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恒
(安徽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調查顯示,中國小學生全年平均上課245天。英國、美國大部分小學生的平均課時分別為210天和180天。與和我國小學生上課天數持平的日本相比,我國小學生每學年的總課時數為1050課時,也比日本多出100多個課時。
小學一節課課時比較:中國40分鐘,日本45分鐘,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澳大利亞72分鐘,但每天只有四節課,課業輕松,平時基本沒有家庭作業。[2]
過重的課業負擔嚴重損害兒童少年的身心健康,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心理方面。過重的課業負擔會抑制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的功能,從而導致各種疾病。比如頭暈、嘔吐、腹瀉、哮喘、消化道潰瘍、冠心病等。
2.情緒方面。過重的課業負擔可導致學生情緒憤怒,產生抑郁等精神疾病。如果學生長期壓制它,則會引起生理障礙,如高血壓、潰瘍病、夜磨牙、周期性偏頭痛等,甚至產生厭學情緒。
3.行為方面。過重的課業負擔可能使學生選擇與其態度或目標相反的行為方式。在行為反應上最常見的表現是降低學習效率。考試壓力與學習成績呈負相關。[3]
通過和一些發達國家的小學生課時數量和課時時間的比較,我國小學生課時多,時間長,這說明我國小學生課業負擔明顯過重。學習占用了過多的時間,讓他們無法保證基本的睡眠時間,更無時間參加文體活動。小學生又正處于長身體的時候,過重的課業負擔嚴重損害了其身心健康的發展。因此率先實現小學生減負,非常具有現實的必要性。
盡管現在已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但是社會對大學生過高的期望卻不減反增。大學生除了面臨學習壓力外還有就業壓力、生活壓力和自我實現等多重壓力。單從學習上來講,各種考證熱、考研熱、考博熱、出國熱,就已經壓得學生喘不過氣來,更不用說大學生處在學校與社會這樣一個交界點的特殊環境下所面臨的心理壓力。所以即使減少課業負擔,也無法避免其他壓力的客觀存在。中學生面臨著中考和高考的壓力,只要這種以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學習成績和升學的標準不改變,談減負就是一種理想而不符合現實的奢求。顯而易見,從中學生、大學生身上率先減負是行不通的。
自1985年以來,國家教委就逐步地推進在已經普及了初中教育的地方,取消重點初中,取消初中招生統一考試,凡準予畢業的小學畢業生,實行劃片就近升入初中的辦法。隨著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實施,初中逐漸實行了免試就近入學,不采取任何形式的書面考試或測試,減去升學考試負擔,從而保障了小學學習相對輕松的外部環境。同時,小學作為人們接受最初階段正規教育的學校,是人們學習的起點。只有從起點上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才能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減少累加上的負擔總量。
數學中減負等于加正。如5-(-5)=5+5。減負這一概念,也被冠以“加正”之名。因為減負的提出,學生的負擔反而加重了。除了顯性的負擔:沉重的書包、聽不懂的課程、寫不完的作業、考不停的試卷……他們還背負著父母、教師、社會期望等隱性負擔。要減去這些負擔,必須從以下四方面“加正”。
率先實現小學生減負是最終實現學生減負的前提條件,而制度則是實現這一前提條件的根本保證。為了切實解決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問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教學研究部門、教育科學研究部門,以及學校和教師,不要自己組織、編寫、使用各種形式的習題集、練習冊、自測題等。教育、出版、發行等部門,也不要將這類東西列入學校用書書目。發行部門切不可把此類東西作為教材搭配物強迫學校和學生購置。要采取有力措施大大減輕學生書包的重量。學校應制訂好各項管理措施,對教學過程中的備課、上課、作業批改、課外輔導和成績考核五個基本環節實行全面的、科學的管理。定期考核教師的備課情況,讓教師以說課的方式交流。如此既有利于教師的相互學習,又能真正體現備課的價值。各個學校在開設課程、安排課時方面要嚴格按國家教委制定的課時計劃執行。學校不得搞題海戰術,頻繁考試,不得按考試成績排列學生名次,張榜公布。
如果把教師和學生比作教育活動這個天平的兩端,要使學生的負擔減輕,就需要給教師的這端“加正”。只有教師增強了對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的掌握程度,才能減輕學生課業內的學習負擔。首先,教師要更好地掌握本體性知識,即加深對教材的理解,把深奧的知識講得簡單易懂,以更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學習、理解、吸收。其次,教師應該繼續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等教育教學理論,以此來指導自己的思想;堅持閱讀教育學報刊,不斷地研究新情況、吸收新信息。學習好方法、好經驗,豐富和本學科相關的課內外知識,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改進教學工作。如此,教師便可以針對不同學生的性格、愛好,因材施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覺性,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沒有心理負擔地快樂學習。最后,教師要注重提高實踐性知識,即多關注和經驗有關的思想觀念、技能、機智等內容,在教學過程中能妥善處理突發事件,解決學生上課時遇到的問題,減輕學生課內的負擔。
這里的“加正”指的是家長對孩子學習的正確思想。許多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家長從孩子一踏進小學校門便為其設計美好的未來。家長盲目地送子女去各種培訓班,請家教,要求學校補課,導致學生放學、周末仍需要上課。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對于智力超常的孩子,當然要用超常的手段來培養,但是,如果對智力一般的學生也采用超常的手段來教育,就只會增加孩子額外的身心負擔。家長必須從實際出發,正確評估孩子的潛能,把對孩子的期望值調整在最佳區域,以保證其健康成長。家長不要把考試分數作為評定自己子女學習優劣的標準。只有家長轉變了觀念,明白學生學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做人與生存,減輕小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才能有扎實的思想基礎。
對于減負,我們大多考慮了外部的原因,像社會、學校、家長等。我們還要關注內部原因,即小學生這個主題,讓內因發生改變,使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小學生要從內心上給自己減輕負擔。要對未來充滿希望,對升學、就業不要過于擔心。小學生要帶著好奇、滿意、渴望、喜悅、激動、歡快等積極的情緒進行學習,積極參加課外活動,在游戲和娛樂中學習,發現生活中的知識。遇到學習上的困難,不要感到疲勞和沮喪,要相信自己有能力解決,在解決問題中鍛煉思維,豐富想象力,積累成功的經驗。小學生自己不要和其他人比較成績的高低,不因為一次考試的失利而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多從外部找原因,有可能是題目不適合自己、教師的評分標準不同、粗心等造成的考試不好,而不要把失敗的原因歸結于自己能力、智力方面的不足。
率先減輕小學生的負擔,是社會的共同責任,政府、學校、教師、家庭、學生自己都要行動起來。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2010-2020年).
[2]馬智.現代教育報.2007-11-20.
[3]陰國恩.學習負擔的心理學分析[J].天津師大學報,1993.2: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