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婭鳳
(陜西理工學院 經濟與法學學院,陜西 漢中 723000)
加強大學生禮儀教育是地方院校必須高度重視的一個課題,也是一項意義深遠而艱巨的任務。對禮儀教育內涵的厘定是研究此課題的前提和基礎,這對于地方院校大學生禮儀教育的科學定位、目標和發展方向的正確確立、內容體系的合理設定、培養模式及基本途徑的有效構建意義重大。
在我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禮儀滲透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積淀為民族的行為習慣,成為維系血緣紐帶、協調人際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被古人稱為“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禮之名,起于事神”。 《說文·示部》解釋:“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逼浔疽馐侵妇瓷?,表示敬意的活動。[1]所以從本質上講,“禮”就是尊敬,尊敬是禮儀的情感基礎。孟子曰:“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倍Y者敬人也?!熬慈吮旧戆ㄗ宰鸷途慈藘煞矫妗保?]。也就是在人際交往中,既要尊重別人,更要尊重自己,維護自己的人格。
禮者敬人,這種尊敬要恰到好處地表達出來,于是就有了“儀”,即把對交往對象的內心尊敬之情通過美好的儀表和特定的規矩表達出來。所以“儀”就是“禮”的具體表現形式。不同的“禮”有不同的形式。
“禮”是尊重,“儀”是表達;“禮”是標準,“儀”是將“禮”具體化、形象化,是將“禮”的內在精神內涵通過恰當的外在形式有效地表達;“禮”是抽象的,是“儀”的道德本質,而“儀”是外顯的,是“禮”的物質載體,二者是相輔相成、緊密聯系的。
馬克思說:社會是人們交往作用的產物。要交往就要遵循一定的行為規范,禮儀就是人類社會用以維系社會的正常生活秩序,需要共同遵循的一種行為規范。
在現代社會,所謂禮儀,泛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以建立和諧關系為目標,用以律己、敬人的約定俗成、共同遵守的以禮貌、禮節、風俗、習慣、慣例等方式固定下來的交往程序和行為規范。在這里,我們對禮儀的理解要重點把握以下幾點。
禮儀其實就是待人接物的標準化做法,是社會公認的規矩、習慣、行為準則。這種行為規范是人們應該自覺學習、共同遵守的,如果違背了,就會受到道德和社會輿論的譴責?!盾髯印ば奚怼氛f:“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币幏妒求w現于社會生活的細節當中的,細節展示素質,細節決定成敗。所以禮儀無小事,細微見精神。在日常交往、學習和工作中,要立足細節,從小處著手,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禮儀知識,提升自己的禮儀品位,增進自己的人際交往。
(1)禮儀是最基礎的道德規范。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禮是一種制度秩序,更是一種道德規范。所謂“禮者,德之基也”,“人而無禮,焉以為德”。古人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以求塑造理想人格。他們將禮作為基本的修身手段,堅持以禮修身,對人的吃穿住行都作出了詳細的禮的規范。強調只有借助禮,人才能彌補自身的性格缺陷,達到理想境界。所以,禮儀不僅能體現人的道德情操和知識教養,而且能幫助人們修身養性,完善自我。
(2)禮儀是“德”的表征。 “德誠于內,禮形于外”。 禮儀是內在道德要求與外在表現形式的統一,二者統一在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之中,有德才會有禮,缺德必定無禮。
禮儀是表現道德思想的重要形式和表達道德要求的有效手段。通過考察一個人的儀表、儀容、舉止,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其道德素質狀況和道德水平。西漢經學家劉向說:“內心修德,外被禮文,所以成顯令之名也。”就是說只有把“修德”與“正容”結合起來,才能成為令人尊敬的人。禮儀所表現出的是一種善良的人性,高尚的人格、規范的人倫。因此,我們講究禮儀,并非因為喜歡表面形式,更看重的是其中包含的道德內涵。
(3)禮是德的保證?!盾髯印ば奚怼氛f:“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無禮何以正身?無師,吾安知禮之為是也?”以禮待人,以禮行事正是德的要求。在中國傳統社會里,主要是通過學禮、用禮、保禮來熏陶人們的道德品質、規范人們的道德行為,保證社會道德準則的實施。正如孔子所說:“博學于文,約之以禮?!?/p>
綜上所述,禮儀既表現為外在的禮貌、禮節等行為方式,又表現為更深層次的精神內涵——道德修養,而非僅僅是形式上的要求。禮儀的精髓就在于內在和外在的和諧、高度統一。
