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祥
(江蘇省宿豫中學,江蘇 宿遷 223800)
一
“教育的過程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相互傾聽與應答的過程。……傾聽受教育者的述說是教師的道德責任”。[1]的確,教學是一個師生互動、交流和溝通,促進相互的理解、認同,共同獲取生命意義的過程。“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實現課堂教學的重建,讓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活力,要求我們必須關注教育主體的生活質量、生命價值和意義,使課堂教學真正成為教師與學生進行不斷發現和創新的過程,在發現和創新的過程中去展示個體生命的靈動與飛揚”。[2]而在這個過程中在這一課堂教學的重建中,教師有著責無旁貸的傾聽責任。要實現這一責任,我們就有必要改變教學行為,多傾聽。那么,怎樣傾聽能收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培養身心健康、專業及各方面全面發展的受教育者呢?下面就繪畫教學來談談教師的傾聽藝術。
美術教育尤其是少兒美術教育的實質是通過繪畫語言傳授,綜合培養學生們孩子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審美能力等各種能力,培養他們的藝術素質和人格品質。那么,在繪畫教學中,我們就可以充分借助傾聽來實現。
二
首先,通過傾聽了解學生的性格和他們的情感,便于教者時刻充分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例如在教學中對同一個物象,每一個學生會產生不同的繪畫風格特點,同樣是畫一個花瓶,性格內向、不愛說話、做事認真的學生使用的線條粗獷、有力,畫出來的形就拙樸、大方,甚至使花瓶看上去很簡陋;而一個愛美的、活潑的、細致的學生就會畫出來一個有許多花紋的、有裝飾美感的花瓶,而我們在教學評價時不能簡單地草率地對他們的畫作進行孰優孰劣的判斷。這就是藝術或繪畫反映人的情感和性格的原因。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是學習者、學習材料和教者之間的一次真情的“對話”,對話意義下的課堂教學,教者和學者都是教學的主體,教與學相結合的重要機制是師生之間平等的交往與溝通。所以教師要努力以朋友的身份和學生們進行溝通,以朋友的身份傾聽學生。傾聽就意味著尊重,尊重學生就應從傾聽開始。傾聽的過程就是對學生的尊重與欣賞,能在無形之中給學生們勇氣和信心,一個真正的傾聽者,始終會以欣賞的態度,賞識每一個被傾聽者的獨特的個性和特長。
面對不同性格、不同個性、具有不同潛質的學生,教者在教學中要注意傾聽他們的想法,了解他們的心聲,對他們風格不一的作品進行鼓勵和肯定,進而挖掘內在的潛能,充分調動起他們學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其次,有了學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就是有了興趣,教育才有了繼續下去的可能性,接下來的傾聽才能更深入,才能更進一步地了解學畫者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創造能力。那么怎樣才能保持長久而穩定的繪畫興趣呢?這就要求教者在教學中注意給予學生連續不斷的興趣滿足。
我在教學中發現,在繪畫的過程中有的學生對他想要描摹的對象遲遲不敢下筆,有的學生則不時地向別人的畫作張望,反反復復地進行修改,有的學生則干脆一遍又一遍地征求老師的意見……這是他們缺乏自信心的表現,這時候的學生最需要的就是老師耐心而細心的詢問和傾聽,只有得到他人的肯定才會使人對自己所做的事更加熱愛而充滿自信,而正處于心智成長階段的青少年更是需要經常不斷地得到即使是很小成功的喜悅引起的興趣滿足。
最后,社會上許多家長選擇讓孩子學畫的目的都是想讓孩子坐得住,最好能通過繪畫養成認真細致、持之以恒的品質,而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注意力、記憶力、自我控制能力,這些恰恰是美術教育所具有的獨特的優勢。
所有的這些又都需要在有足夠的自信心有穩定學畫興趣基礎上來培養和達到,所以追溯其源頭——教師在繪畫教學中的傾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
