設臨床教學辦公室,具體負責臨床教學、畢業實習安排和教學管理工作,保證臨床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
1.2.2 制訂培養計劃 為保證臨床教學和畢業實習效果,口腔醫學系將用人單位需求和崗位職業能力要求作為制訂人才培養計劃的依據,以就業為導向,緊密結合市場需求和行業發展現狀,開展行業工作崗位調研和人才需求調查,聘請行業專家和教學基地技術骨干進行科學論證,校企雙方共同研討、修訂口腔醫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使之適合崗位需求、利于學生就業。在此基礎上,依據行業、企業崗位對人才職業能力、職業素養等方面的要求,制訂學生在校企合作、工學交替期間的培養計劃,確定課程設置、課程標準、職業技能標準和教學方法手段,深化學生職業能力培養。
1.2.3 教師選聘 由口腔醫學系和教學基地共同選聘專業課教師或實習帶教教師。選聘程序是:教師提交申請,由校企合作教學管理委員會臨床教學辦公室初審后安排試講,試講包括專業課理論教學的組織及實踐教學的設計、安排等方面,試講采用評分制;最后將結果報至校企合作教學管理委員會審定。選聘教師要求是:中級以上職稱,責任心強,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或多年臨床工作經歷,專業技術過硬,有一定教學工作能力,能夠勝任口腔醫學專業臨床教學和帶教工作。同時,要求學校專業教師到教學基地進行實踐,進一步熟悉工作崗位對口腔人才的要求,并聘請醫院臨床經驗豐富的醫生給學生上課,學校免費為醫院提供師資培訓。教師與醫生集體備課、互相聽課,共同完成教學任務[1]。
1.2.4 教學安排 根據口腔醫學系和教學基地教學條件,結合專業課特點,由校企合作教學管理委員會、臨床教學辦公室安排3個階段的教學工作:(1)校內教學階段。主要是專業課授課前期,大約4周時間。該階段除了組織學生在校內進行模擬技能訓練外,還要在專業課教學過程中安排學生到教學基地進行課間見習及參觀學習。(2)教學基地教學階段。主要是在進行專業課教學的同時,強化學生專業實踐技能,大約7~8周時間。根據教學基地(醫院)的工作特點,安排學生上午學習理論知識,下午進行實踐學習,半天輪轉、工學交替。學習時間和在校時統一,每周5天,每天4學時理論課、4學時實踐課。教師在“做中教”,學生在“做中學”,促進產學結合,實現了口腔醫學人才培養的技能化、職業化。在此期間,學生在教學基地生活,并參與醫院舉行的重大活動,雙休日適當安排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或公益活動。(3)教學基地實習階段。主要是在教學基地完成最后1年的頂崗實習,一般為42周時間。要求學生在帶教教師指導下開展診療活動,獨立完成口腔醫學范圍內的基本操作。同時,在教學基地教學和實習階段,安排學生接受醫德醫風教育,參與醫院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及各種學術活動,使學生了解職業環境,加深對工作崗位的認識,增強職業責任感,培養高尚的職業道德。
(1)構建臨床教學評估體系。根據《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臨床教學基地管理暫行規定》,制定《口腔醫學系校企合作教學基地評估管理辦法》,加強對臨床教學基地的建設與管理。口腔醫學系定期組織專家對教學基地進行評估,以有效保障臨床教學和畢業實習工作的順利開展。
(2)構建科學的考核體系。我校編制了專業技能考核手冊,強化學生專業技能培養;建立了階段性綜合考核制度,分別在第二學年末和畢業前進行綜合能力考核,以檢查實習效果,并及時解決臨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確保實踐教學質量。考核內容既圍繞課程標準、課程內容制定,又與國家執業考試接軌。轉科實習前均進行出科考試。
(1)理論和綜合實踐能力。我們對2007級學生進行了理論和綜合實踐能力考核,在同等生源條件下,與2006級學生相比,畢業考試成績平均提高了16.7分,綜合實踐能力明顯優于2006級學生。
(2)畢業生跟蹤調查。為掌握畢業生就業及臨床工作情況、校企合作效果,及時發現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我們進行了畢業生跟蹤調查。截止目前,2007級口腔醫學專業80名畢業生中79名實現了對口就業(占98.8%),其中1名畢業生因特殊原因改行。在此情況下,我們向畢業生就業單位發放了不記名問卷調查表。調查結果顯示,2007級畢業生專業實踐技能過硬,職業責任感強,綜合素質高。
(1)理論、實踐一體化,有助于提升學生學習時效性。校企合作開展口腔醫學臨床教學及畢業實習,體現了教學過程的開放性和真實性。學生通過在醫院進行專業課學習、見習和實習的“工學結合”學習環節,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理論實踐一體化。特別是教學基地教學階段,為學生早期接觸臨床創造了機會。學生通過和病人接觸,對口腔臨床各項操作有了親身體驗和明確認識,更容易掌握各種醫療器械及設備的操作方法,提升了學習時效性[2]。
(2)真實的情景,有助于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和職業素質的提升。在教學基地半天輪轉、工學交替的學習模式,特別是在臨床帶教教師指導下進行各項基本操作,激發了學生的愛心、同情心和耐心。同時,學生對醫院文化、崗位職業能力要求、專業發展狀況有了充分了解,從而更加明確自身努力的目標,為就業奠定良好基礎。而良好的醫院氛圍和醫生職業道德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3)資源共享,有助于資源的充分利用。校企合作開展口腔醫學專業臨床教學,可以有效利用學校及醫院各項資源。醫院具有學校無法具備的病人資源,學生通過與病人接觸,可以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校院雙方互派教師進行專業教學以及帶教工作,既發揮學校教師理論教學優勢,又能將臨床醫生的專業實踐優勢和醫院的專業實踐環境優勢帶入到教學中[3],有助于建設素質優良、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互利互贏是校企合作的關鍵[4]。校企合作是培養應用型、高技能口腔醫學人才的有效途徑,它有效保證了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和培養質量的提高,使畢業生符合職業崗位要求,同時也促進了醫院醫療隊伍質量和工作效益的提升,實現了學校、醫院和學生多贏的目的。但是,教學基地擔負著人才培養的重要職責,關系著校企合作的成敗,因此,學校應嚴格、慎重地選擇合作伙伴。目前我們僅僅是在操作層面、實踐層面進行了一些探索,還需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管理的制度化和規范化建設,增強校企雙方合作的內在驅動力。只有這樣,校企合作才有可能持久、健康地發展,不斷豐富和提升校企合作內涵[5]。
[1]雷巍娥.立足校企合作探索高職護理教育辦學模式[J].教育與職業,2010,2(6):34~35.
[2]陳桂良.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問題及其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11):39~40.
[3]葉小朋.在工學結合中實現校企深度融合[J].中國高等教育,2007,10:52~53.
[4]田明山,梁薇.雙贏:校企合作長效“秘訣”[J].教育與職業,2010,(4):58~59.
[5]谷漢先,李信梅.深化改革固本求新——五年制高職護理專業創新教育探索[J].衛生職業教育,2002,20(3):425~426.
G420
A
1671-1246(2011)05-0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