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大力
(山東師范大學 心理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高年級大學生就業態度與就業心理調查分析
——以山東師范大學為例
靳大力
(山東師范大學 心理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本研究運用《大學生就業準備情況調查問卷》,對山東師范大學150名大三、大四學生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山東師范大學高年級學生對當前就業形勢認識總體準確客觀,積極向上。就業觀念有調整但仍相對保守,認識到就業準備的重要性,渴望獲得更多的就業輔導。
高年級大學生 就業季度 就業心理 調查分析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尤其是當前席卷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對2009年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雪上加霜。2009年,我國全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達611萬人,比2008年增加52萬人,山東省內高校畢業生46.5萬人,比上年增加3.2萬人。前教育部部長周濟在2009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會議的講話中說:“就業是民生之本,能否順利實現就業關系到每一個畢業生的成才立業,寄托著數百萬家庭的希望。幫助大學生就業,是辦人民滿意教育的直接體現,是教育戰線的神圣使命和職責。”在全社會普遍關注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的同時,高年級大學生就業觀念、就業心態是下一步開展工作的有效依據。
2.1 被試。
本研究選取山東師范大學大三、大四學生,發放問卷150份,收回有效問卷127份,回收率為84.66%。其中男生51份,比率為40.16%,女生76份,比率為59.84%;大三69份,比率為54.33%,大四58份,比率為45.67%;獨生子女37份,比率為29.13%,非獨生子女90份,比率為70.87%。
2.2 研究工具。
采用《大學生就業準備情況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括對就業形勢的認識、對自身狀況的評價、就業準備、就業觀念等方面。
2.3 研究過程。
問卷為封閉式,調查采用隨機抽樣,用不記名的方式作答,當場收回。學生填寫時,控制了其他干擾因素,問卷結果采用SPSS15.版本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
3.1 擇業取向調查結果。
3.1.1 畢業選擇。選擇直接就業的占15.75%,繼續深造的占61.42%,出國留學的占1.57%,先工作后深造的占21.26%。
3.1.2 選擇工作首先考慮的因素。選擇個人發展的占28.35%,行業前景的占22.05%,選擇報酬為首要考慮因素的占14.96%。
3.1.3 對就業單位的性質要求。要求就業單位是事業單位的占40.80%,政府部門占7.87%,其他占11.81%。
3.1.4 自主創業。明確回答考慮過自主創業的占51.97%,沒有考慮過的占46.46%。
3.2 對就業形勢的認識。
3.2.1 對所學專業的認識。51.18%的被調查者認為所學專業在今后求職過程中優勢不明顯,26.77%的被調查者認為沒有優勢,認為有優勢的占14.96%。找工作時,一定要找與專業對口的占8.45%,可以有一定關聯性,不一定對口的占77.17%,認為專業與工作沒什么關系,關鍵是先找一份工作的占13.38%。
3.2.2 對求職時最需要了解的知識排序。在“社會知識、行業企業概述、用人需求、職業崗位知識”四個選項中,17.32%的被調查者認為社會知識第一位,45.69%的被調查者認識社會知識排在最后一位。47.24%的被調查者將用人單位需求排在了第一位,無人將其排在最后一位。
3.2.3 在求職中擔心的結果。選擇找不到工作的占13.39%,選擇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占59.84%。
3.2.4 促進大學生順利就業的因素。在成功就業的關鍵因素選項中,67.72%的被調查者選擇了素質能力,11.02%的被調查者選擇了求職技巧,7.87%的選擇了知識儲備。在請被調查者列舉三項重要影響因素欄目中,社會需求、所學專業和工作經驗脫穎而出,分別占到了44.09%、42.52%和39.37%。
3.2.5 對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在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觀原因方面:45.67%的被調查者認為是由于大學生自身缺乏實際技能和經驗,42.52%的被調查者認為由于就業期望過高。
在大學生就業難的社會環境因素方面:44.89%的被調查者認為由于企業用人需求和大學生就業意向存在巨大差距,32.28%的認為由于學校專業設置于市場需求存在差異。
3.3 求職需求調查結果。
3.3.1 求職道路上最大的障礙。選擇沒工作經驗的占42.52%,學校名氣小的占10.24%,缺乏求職技巧的20.47%,專業限制的占26.77%。
3.3.2 開始關注就業信息的時間。5.4%的被調查者是大一時開始關注就業信息,16.54%的被調查者選擇了大二,51.18%的被調查者選擇了大三,選擇大四的占26.78%。
3.3.3 最希望得到的幫助。選擇就業崗位信息的占48.71%,選擇就業技巧的占29.45%,有關政策信息的占9.57%,就業心理調適的占6.67%.
