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磊,劉 英,付小達
(牡丹江醫學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11)
早在1993年世界衛生組織就明確要求:“21世紀的醫生,應是優秀的衛生管理人才、病人的社區代言人、出色的交際家、有創見的思想家、信息家,掌握社會科學和行為科學知識的專業醫師和終身努力學習的學者。”這就要求高等醫學院校所培養的臨床醫師在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臨床技能的同時,還應具備深厚的人文素質底蘊,具備關注人類生存價值和精神的能力。英語作為醫學院校的一門公共基礎性人文課程,也應該充分發揮其人文素質教育功能。
人文素質是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的外在表現,涉及如何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他人的關系以及人自身的理念、情感、意志等社會屬性方面的問題,是通過觀念意識、品德情操、心理性格、價值取向和文化修養的外現而展示出的個人特征[1]。人文素質教育就是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以及自身實踐使其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成為個人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2]。
本文所探討的人文素質教育是指通過人文科學的學習與人文科學的熏陶,使醫學生獲得人文知識與人文精神,進而認識人的本質,即“成為人”的基本準則,其實質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其目的是挖掘潛能、促進醫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成為德才兼備的新型醫學人才。
高等醫學院校是未來的臨床醫師接受醫學教育的主要場所,更是其接受人文教育的主要陣地。但由于長期受傳統生物醫學模式的影響,我國的醫學教育過分注重專業技術方面的培養,而忽視了人文素質教育,使學生在知識結構和實踐能力上不能適應現代醫學科學的發展[3]。再加上市場經濟初級發展階段功利行為的泛濫,導致了醫學的非人格化和醫患關系的物化。具體表現為所培養出的臨床醫師在診療過程中往往過度關注患者的軀體癥狀,不注重其心理及社會需求;過度關注生物學手段的使用,不注重心理、情感等因素;過度關注技術化服務的提供,不注重提供人性化服務;過度關注規章制度是否遵守,不注重尊重生命的價值;過度關注工作任務的完成,不注重情感與品格的發展等。而且在個人修養層面上,由于人文素質不高,有些醫學生抵御各種錯誤思想文化的滲透和侵蝕的能力還是較差的。因此,高等醫學教育中加強人文教育刻不容緩。而對醫學生人文素質的教育與培養,不能僅僅只是通過醫學基礎性人文課程(如醫學倫理學、衛生法學等)和醫學專業性人文學科(如醫學心理學等)有限的幾門課程來完成,也應該積極地發揮包括大學英語在內的公共基礎性人文學科的教育與熏陶作用。
外語教學中有著極其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筆者將以教材資源、活動資源、環境資源和教師資源作為途徑,分別闡述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具體措施。需要強調指出的是作為專業院校的英語教學,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時務必要關注醫學生未來發展的實際需要,突出醫學院校的特點。
英語教材中蘊含豐富的人文信息,可以提供充足的人文教育資源。目前牡丹江醫學院所使用的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學英語》系列教材,語言規范、取材新穎、內容廣泛、兼具時代性、知識性、思想性和趣味性。
以《大學英語精讀》第一冊第三單元《公眾科學觀》(Public Attitudes toward Science)為例。該文作者是享有國際盛譽的霍金(Steven Hawking),他是繼愛因斯坦之后的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杰出的理論物理學家。文章語言敘述縝密、邏輯性強,闡明的道理深刻入微。講解課文同時,也要將作者的傳奇人生融入教學,讓學生深刻體會并領悟其執著追求真理、迎難而上的精神。同時又可以聯系醫學相關內容,向學生簡要介紹無菌術的發展和最早提倡無菌術的先驅那種不畏保守同行的反對和排擠,勇于堅持實踐的經歷,向學生強調科學創新需要巨大的勇氣,需要具備實事求是的精神。《大學英語精讀》第三冊第八單元《克隆的誕生》(A Clone Is Born) 一文屬于當道德和利益相互撞擊時,如何進行選擇的話題。課文結束后,可以設計一些討論題,啟發學生思考,如你認為生殖性克隆會引發怎樣的倫理問題?同時加以擴展,向學生介紹一篇美國的紀實文學作品中的一個事例:一位醫生在對患有腦血管狹窄的患者的治療過程中違背知情同意的原則,沒有說明在當時醫療條件下,干預和不干預對病人預后的影響以及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結果手術中發生了栓塞,造成病人偏癱。由此可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引導學生關注一些醫學倫理學領域的熱點、難點問題,提高針對醫學倫理問題的辯證分析能力。
教育學德育原理指出:“學生品德的發展是在活動中能動地實現的,即外界的影響只有通過學生內部的思想感情活動,才能被他們所理解、選擇和吸收,最終轉化為他們自己的品德。”外語學科既是語言工具,又是思維工具,其教學過程離不開教學活動。外語教學的“主題活動教學”、“情景性教學模式”、 “任務型教學模式”、“合作型教學模式”等語言教學模式以及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構成了外語教學中的活動資源。
3.2.1 多樣化課堂教學
