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佳
(河南工程學院,河南 新鄭 451191)
河南省大學生身體素質持續下降的調查研究
魏 佳
(河南工程學院,河南 新鄭 451191)
近幾年我國開展的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結果顯示,河南省大學生身體素質各項指標持續下降。本文從學校、社會、家庭等方面就導致大學生身體下降的因素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對策,以期為全面增進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服務。
河南省大學生身體素質 下降原因 提高對策
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央7號文件精神,廣泛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活動,實現“用3年時間使85%以上的學校能全面實現《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使85﹪以上的學生能達到《標準》及格等級以上”,我國每年都會針對大學生進行全國性的體質測量。通過近幾年對河南省大學生體質健康監測數據的分析,發現河南省大學生的身高、體重等身體形態指標逐漸提高,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身體素質近些年來持續下降,而且各項素質指標出現全面下降的趨勢,其中速度素質和力量素質連續十年下降,而耐力素質則連續二十年下降。正如在2010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北京體育大學校長楊樺所說:“我國兒童少年和青少年體質近年來呈逐年下降趨勢,如果再耽誤3到5年,這代孩子的身體健康基本上就報廢了,很可能會變成‘新一代的東亞病夫’。”
大學生體質健康方面存在的問題嚴重影響到我國人才培養的質量,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這也使當前學校體育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就業壓力增大,同時社會人才觀與就業觀出現偏差。隨著各高校的不斷擴招,以及在校大學生數量的不斷增加,競爭越來越激烈,就業尤其如此。正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相當一部分學生入校后的學習生活重心完全就是為了畢業后找一個好工作。就業壓力的增大引起學習負擔過重,導致學生重視文化課,忽視體育鍛煉。同時在勞動就業方面人們的人才觀和就業觀也出現偏差,用人單位和求職者只看知識技能,不重視身體素質在求職和就業中的重要性。由此形成的重知識輕體能的觀念也導致了大學生體質的下降。
2.2.1 對身體素質重要性認識不足。
良好的身體素質是促進大學生學習生活順利開展的保證。但當今大學生對身體素質的重要性在認識上存在偏差,對待體育活動的態度也較消極。這主要是由于過去的體育課教學過多的強調競技體育理念,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無法有效調動學生參與體育競爭的積極性所致。正是這些消極思想的存在,影響了大學生體育鍛煉的實效。
2.2.2 缺乏有效的體育鍛煉。
參照我國體育人口的判定標準,達到每人每周身體活動頻度3次(含3次)以上、每次身體活動時間30分鐘以上、每次身體活動強度中等程度以上這三個要求才能算是達到了體育人口的標準。而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等部門共同組織實施的第二次學生體質監測的結果表明,大部分大學生根本達不到我國的體育人口判定標準,其身體素質下降也就在情理之中。
2.2.3 不良的生活習慣、行為方式的影響。
人們在選擇行為方式、生活習慣時很少考慮其選擇的習慣、方式是否健康、科學。多數學生進入大學后,思想放松加上文化課學習時間較多,而約束相對減少,便容易養成不良的作息制度。如晚上睡得晚,早上不按時起床,通宵上網,不吃早餐等,也容易導致身體素質下降。
2.2.4 體育運動項目的選擇上出現的偏差導致身體素質下降。
高校體育選項課是現階段體育教學的主要開展模式。它在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但大學生在體育參與中不一定能夠把現實與長遠的體育需要結合起來。在體育項目的選擇上避“重”就“輕”,排除了那些枯燥但對促進身體素質特別有效的項目,比如田徑、體操等。調查顯示,無論是與足球、排球、羽毛球這些傳統體育項目相比,還是與體育舞蹈等新興體育項目相比,田徑、體操在大學生參與或喜歡程度都是較低的。而它們在發展身體素質的優越性上卻是其它項目無法比擬的。
2.3.1 體育運動場地不能滿足高校學生鍛煉身體的需求。
