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娟
(大豐市萬盈中學,江蘇 大豐 224128)
讓閱讀成為學生的生活期待,并在閱讀中與人類美好的感情和燦爛的智慧碰出火花,一直以來是眾多語文老師在教學中追求的理想境界。然而,美好的愿望往往遭遇這樣的尷尬:學生不是被動閱讀,就是低效閱讀。因此閱讀已成為師生心中隱隱的痛。單從引導者的角度來看,不能不說閱讀教學中還存在許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因此,優(yōu)化教學方法,探尋新課標下的中學語文閱讀策略,有效培養(yǎng)和提高中學生的閱讀能力,不僅能提高當前中學生語文學習成績的有效武器,而且能使學生享受閱讀時的成就感、幸福感,激勵學生向閱讀的更深處漫溯。
新課改背景下,各門課程的學習目標都進行了重大的變革。單一的知識目標退出了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立體目標。《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總目標”中要求: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fā)展個性,豐富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1]。《課標》是基礎語文教學的根本依據(jù),也是考試命題的根本依據(jù)。要用好教材,不能只停留在教師教教材,學生學教材這一層面。一切應以《課標》為標準,做到既緊扣課本,又依據(jù)《課標》、掌握《課標》。這就要求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對《課標》的方向、要求等熟稔于心。教師如不知方向,教學策略便成空中樓閣,無從說起。
閱讀教學的直接目標在于使學生通過閱讀獲取知識。學生在閱讀中獲得的知識又可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顯性知識指課文內容所呈現(xiàn)的知識,包括自然科學知識和社會文化知識。這些知識具有生動性、豐富性、零散性、常識性的特點。掌握這些知識的意義在于擴大文化視野,吸取文化營養(yǎng),汲取文化智慧。但教師不應拘泥于此,學生若想提高語文閱讀能力,更要掌握隱性知識,即關于閱讀方法的知識,比如文字知識、語言知識、文章知識、文學知識和閱讀方法策略知識。縱觀課改前后語文閱讀教學的失誤,與其說是過于重視知識,不如說是知識的機械化和僵化而導致知識的無用化。蘇教版《曹劌論戰(zhàn)》中有這樣一句:“夫戰(zhàn),勇氣也。”其中,“夫”讀“fú”。有的老師只明確“夫”有兩種讀音,甚至細心地整理出中學課本文言文中所有讀“fú”的句子讓學生牢記。而當學生閱讀到孔子的名言(非課內)“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中“夫”時,便不知所措。這樣的教學可以形象地比喻為“一次性教育”,作用等同于一次性餐具,浪費了學生的學習空間和時間不談,結果是學生只知其所以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上面這個例子,學生不知什么語言環(huán)境讀“fú”,什么語言環(huán)境讀“fū”,弄不清讀音與詞性詞義的關系。也就是他們只關注符號與符號之間的關系,只進行語形學的研究。而如果我們進而關注符號與其所指的關系,就是更深一層語義學的研究了。其實,學生掌握了“夫”作為指示詞、代詞和助詞使用時都讀“fú”這樣的知識時,所有的問題便迎刃而解了。
閱讀教學最主要的目標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并借以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閱讀能力可以區(qū)分為認讀能力、解讀能力和鑒賞能力。教師往往認為學生閱讀能力,甚至沒有閱讀能力。因此,在課堂上不但講解課文直講得唇干舌燥,就是自讀課文也講得不厭其煩。這實在是過低估計了學生。其實,中學生除在鑒定和欣賞的能力即鑒賞能力方面還有待大幅提高外,認讀和解讀能力已然具備。教師要教好學生,首先要了解學生。山東著名特級教師董衡在《難忘三節(jié)課》一文中說:“(這些十二三歲的學生)記憶力強,思維敏捷,活躍,好發(fā)問,好討論,喜觀察,善模仿,求知欲強。……對這樣的學生,我們要善于啟迪其智慧,活躍其思維,培養(yǎng)其良好的習慣,啟發(fā)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他們就會越學越聰明,創(chuàng)造力就會得到培養(yǎng)和發(fā)展。”[2]許多本來很活潑聰明的學生卻越教越笨的事實,不難看出,低估了學生,教不得法,滿足不了學生旺盛的求知欲,勢必抑制學生智力的發(fā)展。
認讀能力、解讀能力和鑒賞能力是閱讀能力的三個層級,后面的同樣以前面的為基礎并覆蓋前面的。一般來說,中學的閱讀至少應達到解讀的層面并盡可能地帶有鑒賞的因素。當然,閱讀教學還需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即寫作和說話能力。比如,學生寫記敘文不能得心應手,那么閱讀教學中就應注重分析文本中的描寫。學生寫抒情類散文往往因為寫不好象征物使抒情勉為其難,變成無病呻吟,因此像《白楊禮贊》、《紫藤蘿瀑布》之類的文章教學時就應讓學生在閱讀中分析白楊樹形象,領會其精神內涵。
語文不同于其他學科,整體性強。我們評論一堂語文課是從整體性著眼,評估一個學生的語文水平也是從整體上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更應從整體上把握。
