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建煒
(臨夏州衛生學校,甘肅臨夏731100)
辯證思維在藥理學教學中的體現
呂建煒
(臨夏州衛生學校,甘肅臨夏731100)
藥理學;辯證思維;唯物辯證法
中國古代先哲認為“授人以魚,未若授人以漁”,現代教學倡導“學為主體,教為主導”[1]。教育家裴斯泰洛曾說“教學的任務不是知識的積累,而是發展思維。”因此,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教學生“會學”,在教學中,教師既要傳授知識,又要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藥理學作為研究藥物和機體間相互作用和作用規律的一門科學,蘊涵著極為豐富的唯物辯證思想。如何把唯物主義辯證法基本原理融入藥理學教學,幫助學生站在哲學的高度掌握藥理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難點、要點,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唯物辯證法認為,聯系是一切事物、現象之間及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2]。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從已知的、熟悉的知識入手,讓學生在特定環境下運用舊知識掌握新知識,運用類比聯想進行多角度思考,以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進入新知識領域,從而達到拓展學生思維的目的,培養學生獨立學習能力。
藥理學是以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學等學科為基礎,為指導臨床合理用藥提供理論基礎的橋梁學科,這決定了藥理學與其他基礎學科和臨床學科間的聯系。因此,藥理學教學要始終貫穿聯系的觀點,使學生認識到藥理學與其他學科間的有機聯系,以達到各學科知識融會貫通的目的。如講授“降壓藥”內容時,不易直接切入藥理學知識,而是以聯系的觀點讓學生先回顧生理學中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的知識點,接著探討高血壓形成的病理學基礎,然后引出“三理不分家”原理,即藥物作用就是幫助病人從異常病理狀態回歸到正常生理狀態,引導學生建立“回歸模型”,主動應用藥物消除致病因素。如浮腫少尿的高血壓病人,通常的發病機理是腎發生實質性病變,造成血容量蓄積而導致血壓升高,治療手段就是改善腎功能,減少血容量,所以利尿降壓藥便成為首選藥物。
唯物辯證法認為,發展是指事物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變化趨勢,其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事物的發展往往是一個“不平衡→平衡→新的不平衡→新的平衡”的波浪式前進、循環往復式上升的過程。
藥物與疾病的斗爭一直處于“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膠著狀態。青霉素剛問世時,小劑量即可治愈肺炎。而現在,即便劑量增加至600倍,治療效果仍不明顯。通常花10年左右時間開發一種新的抗生素,而2年后就會有細菌對它產生耐藥性。近10年來,細菌耐藥性問題引起人們極大關注,特別是以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MRS)為代表的“超級細菌”的出現,表明越來越多的病原菌已經發展成為多重耐藥菌株,使臨床抗感染治療面臨更多困難。這也促使人類一方面加緊研制新的抗生素;另一方面進一步規范抗生素的臨床應用,避免濫用,以延長使用壽命。
藥物的作用和機制并不都是一成不變的,如干擾素最先應用于病毒性感染的治療,后來被發現還有很好的抗惡性腫瘤作用,成為治療癌癥的常用藥;治療陰道滴蟲病的傳統藥物甲硝唑,現被廣泛用于厭氧菌感染,已成為基層醫院最常用的消毒防腐藥。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藥物作用和作用機制,用發展的觀點學習藥理學,樹立終身學習理念。
矛盾是辯證法的核心概念,一切事物都是由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一對矛盾組合而成。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從而推動事物發展。因此,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一切事物的內部都包含2個方面,這2個方面既相互排斥、相互對立,又相互依賴、相互統一,在一定條件下還可相互轉化。藥物作用于機體時,一方面產生符合用藥目的的藥理作用,另一方面又產生與治療目的無關的不良反應。如阿托品,其藥理作用廣泛,但不良反應也較多。當用于胃潰瘍病人時,其抑制腺體分泌作用是藥理作用,而松弛瞳孔括約肌導致的視近物模糊為不良反應;當用于虹膜睫狀體炎病人時,其松弛瞳孔括約肌的作用是藥理作用,而抑制腺體分泌引起的口干舌燥為不良反應。在教學過程中,應以矛盾的觀點分析藥物作用的兩重性,使學生樹立“藥物是一把雙刃劍”的觀點,即藥物既可以治病救人,也可以將人致死。教育學生在治療時抓住主要矛盾,綜合考慮藥物的藥理作用和不良反應,合理用藥,從而避免不良反應及藥源性疾病。
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的個性[3]。藥理學涉及的藥物品種繁多,其作用、用途、不良反應、用藥注意事項等內容龐雜。用辯證統一的觀點分析,發現同一類藥物雖然有十幾種乃至幾十種,但只要掌握它們的共性,再注意個別藥物的特性,就會將復雜問題簡單化。如講授“β-內酰胺類抗生素”內容時,只要精講青霉素的抗菌機制、抗菌譜、臨床應用和不良反應,再說明為了克服抗菌譜窄、易產生不良反應的缺點,又相繼研制開發出8種半合成青霉素和17種頭孢菌素,此時只需說明這些抗生素的改進之處即可。這樣在較短時間內就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另外25種藥物,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目的。分析和整理藥物的共同點與不同點,不僅有助于教師備課,更有助于學生把握重點和難點內容,記憶藥物的共性和個性,從而達到概念清晰、記憶牢固和正確選用的效果。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內因和外因在事物的發展中是同時存在、缺一不可的。用內因和外因的關系分析藥物在治療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非常恰當。藥物作為外因,只能使機體固有功能增強或減弱,疾病能否緩解、康復主要還是取決于作為內因的機體,取決于機體抵抗力或防御機能的恢復。如果病人不配合治療,藥物的治療效果會大打折扣,甚至發揮不了作用。如講授“降血糖藥”內容時,告訴學生糖尿病治療應遵循的原則:首先是合理控制飲食,其次是積極進行體育鍛煉,最后才是適量地應用降血糖藥物,即“管住嘴、邁開腿、再吃藥”。如學生能明白內因與外因的辯證關系,便很容易理解安慰劑的治療效應和重作要用,從而懂得醫務人員主動關心、愛護和開導病人,幫助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利用安慰劑的潛在效應,提高藥物臨床療效的重要性。
將辯證思維引入藥理學教學,可幫助學生加深對藥理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將各學科知識融會貫通,不僅利于學生學深、學透知識,逐步成為知識的主動探索者,而且利于提高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使學到的知識和獲得的能力發生遷移。學生思維的拓展,能使其在更高層次上積極思考。
[1]陳屏.藥理學教學的辯證法[J].無錫教育學院學報,2003,23(2):76~77.
[2]胡彥武,于俊林.哲學原理在藥理學教學中的運用[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8,29(10):101~111.
[3]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編寫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G421
B
1671-1246(2011)05-007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