江澤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我們必須把增強民族創新能力提到關系中華民族興衰存亡的高度認識。教育在培養民族創新精神和培養創造性人才方面,肩負著特殊的使命。必須轉變那種妨礙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發展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特別是由教師單向灌輸知識、以考試分數作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標準,以及過于劃一呆板的教育教學制度。”[3]但長期以來傳統教育的思想使我們的課堂教中缺乏創新性,教師往往只注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接受現成的知識的能力,造成學生習慣于接受而不善于獨立思考,一些具有創造性創新性的想象幻想都被排除在課堂教學之外,這些都嚴重影響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為了說明傾聽在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的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我設計了傾聽的三個步驟。
(一)傾聽準備。在每次進行繪畫活動之前,布置學生仔細觀察周圍景物、觀察周圍的人、感受周圍的生活,以便認識和掌握第一手資料。例如如果想讓同學們畫 《洗澡》這個題材,我會在幾天前就讓學生們對洗澡的地點、浴室的環境、洗浴工具、洗澡的人等進行觀察。注意觀察生活是創造形象的依據。實際上繪畫者生活的環境決定了他們繪畫題材的內容,新鮮、有趣的事會時時激發他們的創作靈感。
(二)傾聽過程。開始繪畫活動,首先是由學生對觀察到的、感受到的進行講述,老師在傾聽中辨別出哪些學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在傾聽中,發現學生理解上的偏差、疑惑、學生經驗生活背景中已經擁有和缺乏的東西;在傾聽中,判斷學生理解到的程度,并決定需要由教師補充些什么;在傾聽中,判斷學生們是否已充分交流了他們觀察到的、所能想到和理解到的一切。其次老師在認真、真誠地傾聽過程中要根據學生們的不同情況不時地圍繞教學目標啟發他們,為其提供線索,拓寬他們的思路,充分激活他們在生活體驗中的各種回憶和感受,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從而達到創造的目的。實際上,在觀察和認識基礎上培養學生的造型能力是發展學生創造力的一個重要的方法。不僅如此,學生還在這樣一個傾聽與對話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完成了情感教育和德育滲透。
(三)傾聽反饋。學生們在愉快的或是激動的心情下完成了創作,在繪畫中以自己的獨特的方式方法表現了自己的喜好、情感,以及對生活的感受和思考,這時的他們急于說出自己的滿意之處,急于表達、表現自己,更渴望得到別人和老師的理解、鼓勵、肯定和贊揚。這時候的老師就可以把全體學生作業進行展示,讓他們互相觀摩作品,還可以讓作者對其作品進行介紹和說明,然后老師進行評價,以鼓勵為主,指出不足、給予肯定。
“創新所帶給人的精神愉悅是任何物質享受和感官享樂所無法比擬的,那是燦爛的生命之花最深沉、最輝煌、最汪洋恣意的綻放。從某種意義上說,創新是自我實現最高的表現形式。教育作為人道主義的事業,理所當然應該關注個人生命質量的提升”。[4]通過以上三個步驟的傾聽,教師通過傾聽關注了每一個學生個體的情感體驗和學習過程,如果長期地有計劃地堅持下來,就完全可以培養出具有非凡創造力和創新意識的人。
四
當今社會需要但又恰恰最缺少創造型、創新型人才,我們每個人都有著與生俱來的創造力,但是傳統的教育方式、教育觀念卻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我們的創造力,表現在美術教育上,在繪畫教學上更多的是成人對少兒藝術創造的干擾、替代甚至造假,這樣就把學生潛在的藝術想象力和創造性給忽略了。楊景芝教授在《我看幼兒美術教育》中談道:“兒童繪畫訓練與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在畫外所獲得的那些東西,例如繪畫可以使人獲得內心平衡和在現代復雜的環境中保持穩定的作用;繪畫對于幼兒有助于完成視力和動作的發展,促使兒童認知能力的成長;繪畫可以幫助兒童培養堅忍精神,等等。換句話說,兒童繪畫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養小畫家,而是通過繪畫能力的訓練培養人的智能和悟性。”[5]的確,藝術教育發展的最終目的是讓青少年的身心得到和諧發展。美術教育如何體現以人為本的學科價值,應是我們不渝的追求。
[1]李政濤.傾聽著的教育——論教師對學生的傾聽.教育理論與實踐[J].2000,(7).
[2]張天寶.新課程與課堂教學改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江澤民在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中國教育報,1999-06-16.
[4]肖川.論創新教育[J].教育研究,1999,(11).
[5]楊景芝.兒童繪畫心理與教育[M].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