3.3.4 就職前需要的培訓。49.6%的被調查者選擇了求職技巧培訓,13.39%的被調查者同時選擇了英語口語培訓和求職技巧培訓,11.02%的同時選擇了英語口語培訓、計算機培訓和求職技巧培訓。
3.3.5 求職前是否需要得到就業素質和能力方面的培訓。94.5%的被調查者回答需要,1.57%的被調查者回答不需要,3.93%的被調查者表示無所謂。
4.1 高年級大學生的就業觀念有一定的保守性。
在擇業取向上,半數以上的學生選擇畢業后繼續深造,據我多年一線工作的經驗,大學畢業生選擇繼續深造基本可以分為三類:致力于獻身學術研究,取得高學歷增加就業砝碼,周圍同學考研自己不甘心放棄。根據調查結果,這么高比例的學生選擇深造具有回避就業、延緩畢業的因素。問卷反映出,近一半的學生傾向在事業單位工作,這個結果一定程度上與我校師范院校性質有關。師范院校的主要任務是培養未來的人民教師,學生就業目標單純,缺乏冒險性。但當前情況下,各地學校對教師的需求量有限,造成大量師范類畢業生摩擦性失業。在就業途徑上,調查顯示,半數以上的高年級大學生考慮了自主創業,但70%的學生認為資金和人脈在自主創業中最重要,這恰恰是應屆畢業生最缺乏的。因此在現實中,能將自主創業的想法付諸行動的非常少,成功的例子更少。近半數的被調查者最希望學校的幫助是提供就業崗位,反映了其在就業過程中依賴性比較強。
4.2 高年級大學生對就業認識總體成熟客觀,積極向上。
大部分學生在評價專業與工作的關系時,放棄了一定要專業對口的想法,20世紀末、21世紀初在社會上掀起熱潮的大學生就業是否必須專業對口的大討論已經銷聲匿跡。選擇工作時大部分學生首要考慮的因素是個人發展和行業前景,說明其擇業標準符合時代發展,有利于個人成才。大多數學生認為成功就業的關鍵因素是自己的素質能力和綜合實力,更加重視工作經驗和實踐技能,對社會知識和社會關系在求職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認可度不高。反映大學生就業觀念成熟積極,對全面提高個人素質的重要性認識很明確,有利于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和校園文化活動。面對就業難,不到1/7的學生擔心找不到工作,3/4以上的學生擔心的是找不到滿意的工作,他們認為大學生就業難的社會原因在于企業用人需求和大學生就業意向、學校專業設置存在差距。這個結果與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高校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更多表現出來的是摩擦性失業”的結論一致。調查結果還顯示,學生對求職技巧的重視程度不高,對知識儲備重要性的認識更低。這不利于學生順利求職,也會挫傷學生專業學習的積極性。
4.3 大學生需要就業指導。
絕大部分學生希望求職前得到就業素質和能力方面的培訓,根據前面分析,學生求職有依賴性,高校在加強就業指導方面責無旁貸。半數以上的學生大三開始關注就業信息,學生的就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應該從低年級開始,點滴培養,長線運行。一些學生對就業技巧重視不夠,依賴包裝精美的自薦書、厚厚的證書獎狀,既造成資源浪費,又不利于順利就業。
5.1 建立長線、多面就業指導體系。
就業指導并不是高年級學生的專利,更不是畢業前的“求職面試技巧”講座,就業指導應該貫徹整個大學生活。從入學開始,與職業生涯規劃培養相結合,與專業認可相結合,促使學生根據自身需要確定大學期間的發展方向。就業指導應多面化,充分發揮專業教師、輔導員、就業指導中心工作人員等多股力量,以開設選修課、講座、提供實習實踐機會等多種方式進行。
5.2 建立心理咨詢室,幫助畢業生開展就業心理調適。
目前情況下,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呈上升趨勢。焦慮、急躁、抑郁、自卑等不良情緒增加,導致對自我認知和社會認知的偏差,從而引發問題行為。高校應主動對畢業生開展心理咨詢服務,提高畢業生的自我調適能力。開設心理健康課程,根據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團體心理輔導。建立健全學生心理檔案,及時發現問題予以矯正。
5.3 根據就業市場需要調整培養目標。
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高校畢業生就業已經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即買方決定產品的規格樣式數量。高校畢業生已經不是“社會精英”、“時代驕子”,而是普通勞動者的一員。根據調查,近幾年來,中小企業已經成為解決就業主力軍。高校應該以培養普通勞動者為目標,根據市場需求設置專業。
[1]曹新美等.大四學生就業心理傾向調查分析與建議[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4,(1).
[2]孟敏.高師大學生就業心理分析及其引導[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5,(2).
[3]賀志燕.淺談大學生就業心理障礙的表現與成因[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06,(2).
[4]鄧兵.大學生就業心理挫折分析及對策[J].教育園地,2009,(1).
[5]盛英森等.高職院校學生就業心理及就業指導探析[J].高職教育研究,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