孔子講:“禮之用,和為貴?!倍Y儀的追求是使社會生活和人際關系更加和諧。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曾說:禮貌和必要的禮節是人際關系的潤滑劑和人際矛盾的緩沖器?!抖Y記》說:“君子有禮,則外諧而內無怨?!倍Y儀強調尊重他人,約束自我,互相理解與合作。禮儀以誠實守信、平等友善、寬容豁達為社會交往的基本準則,故而有利于構建和諧友善的人際關系和社會環境,因此人的幸福指數就提升了。正如聞名世界的《西方禮儀集萃》的作者埃米利所說:“表面上禮儀有無數的清規戒律,但其根本目的卻在于使世界成為一個充滿生活樂趣的地方,使人變得平易近人?!?/p>
禮儀有多種類型,有不同的適用對象,有各自的適用范圍。禮儀的內容主要包括形象設計和溝通技巧兩大部分。形象設計就是一個人的穿著打扮、言談話語、舉止行為等。而溝通技巧則是教人們在不同場合,針對不同的交往對象,如何恰當表達尊重和敬意;怎樣做才能廣結善緣,使自己成為受歡迎的人。因此,禮儀可以說是一門交際的學問,是人際交往的通行證和金鑰匙。學習應用禮儀強調規范性、對象性和可操作性。
所謂禮儀素質是人在禮儀方面所具有的相對穩定的基本品質,是人的素質的重要方面。我認為禮儀素質主要由四個方面構成:表層的禮儀行為、幔層的禮儀習慣、中層的禮儀意識、核心層的禮儀精神。禮儀行為是外顯的禮貌、禮節等,禮儀習慣為具有穩定、自覺特質的思維與行為定勢。禮儀意識是影響人們行為傾向的深層的思想、觀念和原則。禮儀精神則是以“德”為中心的禮儀信念和追求,它集中體現在“情”、“愛”、“尊敬”幾個方面。清華大學著名禮學家彭林曾將禮儀精神概括為敬、靜、凈、雅四個字。[3]從根本上講,禮儀素質就是一種禮儀精神。
禮儀素質的以上四個層次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禮儀精神是禮儀素質的核心和靈魂,指引禮儀意識的形成;禮儀意識決定著禮儀習慣的養成,有怎樣的禮儀意識,就有怎樣的禮儀習慣;禮儀習慣又鑄就了具體的禮儀行為,具體的禮儀行為則展現著禮儀素質的高低。
所謂禮儀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受教育者傳授全面系統的禮儀知識,進行禮儀行為訓練,培養其禮儀意識,塑造其禮儀精神,從而提高受教育者禮儀素質的專門性活動和過程。
由于禮儀是道德的表現形式,禮儀與道德緊密聯系,故而禮儀教育與道德教育也是密切聯系的,禮儀教育應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另外,禮儀素質是人的素質的重要方面,禮儀教育也應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表面上看,禮儀是個人的穿著打扮、言談舉止、儀容儀態等外在表征,實則反映了一個人的精神面貌、內在素養和人生態度。禮儀強調人格魅力與外在形象的同等重要,所以禮儀教育不僅僅是外在行為訓練,更重要的是內在意識的培養。禮儀教育是養成教育,其宗旨在于塑造禮儀精神。
大學生禮儀教育是一種特殊的禮儀教育。有了以上對禮儀教育的認識,我認為所謂大學生禮儀教育就是針對當代大學生的特點,通過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禮儀基本理念、規范、內涵的傳授和訓練,使他們掌握基本的禮儀規范,養成禮儀習慣,逐步完善自我行為,把內在的道德修養和外在的禮儀形式有機結合起來,以彰顯自我良好氣質,提高自我綜合素質。
大學生作為社會未來的棟梁,理應是知書達理、文明有禮、待人以禮、道德高尚的高素質人才,但當前大學生禮儀失范、道德滑坡情況十分嚴重。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 《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教育的意見》,特別強調,把“明禮誠信、團結友善”作為對大學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這既明確了禮儀教育是大學生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又說明了高校加強大學生禮儀素質培養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所謂“誠于中而秀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大學生禮儀教育是一個引導大學生自覺地把社會的道德規范轉化為個體的道德品質、道德實踐的過程。它能使大學生內強素質、外塑形象,成為知書達理、言行合一的人,進而有利于大學生成才,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實現順利就業和創業成功。
[1]熊經浴.現代實用社交禮儀[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1.
[2]熊經浴.現代實用社交禮儀[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3.
[3]彭林.禮樂人生——成就你的君子風范[M].北京:中華書局,2006:6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