目前河南省有些高校在擴招前體育場館等硬件設施就達不到國家標準,擴招后體育場館設施狀況人均擁有量更大大低于國家標準。體育場地數量嚴重不足和質量不高,既不能充分滿足正常的體育教學需要,更不能滿足學生進行正常的體育鍛煉和課外體育活動需求。加之有些學校體育運動場地管理不善或片面追求經濟效益,有些院校的網球場、多功能體育館等場地設施實行校內外開放收費,某種程度上也影響了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熱情,必然會引起學生身體素質的下降。
2.3.2 “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
“應試教育”是單純為應付考試、爭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學率的一種傾向。各個學校的體育教學中,也越來越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表現為在中學階段考什么就練什么,單純地為考試而練,片面追求眼前的利益和近期效益。如此急功近利的行為必然與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體育興趣、習慣及終身體育價值觀目標沖突。“應試教育”的存在,導致學生雖體育達標,但卻忽視了體育興趣、習慣及終身體育意識等這些本質東西的培養,本末倒置,適得其反。特別是升入大學后,雖缺少了“應試教育”的影響,但大學生的體育行為目的卻由中學階段的“體育達標”轉移到應付體育課的測試,無形中放松了對自己的鍛煉要求。
現在的大學生中獨生子女所占比例越來越高。獨生子女的增多是與家庭對其子女的呵護程度成正比的。可以說他們是嬌生慣養的一代。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下成長,他們的意志品質和承受能力相對較差,缺乏吃苦耐勞精神,怕苦怕累的思想較普遍,使得他們得不到有效的體育鍛煉。
在高考中加入體育考試,在制度上首先要重視學生的身體素質。依靠社會輿論的監督和導向作用,扭轉當前社會重智輕體的傳統觀念。同時動員社會力量,使社會認識到體能與健康水平的重要意義。
各高校要按國家和地方制定的場地、器材配備目錄,進行規范建設,同時加大體育投資力度,改善體育鍛煉條件。同時應根據學校的具體情況,選配那些健身效果好的、多種多樣的體育設施和器材,注重開發教學中的各種資源,全面提高教師素養,積極開發各種新興體育項目如輪滑、攀巖等,全面調動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
在體育選項課教學中,必修與選修項目應該有一定的要求和比例。注重選擇具有一定運動負荷、能有效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運動項目。如力量和耐力素質的專門性練習。注重運動技能教學與身體素質練習,教學中培養學生刻苦鍛煉的精神。避免在教學中盲目地迎合與遷就學生,從而導致只重視學生參與興趣,輕視技術,以及身體素質的思想。
身體素質的增強,首先取決于鍛煉意識,而良好的體育鍛煉意識來源于對體育鍛煉的濃厚興趣。但興趣還需要有堅強的意志品質作保障。在體育選項課教學增進他們身體素質的過程中,培養學生體育認識、科學鍛煉等能力,從而使他們形成終身的體育價值觀念。
建立健全大學生管理規章制度,同時加強對大學生的監督管理和引導,及時發現出現的不良苗頭,并進行及時的遏制,加以引導,避免其朝不良方向發展。要做到監督管理為輔,引導為主;監督管理有力,引導規范,使大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促使大學生健康地發展,由此帶動其樹立積極健康的價值觀,尤其是形成終身體育鍛煉的價值觀。
河南省各級行政部門應加強對學校體育工作的檢查和督促,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認真貫徹落實學校體育的有關方針、政策與法規;加強體育師資隊伍建設與體育場地器材設施建設;加大對學校體育工作的檢查監督力度;建立學校體育工作的領導責任制、崗位責任制及各種獎懲制度,切實保證大學生的體育鍛煉場地和每天一小時的體育鍛煉時間。
大學生具備健康的體魄是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基本前提。我們要加強大學生身體素質重要性的宣傳教育,同時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共同營造一種全社會都來關心青少年身體健康的良好氛圍。
[1]國家體育總局.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EB/OL].http://www.csh.edu.cn/.
[2]田雨普.體能及相關概念辨析[J].解放軍體育學院學報,2000,18,(2):3-4.
[3]何耿明.試析高校學生身體素質下降的原因.中國科技信息,2005.21,(13):25-27.
[4]畢春佑.健身教育教程[M].科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