改革原有的“填鴨式教學”,通過先進教學理念的運用,實現多樣化的課堂教學,可以促進針對學生的人文教育。筆者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合作型教學模式”,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每個小組內部成員分工協作,而小組之間形成競爭,學生以小組形式來完成教師所布置的主題活動,如主題討論、主題辯論、短劇表演、課文朗讀、背誦對話等,這種教學模式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整個教學活動中學生能夠基于尊重認真聆聽,能夠基于理解認真溝通與交流,能夠基于體驗與反思相互分享;能夠感受學習的樂趣,體驗人生的價值,形成健康快樂的性格,形成尊重他人、包容他人的性格;能夠培養團隊精神,體會與掌握與他人交流溝通的有效方法與技巧。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將會對醫學生在今后的職業生涯中處理好醫患溝通打下一個好的基礎。
3.2.2 多樣化的第二課堂活動
第二課堂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延伸,其作用不可忽視。在注重深挖課堂潛力的同時,還要注重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第二課堂語言實踐活動,包括英語角、人文系列講座、文化知識競賽、英語話劇表演、短劇配音比賽。其中英語角中的當前時事話題欄目很受歡迎。教師需提前給出關鍵詞與常用表達。其中幾期的主題設計如閑聊健康狀況、當前的流行疾病等,非常符合學生的需求,能夠調動積極性;人文系列講座中,反應熱烈的是電影賞析與美國電影、電視體制簡介部分,電影賞析中關于《黑客帝國》的創作背景與內容賞析拓寬了學生的文化視野,體會了文化的魅力,啟迪學生去思考,對于一些經典影片不再只停留在“看”的層面。
多媒體技術與現代教育設備在教學中的應用極大地改善了外語教學環境,一方面創造了立體直觀的、更接近現實生活的語言活動環境;一方面提供了豐富的社會背景文化知識,而且視聽資料都是“原汁原味”的精品與佳作,語言材料真實性強,學生可以在不同領域,從不同角度品味異國文化,品味地道英語。多媒體教學手段能為學生理解賞析各國藝術精華,走“近”作者和作品。通過視聽手段的運用,將作品所描繪的藝術形象、作家生活和創作時代的社會文化風貌,與學生頭腦中的表象庫存“拉近”,使藝術形式、時代背景得以“復原”,從而提高人文素質教育的滲透力[4]。
例如在講授《大學英語精讀》第三冊第六單元“The Last Leave”(最后一片葉子)的課文導入過程中,播放了一段紐約某醫院對一位污點證人實施急救的錄像,同時播放了美劇《實習醫生格雷》的一段視頻,講述對吸毒者進行注射抗生素的情境,讓學生體會到即使是吸毒者或是犯罪的社會邊緣人,也應享受平等的人道主義待遇,使學生初步了解醫學的人道主義,啟發學生思考如何在治病救人的過程中實現醫生的人生價值。筆者還發揮網絡教學的優勢,在論壇的每周一譯欄目中不定期貼一些醫學名家的名言,如以《希波克拉底誓詞》為例,依據其向世人公示的四條戒律,以連載的形式將英文原文貼出,布置學生嘗試翻譯、賞析和背誦。對于其中的“我愿盡余之能力與判斷力所及,遵守為病家謀利益之信條,并檢束一切墮落及害人行為”(I will prescribe regimens for the good of my patients according to my ability and my judgment and never do harm to anyone)等名句學生已然爛熟于胸。
外語教學中教師本身就是一種資源。外語教學的過程是展示教師魅力的過程。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參與整個教學活動。朱小蔓教授在《情感教育論綱》中提到“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頻率最高的時空段,教師本身是否遵奉并踐履著諸如平等、尊重、公正等價值觀,教師本人對做人、做事推崇什么樣的價值觀都明顯或隱性地傳遞著價值[5]。因此外語教師在關注外語技能完善的同時,要注重人文素質的提高,要具備精深的專業知識和廣博的文化知識,具備強烈的事業心與責任感;要有愛心,并具備良好的性格特征。教師的語言、行動、為人處世的態度、對學生具有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教師能夠以飽含人文情感與關懷的教學態度來教學,不經意間流露出的關愛會滋潤學生的心田,成為其奮發向上的動力;如果教師善于將人文教育的內容化作隱性的文化,并能夠身體力行,學生必然會在不知不覺中接受、體悟這些潛在的人文知識,在自己的思想行動中踐行這些人文知識。這對于將醫學生培養成為尊重人類、尊重生命、有愛心和高尚職業道德的人類健康的守護者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人文教育和學科教育的融合是 21世紀高等教育的必然選擇[6]。在當今高校人文精神出現弱化的情況下,人文教育顯得尤為重要。醫學院校的英語教學中實施人文素質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并具有可行性。在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提高自身人文素養;要尊重學生的需求,在教育過程中體現醫學專業特色,但要依據適度性、相關性和情感性原則。
[1] 胡運生,孫 華,張 勇.關于醫學實習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思考[J].西北醫學教育,2007,5:766-767.
[2] 楊 群,曹寶華,王 玲,等. 護理研究生人文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和建議[J].西北醫學教育,2010,18(1):72-74.
[3] 李 偉,張海東,龍躍洲,等.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研究與探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9:20-21.
[4] 譚小平.大學英語教學與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9,24(11):94-97.
[5] 朱小蔓.情感德育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14.
[6] 徐亞輝.大學英語人文教育創新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2: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