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建麗
(吳江市桃源鎮中心小學,江蘇 吳江 215200)
古詩詞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古典文學的精華。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詩言志,詩傳情。古典詩詞博大精深,千百年來成為滋養中華民族成長的寶貴精神營養。然而小學古詩詞教學的現狀卻不容樂觀,廣大教師對新課程理念下的古詩詞教學不甚明了,身在廬山,不識其真面目。
(一)“不識”源自重視不夠。
一般語文教師重視現代文閱讀教學,輕視古詩詞教學,總認為古詩詞簡單,逐字逐句講解意思,學生會背會默即可。教不重視,導致學不重視,學生僅僅滿足于表層理解,零碎感知,機械記憶,而不愿多花工夫。平時的一些公開教學活動也很少有人涉及古詩詞,特級教師、名教師能以古詩詞做示范教學的少之又少。
(二)“不識”源自方法不當。
首先是教學方法枯燥。有的教師讓學生自帶古詩詞讀本,對詩詞篇目、數量加以硬性規定,要求學生背誦默寫,到了期末,更是背了又背,抄了又抄;有的老師一味串講詞句意思、古今對譯,造成學生的畏懼心理;有的教師把現代文閱讀教學方法照搬到古詩詞教學中來,使古詩詞失去了應有的靈性與詩意。其次是考試方法失當。現今考試重書面、輕口頭,書面考試又多以默寫詩句及意思,填寫詩人朝代等常識為主。考試是指揮棒,“你怎么考,我就怎么教”,為保證不丟分,少失分,教學時教師不去花時間考慮怎么讓學生體驗古詩詞的美,而是動腦筋猜這首詩詞的考題該怎么出,可能會考到哪幾個詞義解釋、哪幾句詩的意思,而對付這種考試最好的辦法就是照搬教學參考書的注釋,逐詞逐句地記在黑板上,讓學生一字不漏地抄下來。至于學生的獨特理解、個性解讀則是應考的大敵,因不能拿全分而未出口便遭“夭折”,而一張張練習卷卻應運而生。
重理性積累,輕感性體驗,古詩詞教學等同于機械記憶、背誦積累,等同于一般文學體裁教學,等同于串講詩意、創作技法分析……古詩詞失去了她應有的美麗。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1—6年級學生背誦古今優秀詩文160篇,并在附錄中列出70首古詩詞背誦推薦篇目,這讓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開始認識到古詩詞教學的重要性。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探索古詩詞教學的有效策略,還古詩詞教學應有的美麗。
(一)“讀”占鰲頭,讀出音韻美。
古詩詞講究韻腳的合轍,平仄的搭配,字數句數的整齊均衡,因此即使不唱,誦讀起來也朗朗上口,鏗鏘有聲,自然而然產生樂感,讓人感受到悅耳順暢的音韻美,均勻和諧的節奏美。如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一二四句的“光”“霜”“鄉”押韻,且句內平仄交錯,句間平仄相對;三四句對仗工整、平仄有律,充分顯示出語言的音韻美。五言詩和七言詩的節奏不同,詩與詞的節奏又不同,詞更是一種填在曲調中供人吟唱的作品,它更顯示出一種疏密相間、緩急交替、整齊勻稱的節奏美。面對這樣的文字,必須突出“讀”這一手段,將“讀”放在首位。“三分詩七分吟”,無論哪個年段的古詩詞教學都要以讀為主,讀是綜合感受古詩詞、鑒賞古詩詞、體會意境情感的第一步,它有利于我們理解古詩詞的內容,領悟那些只可意會的豐富內涵。學習一篇古詩詞,首先要反復讀,在學生不得其味時教師做適當的范讀,用聲情并茂的范讀來感染學生;其次要在理解詩意后讓學生融入自己的情感朗讀,讀出節奏和韻味;最后要熟讀成誦。
(二)“品”上心頭,品出語言美。
小學課本中收錄的古詩詞,很多都是千古絕唱,在這些詩句中,詩人講究一個“煉”字,往往用詞精妙。教學時,需引導學生認真揣摩、細細品味,加以賞析,使學生品味古詩詞的語言之美。
1.品“詩眼”。文有“文眼”,詩有“詩眼”。“詩眼”就是在詩句中用得靈動跳脫、貼切傳神,使詩意清新雋永、耐人尋味的那些字眼。“詩眼”在詩句中能一字傳神,或抒發感受,或描繪形象,或創造出美的意境,對表達主題、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這些“詩眼”,認真推敲,咀嚼欣賞,體味語言的精煉與準確。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喜”即為詩眼,學生品味時需順著“喜”字進行:“知時節”的好雨通人性,在人們需要它時來了,此為一喜;“潤物細無聲”,唯恐驚擾世人,令人生愛,此為二喜;“云俱黑”,濃云滿天,應人之需而下個通透,此為三喜;“紅濕”“花重”使人感受到潤物的效果——春花更嬌美,春色更怡人,此為四喜。全詩不著一個“喜”字,卻無處不在寫“喜”,正是詩眼之妙處。
2.品名句。名詩必有名句,名句其實就是詩中的“點眼”之句。有的詩句內容是全詩靈魂之所在,承上啟下,關聯全篇,是情感的落腳點、理趣之升華處;有的詩句手法獨特、形式明顯、表情達意作用突出。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細細品味,體會詩句的形式與煉意的渾融一體。如葉紹翁《游園不值》:“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字面上描繪的是春景,實則給人們以哲理的啟迪:一切新生事物、美好事物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任何人為因素想壓制它是不可能的,從而成為千古傳誦的佳句,值得細細品味。
3.品風格。古詩詞的語言有其多樣的風格,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詩人,表現出不同的語言風格。如李白的詩歌豪放,杜甫的詩歌沉郁,白居易的詩歌通俗,李清照的詞曲婉約,等等。不同風格的詩詞,其創作手法的運用、技法的安排都有獨特之處,教學中可以品味賞玩這些表現手法,領略其語言的表達美和格式美。