語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就是一個整體,因而,我們從研究教材到準備教案,到實施教案,再到課后練習,都要圍繞這篇文章進行全盤考慮。讀寫聽說能力的訓練,字詞句章的分析,主題思想的歸納,寫作風格的提煉,都要結合課文的整體進行。然而,當前語文教學中仍然大量存在著把完整的課文講得支離破碎的現(xiàn)象,不少教師過于看重課文的過細分析、分析細到某個句子,某個詞,乃至于某個字的含義,于是乎學生把這些分析視作經(jīng)典而大記特記,因為接下來的考試這些就是“標準答案”。而對這些內容在文章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則茫然無知,語文課所特有的韻味,在這過篩式的分析中變得味同嚼蠟,長期下去,語文課的興趣則蕩然無存。因此,語文課的閱讀教學,要減少過細的分析,注重課文的整體把握,讓學生在語文課閱讀中得到多方面的訓練,學到多方面的知識。語文教學強調從整體入手,課文是一個完整的藝術品。尤其是第一課時,要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對文本有完整的認識。在有效試讀后,教師應引導學生交流、討論試讀體會,說出感受,使學生對文本形成粗略的整體印象,達到放下課本還很清楚的地步。
所謂個人魅力是指語文教師上課要有自己的風格。這種風格應是個人知識水平,對教材的研究程度,教學方法的使用,駕馭課堂的能力及自身素質等諸多因素的綜合體現(xiàn)。正如每篇文章都有寫作特點一樣,語文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課上也應有自己的講課特點,沒有個性特點的課是不能吸引學生的。但是,在教學第一線的語文教師,真正有特點的人不多。原因雖是多方面的,但受教學參考書的影響最大。由于《教參》對課文分析面面俱到,教學過程、課時分配、問題設計、板書設計齊全,于是相當多的教師再也不認真?zhèn)湔n,更不認真鉆研教材,拿了教參直接上講臺,這樣不僅無法形成自己的風格,在某些方面還可能退化。因此,語文教師要信教參而不能用教參代替自己的教案。教師應在不脫離《大綱》和《課標》的前提下,借助教參指導,通過對語文的鉆研,寫出符合自己特點及學生實際的教案,這樣課才會上得得心應手。語文教師要重視培養(yǎng)自己教學上的個性特點,切實減輕自己對教參的依賴意識,語文閱讀教學這塊園地才能彩蝶飛舞,精彩紛呈。
問答法是一種古已有之的教學策略,也是一種較有生命力的教學方法。在閱讀教學中,它對于激發(fā)和促進學生的思維具有重要意義。問答法關鍵是要揚長避短,恰當運用,巧妙運用。在設計問題進行閱讀教學時,要注意貫徹以下幾個原則:第一,問題有價值。教師所提問題首先應當有意義,能使學生思想上收益,實踐中受用。第二,應以思考性問題為主,以記憶性問題為輔。思考性問題可以有選擇、比較、因果、解釋、評價等不同形式。如教《木蘭詩》時問:“木蘭為何能做到代父從軍?”這是因果關系的思考題。“木蘭和梁紅玉這兩位巾幗英雄有什么不同?”這是比較性的思考題。第三,問題應當大小適當,難易適中,讓所有的學生均有機會回答。教育首先要以學生為主導,讓每一個學生得到發(fā)展。第四,問題要具有啟發(fā)性。有啟發(fā)性的問題才能更好地引導思維。錢夢龍老師在《愚公移山》的教學中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來幫忙的小孩多大了?”這個問題意在引導學生關注“始齔”中的“齔”字。問題情境的巧妙設計一旦扣住課文,便既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閱讀興趣,又能帶動對課文的整體閱讀教學,從而獲得預期的效果。
積累大量的言語材料是學生形成和發(fā)展閱讀能力必由之路。有了經(jīng)典的規(guī)范的言語材料,學生頭腦中就會有相應的語言模塊,就可以重組和創(chuàng)造。閱讀教學過程就是學生積累言語的材料的最好歷程,因而要讓學生反復地讀,大聲地讀,達到熟讀成誦的地步。“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一個很好的啟示。另外,鼓勵學生準備摘抄本,隨時隨地摘抄一些歷史長河里那些跳躍的璀璨的浪花,也是一種積累的好方法。
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充盈于每一天,行走在每一個生活細節(jié)里的。教師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閱讀和獨立閱讀的習慣,要學會邊閱讀邊思考邊寫讀書筆記,更要做到“盡信書不如無書”,養(yǎng)成探究和質疑的好習慣。
當然,良好的閱讀習慣絕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養(yǎng)成的,教師千萬不能急功近利,而是要長期堅持。
時代的快速發(fā)展,知識的急劇膨脹,學生個性的不斷張揚,讓課改的道路變得越來越艱難。新課程標準下的中學語文閱讀能力的提升因為沒有捷徑可走尤其任重而道遠。只要每一位語文教師在最前沿的教學陣地做一個有心人,用心觀察,不斷探索和總結,就能把握其中的有效策略,向文學這塊青草地更青處漫溯。
[1]課程教材研究所.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語文)培訓包[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wǎng).http://www.rui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