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曼麗
(新鄉幼兒師范學校,河南 衛輝 453100)
由于人們的思維或求知永遠都是從問題開始的,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激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而什么樣的問題才能激發學生思考呢?我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認為,“提問”就是一種理想的互動形式,而提問中“追問”又是最能激發學生思維的一種最佳手段。
什么是追問呢?追問,就是對某一內容或某一問題,為了使學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問之后再次提問,直到學生能正確解答為止的一種提問方式。追問是前次提問基礎上的延伸和拓展;是課堂教學中師生對話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答問、討論等活動情況,對學生思維行為作即時的疏導、點撥的一種教學手段;也是促進學生實現“有效學習”的重要的指導性策略。下面從兩個方面談談。
1.啟迪思路,激活思維。
思維能力是一切智力活動的基礎,追問是開啟學生思維閘門的一把金鑰匙。追問能拓展學生思路,激活學生思維,促使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地考慮問題,避免對問題僅作“對與錯”或“是與否”的表面回答。課堂教學就是即席創作,尤其是語文課堂教學,是作者作品的藝術再現和再創作,是師生智慧火花的閃現與碰撞。教師如果在學生理解教材的基礎上追問得巧,追問得妙,追問得學生進入一種積極的思維狀態,就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增強思維和辨析能力,提高思維的縝密性,讓學生創造的火花燦爛地綻放。如教《我與地壇》一文,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①作者和地壇有什么聯系?②在作者的人生經歷中地壇起了什么作用?③作者說這園中處處有我的車轍,有車轍的地方都有母親的腳印,這里的車轍和腳印是不是簡單的車轍和腳印?④母親在作者人生最低潮時起了什么作用?⑤這樣的母親是一個什么樣的母親?⑥作者是怎么樣來回報他的母親的?⑦我們每個人都有母親,你是如何來報答母親的?
這樣的追問,不僅促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而且躍活了學生的思想,拓寬了學生的思路,激發了學生的感情。
2.刨根問底,加深理解。
在語文教學中,為了使學生弄懂弄通作品的思想內容或作者的情感思路,教師往往在一問之后再次補充和深化,刨根問底,這對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而且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挖掘出作品背后所隱含的知識。如教《鄒忌諷齊王納諫》一課,我設計了這樣一些問題:①鄒忌諷齊王的起因是什么?②鄒忌是如何同徐公比美的?③比的結果是誰美?④為什么?⑤鄒忌是用什么方法諷諫齊王的?⑥諷諫的效果如何?
打破沙鍋問到底的追問,使學生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提高了理解的能力。
3.糾偏釋疑,正確引導。
課堂上,老師設計的種種問題,不是每個學生都能正確理解、正確回答的,也不是老師的答案就百分之百的準確,針對學生有爭議或理解片面的問題進行追問,正確引導,可以幫助學生糾偏釋疑,有效地化解認知上的障礙,糾誤匡謬,消除思想上的迷惘。如2007年河南幼師對口招生考試的一道詞語填空題是:日本律師尾山宏,一位70歲的老人, 著巨大的壓力,用自己大半生的時間對日本政府侵華戰爭的罪行進行著不懈的 。學生在第二個空上產生了分歧,是填“追問”還是“追蹤”。我及時地啟發學生:“追蹤”什么意思?“追問”什么意思?我們常常對什么進行追蹤,又對什么進行追問?為什么要追問?經過引導,學生最終搞清了“追問”的意義,也心悅誠服地接受了我的意見。
4.拓展延伸,擴充信息。
課堂上的生成是可以誘發的,課本以外的知識也是無邊的。教師把握好契機,適時追問,既可以引領學生挖掘文本,拓展課堂空間,又可以使課堂教學充滿勃勃生機。如教《沁園春·長沙》一課,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①詞的上闋毛澤東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秋景?②為什么要描繪這么美麗的秋景?③在古人的筆下,描繪秋景的很多,你能背誦一些嗎?④秋天在古人筆下大多是肅殺的、悲涼的,這是為什么呢?你更喜歡哪一種秋景呢?
這樣的追問,不僅使學生對課文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學習了不少課外的東西,擴大了知識面,拓展了知識信息。
追問的目的是引發學生深入思考,反思成功過程,分析失敗原因,探尋下一步研究的目標與方向。在對上述問題的深度追問中不斷提升,不斷獲得新的發展與變化。因而,教師不僅要有追問的意識,而且要講究追問的藝術。
1.要注重追問的隨機性。
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學習方式的轉變,意味著必須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也就是說,教學的視線應由過去的關注學習結果轉向關注其學習過程。追問作為“關注過程”的一種具體的教學手段,有著其它提問技巧不可企及的優越性。課堂上,當教師聽了學生的回答,發現其認識是膚淺、粗糙、片面、零碎甚至錯誤的時候,就應緊追不舍再次發問,促使并引導學生就原來的問題進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此及彼,舉一反三,直到理解準確、全面、深刻為止。因而課堂上的追問必須根據學生學習的生成情況隨機調整,如此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探究性。
2.要注重學生的思維性。
巧妙的追問,可以引發學生深入思考與研究,促使學生在自覺不自覺中提高自己的思維水平。然而,由于學生的知識和認識有限,學習中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障礙,一時間不能進一步地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回答流于表面,或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質,由此,教師的追問必須注重學生的思維水平,深入淺出,開拓學生的思路,活躍學生的思維,適時地以恰當的追問方式搭設學生思維的跳板,這樣就會突破教學難點,拓展學生的思維深度。
3.要注重追問的有效性。
追問要講究質量,講究實效,不可“滿堂問”或“隨意問”。如果課堂上連續提問,或是非問,或選擇問,或填空問,或隨意地問,學生則習慣性地舉手,不經思考地倉促搶答,表面熱熱鬧鬧,實際效果甚少,與新課程的教學理念也背道而馳。因而追問要準確地把握時機,注重追問的有效性,找準切入點,在最佳突破口點撥學生。“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追問也是這個道理,真正做到了這一點,就能“一石激起千層浪”、“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大大提高課堂效率。
4.注重追問的層次性。
追問要有層次,設計的問題要層層遞進,層層深入,難易適度。有層次且難易適中的追問,不僅能讓學生易于思考,易于接受,而且能激發學生探討問題的激情和興趣,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教師以問促思,以問促情,以問感悟,循序漸進,由表及里。學生在遞進問題的回答中,不僅能說出答案,講出原因,談出道理,激發情感,而且能對作品深入理解,提高思維和推斷能力。
當然,追問不只是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的催化劑,還是其他學科有效教學的手段,追問的課堂效果和藝術還有很多。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追問”藝術的成功運用,需要我們每一個教師有強烈而牢固的主導意識和角色意識,一切為了學生學習,一切為了提高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這樣才能夠把課堂教學落到實處,使追問真正成為師生互動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