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兆霞
(南京農業大學 工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2)
完善學院教學質量保證體系的途徑探析
曹兆霞
(南京農業大學 工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2)
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階段,提高高等院校的教學質量是今后的重點。高等院校應該樹立質量觀念,建立教學質量保證體系。本文探析從課程的內容質量、教師的教授質量、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教學管理質量這些途徑來建立這種體系。
學院教學質量 保證體系 完善途徑
自高校擴招政策實施以來,各院校的辦學規模均大幅度上升,但教學質量有所下降,因此高等院校的教學質量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在新形勢下,學院要確立有效的教學質量保證體系來提高其整體辦學水平,使學院的人才培養質量適應社會發展需求。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學質量應該是一個綜合的指標體系。它主要由課程的內容質量、教師的教授質量、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教學管理質量構成。課程內容質量主要是由教材的內容決定的;教師的教授質量主要由教師自身的素質水平決定的;學生的學習質量主要由學生本人決定的;教學管理質量是由教學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教學管理制度、教學管理方法、教學評價指標等因素決定的。從系統論的觀點來看,高等院校要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使其系統內的各個子系統協調運轉并發揮各自的最大效益。因此,教學質量各要素之間的組合越合理,配合越協調,教學質量的整體優化效果就越好,教學質量也就越高。
(一)加強教材和課程內容建設,保證教學質量。
教材是課程內容的載體,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依據之一。教材建設是各學院教學基礎建設的基本組成部分之一,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培養符合時代要求人才的重要保證;是各學院學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教學管理的重要內容,是鞏固教學內容、反映教學成果的表現。所以各學院應根據自身需求,不斷進行教材和課程內容的改革和建設,以滿足學院人才培養需求。
課程建設的生力軍是教師,學院應建立可行的激勵機制來發揮教師的能動性,鼓勵全體教師參與課程的建設和研發,并將自己的教育科研成果轉化為校本課程,豐富課程內容,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完善學院的管理制度,實行管理規范化。
規范化管理是形成良好工作習慣,提高組織執行力的重要手段。規范化管理的要點是堅持對各個過程遵循:該做的寫下來(制定流程和制度),寫下來的要做到(認真實施),做到的要有記錄(評價和改進)的基本原則進行管理。規范化的學院管理應該從建立各種規章制度、文件體系入手,從而確保學院全面教學質量的提高。
1.完善并實施教學質量管理制度,保證教學質量管理目標的實現。
科學的教學管理規章制度是實現教學質量目標的保證。在規章制度中我們既要確定可行的質量目標,又要有一套切實可行的涉及教學質量管理各個要素的質量管理流程,并能明確各要素之間的職責和功能,促進教學質量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查,杜絕“人治”現象的發生,實現管理的規范化。
2.實行全面管理,實現質量要素最優化。
影響教學質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領導、教師、學生、教材、教學設備、教學管理人員、教學目標、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因此,在教學質量保證工作中,我們一定要用全面的、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努力使各因素之間形成最優化的組合。
3.實行學術民主管理,保證學術權力。
為克服學院內部管理體制中存在學術權力弱化、行政權力泛化的弊端,我們要充分發揮學術權力在決策中的作用,使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相互制衡,協調統一,改革學院的現有決策模式,進行管理制度的創新。將權力重心下移,加大四系、一部的自主管理權限,充分發揮系、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系、部是學院學術活動的基礎,教學、科研等學術活動主要由各系、部的教師所承擔,系、部應當在教學科研活動中擁有充分的自主權。
(三)加強學生管理工作,保證教學質量。
傳統質量管理模式機械性突出,注重建立等級鮮明的管理機構和剛性化的規章制度,忽視組織內個體作用的發揮。全面質量管理(TQM)屬于“人本模式”,它堅持“以人為本”,重視開發和利用人力資源,并通過對人的行為管理與激勵,促使全員參與質量管理。學院的教學質量是學院各單位、各教學環節質量的整體反映,它涉及學院的各層領導、教師、管理人員、教輔人員和學生。教學質量管理的每一環節,每一個要素,具體到每一個人,都是體系有效運行的保障,因此,強調各司其職,充分發揮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確保體系有效運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院教學質量的主要體現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對保證學院的教學質量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建設穩定的、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教師是傳授知識、培養人才的主體,是教學質量保證的重要元素。穩定的、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保證學院教育質量的關鍵。正如美國哈佛大學校長科南特所說,大學的榮譽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數,而在于它一代一代教師的質量。近年來,隨著國家教育投資力度的加大,各高校之間的人才競爭更加激烈。如何在競爭中建設穩定的、高素質的師資隊伍也是學院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
