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巧云
(陽新縣陽新高中,湖北 陽新 435200)
2011年美術聯考成績已經揭曉,讓人不解的是美術高考的結果,平時大家認為畫得好的分數出來不一定合格,平時大家認為畫得勉強的分數卻還比較高,于是就有很多議論和猜測:“高考評卷有人情分”、“試卷太多教師沒有認真評卷”、“不同老師喜歡的風格不同”……其實評卷教師也很冤屈,繪畫的評分標準真是說不清道不明,似乎全憑閱卷者的主觀隨意。這種狀況的出現到底是什么原因?問題就出在“標準”上。繪畫考試不像數學考試,答案是唯一的,數學解題的過程是可以給分的,繪畫只看結果;數學考試如果題目簡單,就可以都得滿分,繪畫考卷必須分出三六九等。藝術本來是最不講標準的,藝術強調的是感覺的表達,但是考試評分必須有個標準,而這個標準還要便于量化共同遵守,這個時候“標準”的所謂科學性必然占上風。一幅素描作品給人的整體感覺是什么?畫者表達了什么感覺?可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一定有統一的意見。何況素描造型出現的變形,既可能是感覺表達的結果,更可能是造型能力的局限,標準非常模糊。但是如果從素描造型的比例、透視、結構、明暗等方面進行分析,卻有明確的規則可衡量,能夠量化便于操作。因此,美術高考評分對于那些處在中間層次的考生,往往是畫畫有感覺的反而分數低于畫得僵硬死板的,因為那個畫面“感覺”沒有標準可言,而造型的比例透視等都有標準可比。這樣的高考評分結果使素描基礎訓練進入一個誤區,那就是強調技術,強調畫法,強調規則。近幾年美術高考因為報考人數的增加,寫生考試難以進行,或招生學校要降低考試成本,考題走向平面化和默寫,逼著教師教學生去死記硬背,按規律和法則去“造人、造物”,何談感覺的訓練?導致大學教師抱怨現在的學生“一屆不如一屆”,美術高考應試教育導致了素描學習越來越背離藝術人才培養的要求。那么,素描基礎訓練到底是學習藝術還是學習技術,是學會畫還是學會觀察,訓練感覺還是掌握規律,美院教師有時都莫衷一是,令無數美術學子一頭霧水,更令身在教學一線的高中教師困惑和糾結。作為美術基礎教育的高中素描訓練,究竟應該朝哪個方向走,是適應高考的選拔模式,還是訓練和挖掘學生的藝術潛質?我們處在兩難的境地。
繪畫強調感覺是由來已久的,沒有感覺也就不存在造型藝術,感覺的好壞決定著藝術作品質量的高低,肯定地說:沒有感覺的人是不可能成為藝術家的。感覺的訓練在學習繪畫的過程中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尼柯萊德斯經過十余年的教學研究,創造出一套獨特的“盲畫”寫生訓練法,培養出眾多杰出的現代派藝術家,影響了當代整個美國的寫生教學。“盲畫”寫生教學體系明顯區別于傳統現實主義的寫生教學體系,它注重作畫者的個人感受,強調作畫者首先要用各種感官去理解事物而不是畫出事物,作畫者在作畫過程中以觸覺、動覺為主導,帶動視覺去感覺事物,眼睛與手同步作用,動筆之時眼睛盯著的是對象而不是畫紙。它將作畫過程與觀察過程統一于作畫者感受對象的過程之中,使作畫者始終充滿著激情,從而表現出具體、新鮮的個人感受。我認為尼柯萊德斯的感覺訓練方法,是強調感覺訓練的一個極端做法,雖然他的做法在美國是成功的,培養了大批杰出的藝術家,但如果在我國進行素描基礎教學改革,把感覺訓練提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就目前我國高考選拔人才的評價方法而言,勢必是將學生當作試驗品,拿學生的前途開玩笑,把學校的升學率當兒戲,我們要改變目前的素描基礎訓練模式不僅需要眼光,而且需要膽量。
“理解藝術,藝術地理解”。理解是一個思維搜索弄懂的過程,也是研究吸收的過程。在學習素描藝術的整個過程中,對圍繞素描而存在的各因素應有一個比較充分的認識與理解。契斯佳科夫的教學體系,對中國的素描教學影響深遠。它尊重客觀事實,強調寫生,要求忠實表現對象現實存在的瞬間,在表現人物時,要求學生用心去感受、理解對象不可見的東西。素描寫生訓練旨在研究光照下處在三維空間中的形體,強調視覺的科學的客觀真實性。不要“臨摹”物體外在的輪廓,而是要分析結構形狀,準確畫出物體細微的凹凸起伏。
契斯佳科夫素描教學體系是全因素素描,要去研究透視、解剖知識、結構規律、明暗關系、虛實變化、節奏韻味等。就人物素描而言,首先應弄懂人的解剖知識,包括骨格的構造、肌肉的依附與牽拉作用,并清楚骨格、肌肉在體表層形成的高低起伏、扭動傾斜等變化,同時理解在可見光的作用下所有的變化都是由于結構的存在而產生的。這些知識要在基礎訓練中完成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是走馬觀花地過一遍都很不容易,因為高中教學時間短,有些考生學美術就幾個月時間,更多的考生是因為文化成績較差,不得已選擇學習繪畫專業的,怎么可能全面、系統地實施專業訓練呢?只能“投機取巧”,死記硬背來應對高考考題。素描教學訓練在理性的道路上已經走得很遠,而美術高考使其變本加厲,高中美術教師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推波助瀾”。