(三)“感”同身受,感知畫面美。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很多古詩詞的特點,一首詩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畫,一幅田園風光圖。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全詩一句一景,合起來則宛如一幅渾然天成的畫卷,其中對景物色彩的描繪有鸝之“黃”、柳之“翠”、鷺之“白”、天之“青”、雪之“白”,還暗含詩中的江之藍,船之褐,等等。這些色彩絢麗的景物,遠近高低相映成趣。從文字到圖像,需要形象思維的加工,教師必須通過語言這個媒介,引導學生揣摩詩歌的意境,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和想象,使學生對詩中的形象有直覺的整體把握,從而在腦海中構建起鮮活的形象,最終達到如臨其境的目的,感受詩歌的畫面美。
(四)“悟”入心胸,悟出意境美。
魯迅先生說:“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詩是通過意境來反映生活,表達感情的。意境就是詩中所描繪的畫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也即所謂的“詩情畫意”。所以,學古詩詞首先要“入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只有“入境”,才能領會詩人的真情實感,才能理解古詩詞美的內涵。如何引導學生領悟古詩詞的意境美?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詩人“情動而辭發”,詩中蘊含著強烈的感情,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披文入情”,領悟詩人的感情,領悟詩詞的意境美。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既要引導學生從整體上體會詩人借描寫江畔雪景,借歌詠垂釣“寒江”的漁翁,來寄托自己的清高和孤傲,抒發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悶心情,又要抓住“千”“萬”“絕”“滅”“孤舟”“獨釣”等詞語仔細玩味,領悟意境之高遠清麗。
古詩詞的意境是詩人在創作中的刻意追求,“有境界則自成高格”。古詩詞的意境或空曠凄涼,或飄逸灑脫,或空靈飛動,或幽靜清愁,教學中引導學生入其“境”,悟其“神”,會其“意”,才能充分悟出古詩詞之意境美。
(五)“探”求意蘊,探得哲理美。
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做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學古詩詞,也要善于抓住學生做研究者、發現者、探究者的心理,去發現、探究古詩詞中蘊含的深刻哲理。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教學時,首先要讓學生感受到詩中所描繪的黃河、中條山、落日等構成的壯麗景色;更深入一層,要引導學生理解蘊含于景色描寫之中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深刻哲理。
詩人在創作詩歌時,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摹之中,或給人啟迪,或催人奮進,或發人深省,因而詩中暗含深刻哲理的為數不少,如蘇軾的《題西林壁》,葉紹翁的《游園不值》,白居易的《草》,等等。教師在教學這些詩歌時,要有意識地多問問:你覺得詩句還有其他的深意嗎?引起學生的探究欲,從而引導學生在體會詩歌感情的同時感受詩歌情理交融的哲理美。
(六)“拓”展延伸,延出創造美。
古詩詞的海洋浩瀚絢麗,是培養學生文學素養的源泉活水。教學中,適當做些資源整合、拓展延伸,以有效煥發學生深入學習的探究激情。
1.拓展同主題詩作。如學習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可以拓展《贈汪倫》、《送元二使安西》、《別董大》等詩作,“送別”的主旋律將愈發清晰地流淌在學生心田,激蕩他們的情感。
2.拓展同題材詩作。如教學王冕的《墨梅》時,可引導學生回憶王安石的《梅花》,引出陸游的《卜算子·詠梅》,宋梅坡的《雪梅》,張謂的《早梅》,等等,在比較閱讀中開闊學生的視野。
3.延伸同詩人作品。學習了李白的《靜夜思》后,帶出他的其他詩作《古朗月行》、《望天門山》、《早發白帝成》、《望廬山瀑布》等,以一帶多,拓展閱讀面。
4.仿編古詩詞,改寫古詩詞等形式趣味盎然,教學中可以不作硬性要求,全憑興趣參與,讓學生享受創造帶來的成功感。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結晶,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優秀古詩詞是小學語文教育的重要資源,雋永的語言,深刻的內涵,精妙的佳句,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只有重視古詩詞教學,正確把握作品內涵,采取科學有效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去發現古詩詞的美,欣賞古詩詞的美,把應有的美麗還給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