1.加強理論學習,提高師資隊伍思想政治素質。
教書育人是為人師者的本分,但現實中,高校教師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更多扮演著“教書匠”的角色而忽略了育人的本質。他們往往是踏著鈴聲進出教室,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因為他們除了上課外,還有與自身利益關系更大的科研任務。所以,學院應加強教師的政治理論學習,促進教師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更好地擔當起教書與育人的重任,保證人才培養質量。
2.加強職業道德修養,提升教師個人的人格魅力。
教師的職業性質要求每位老師都必須具備較好的職業道德素質和良好的個人修養。因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教師個人的人格魅力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的養成有無法估量的影響。所以教師有義務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高度的責任感,從而時時處處能夠成為學生成人、成才的楷模。
3.加強專業學習,提高教師個人的業務素質。
教師的業務素質,直接關系到學院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關系到學院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問題,全體教師都要加強自身的業務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保證學院的教學質量。
(五)完善教師教學考核評價機制,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
教師是學校教學工作的主要參與者,做好教師的管理工作是提高學校教學質量的關鍵,他們的教學工作狀態和質量,直接體現學校的教學工作狀態和質量。為加強教學工作,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高等院校必須對教師教學工作進行考核評價,并將量化考核結果作為對每位教師進行年度工作考核的主要評價依據,并適時、客觀地做好信息溝通,促使他們更加重視和加強自身的教學工作,以達到提高教師整體水平的目的。
1.完善課堂教學評價方式,保證教學質量。
對教師進行課堂教學評價從評價方法來看應屬于質量監測性評價。教師的教學活動對學生的影響具有綜合性、長期性和個別差異性,加上評價者和被評價者都是復雜的人,以及目前評價者們由于年齡原因所掌握的人的評價理論薄弱的問題,都導致了課堂教學評價的隨意性、復雜性和模糊性。但是課堂教學的評價是一項不可回避的工作,否則大家就無法監督、檢查和改進教學工作。
2.強化“以人為本”的理念,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
經驗告訴我們:要想提高學院的教學質量,學院應當淡化教師考核測評的鑒定性和評比性功能,強化其過程性和反饋性,最大限度地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促進教師主動地進行教學改革與研究,發現問題,改進教學方式方法,提高教學水平。這一切的實現都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實施“以人為本”的管理是保證學院教學質量,保證體系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的有效途徑。
學院在構建其教學質量保證體系過程中要始終突出教師的主體地位,也要重視全員參與意識的培養,重視技術、管理、人員諸方面因素的有機結合,重視學生、教師、管理人員的全面協同作用,從而實現由監督檢查向指導服務的轉變;實現由“他監控”變為“自監控”的轉變;實現由“制度約束”到“文化融合”的轉變。只有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關注人的全面發展,我們才能確保學院的教學質量,保證體系真正發揮其作用,實現學院發展的良性循環。
[1]丁楊,趙敏.專家談高校學科建設與教材教輔出版使用[N].光明日報,2005-12-18.
[2]陳玉琨,代蕊華等著.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熊志翔等著.本科院校質量保障體系研究[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陳永明主編.現代教師論[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5]康宏.我國高等學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1.
[6]童康.高等學校內部的教育質量保障與監控體系探究[J].高教探索,2007.1.
[7]陳玉琨.我國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評估:問題與改革[J].復旦教育論壇,2008.2.
[8]唐松林.培育質量文化,建立常態化的質量管理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