素描基礎訓練中的感覺與理解的訓練并不矛盾,感覺與理解的辯證關系大家都很清楚,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在高中基礎訓練中實施起來,學生自身的條件和升學的壓力無法很好地兼顧,只有改變高考考試方式,建立一個正確的導向。作為教學一線的教師,我建議教育主管部門改變目前專業考試的方式。
全國目前都實行了美術聯考制度,聯考本科分數線成為外省校考的門檻,也成為本省校考的底分,聯考就變得十分重要了。但參加聯考人數多達幾萬人,幾千個考場,組織起來有很多困難,考題也因受到保密需要和場地條件的局限而出現偏頗。在閱卷時,大多數中下等水平的試卷集中在一起分不清優劣,導致一分之中有上千人,考試結果不能全面、真實地反映考生的專業水平,尤其是一些很有繪畫感覺的考生,因為繪畫技術可能相對較差,聯考得分可能不如只學了幾個月繪畫的考生高,造成繪畫學習不需要很多時間、短期突擊完全能夠對付的錯覺和誤導,于是在全國普遍存在高三階段把文化成績差的學生、整班的學生改制成美術專業,老師和學生都疲于奔命地應付考試。美術基礎教學訓練什么是可想而知的。
在聯考幾萬份試卷中,大多數中下等的試卷水平是差不多的,閱卷教師的眼睛都會看花,難免有“看走眼”的時候,一次考試就決定了考生的命運,對考生是很殘酷的。聯考沒有過本科線的考生雖然可以報考獨立院校,獲得更多的機會,但是也使專業基礎確實太差的考生有了碰運氣的機會,使獨立院校組織考試增加了更多的壓力。美術聯考如果實行初試加復試的方式,只有復試過關了的考生才能參加校考,則會減少校考的人數,提高選拔美術人才的準確性。聯考如果實行初試加復試的形式,考試的組織工作量會加大,但是,可以像文理科高考一樣,在各縣市設考點分散考試,這樣場地條件肯定要比集中考試好,初試和復試的題目難度不同,由靜物、石膏像、人頭像順序進行,可以比較全面地考查考生的專業水平。
素描考試的出題者每年都想變換考題,但變來變去,無非是靜物、人物兩大類;變來變去,無非是默寫與半默寫。教師和考生也在猜,怎樣才能節省時間,把可能考的內容練得更熟練一點。一個畫室幾十號人可以全部集中練習一張圖,頭像的正面、側面、3/4側,全部默記得滾瓜爛熟,以至于會出現閱卷老師發現很多考生的試卷全部一樣,一看便知道出自同一畫室。這實際上是聯考內容局限后考生因基礎較差、時間不夠、猜題押題、孤注一擲的表現。有些考生只會畫某一種物象,會畫靜物的不會畫人物,會畫人物的不會畫石膏,會畫石膏的不會畫靜物,會畫默寫的不會畫寫生,會寫生的不會默寫。這些現象也是聯考題型單一的后遺癥。其實,素描不管考什么,都是在考察考生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造型能力;素描不管考什么,都是要畫對象的形、體、色、質感。只要學通了,考什么都一樣。只不過不同考題難點不一樣,靜物重空間、構圖和質感的表現;石膏重形體、結構和塑造能力;人物重形體、結構、質感和感受能力。問題是聯考只考某一種,老師只教一種,學生就只學一種,知識都是支離破碎的,就不可能學通。只有實行了初試考靜物、復試考石膏、校考考人物,素描基礎教學才會全面地訓練考生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造型能力。
外省組織校考的學校上百所,校考時間長達兩個月,消耗了考生大量的精力和時間。一所院校招生計劃只有幾個人,報考人數兩千多人,報名費幾十萬元,浪費了99%的考生財力。如果聯考做了全面考查,院校完全不需要組織校考,根據院校的要求、專業的要求,在數據庫中直接調用考生的試卷重新評分,或者直接調用聯考的復試成績來發放專業合格證,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做扎實的基礎訓練,一定會受到教師和學生的歡迎。
只有改革美術高考的選拔方式才能促進基礎教學改革,只有重視美術專業的素質教育,使短期突擊、死記硬背的投機者失去競爭力,才能使美術基礎教育走上正常軌道,使美術高考選拔藝術人才的目的得以實現。
[1]陳衛和.是感覺還是理解——認識尼克萊德斯“盲畫”寫生教學體系.
[2]潘耀昌.契斯佳科夫素描教學體系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