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靜
(青島市高科園二中,山東 青島 266061)
語文是人類“詩意地棲居”的精神家園。著名教師于漪曾說:“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而民族語言負載民族文化,是根之根。”“漢語言文字負載著中華民族千年的古老文化,它不是沒有生命的符號,而是蘊涵著中華民族獨特性格的精靈。”語文教學除了讓學生學習祖國語言及其各種表現形態(口頭語、書面語等),學習利用語言進行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之外,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祖國語言,繼承民族精神和人類遺產,提高文化修養,培養高尚情操,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塑造高尚的靈魂。
語文教學曾一度極力追求科學化,追求客觀性、確定性、抽象性的目標,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向自然科學靠攏的過程中,醉心于數量化和標準化,過度地進行理性分析,簡單地把解決物理世界問題的方法移植到精神世界的問題上來。直面語文教學現狀,存在把充滿人性之美和生活趣味的學習變成機械枯燥的應試訓練,使本來詩意的、審美的、人文的教學向標準化、抽象化、機械化轉化的問題,從而喪失了教學的人文色彩。教學如果抽掉人文內涵,只剩下訓練知識與技能,就會使教學失去生命而暗淡無光。
現在的情況是語文學科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是每況愈下,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自覺性都大不如前。究其原因是教師魅力不夠,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總是提不起興趣?還是漢語很艱澀,學生對于這種每天生活都要接觸和使用的語言不屑一顧?我想原因都不是這些,細細品味一下現在的課本,不難發現課本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學生是對長久以來模式一致的基礎知識的訓練明顯已失去新鮮感。周而復始的字、詞、句及段落的分析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難以讓學生收獲成就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是教育界人盡皆知的一句名言,如果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把學習語文當成一件苦差事,那么學習的效率和效果自然就會大打折扣,這樣很難使學生真正學習到語文學科的知識,領悟到語文學科的魅力所在,那么也就難以實現語文教育的初衷: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靈魂。因此,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便成為改變這一現狀的首要課題。我通過分析和實踐論證,引入競賽機制配以其他形式,在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競賽機制是國外先進的管理學的一個概念。顧名思義,競賽就是比賽,既然是比賽,就會有競爭,就會使人產生獲得肯定的渴望。在語文教學中引入這一機制的目的,也就是希望通過這種競賽的方式改變過去傳統單一的基礎知識訓練的方式,既可以給學生一種在短時間內體驗到從“山重水復”到“柳暗花明”的快感,又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這樣把語文學習當成一件自覺自愿的事情去做,自然效果會有很大的改善。在語文教學中適時地引入競賽機制,也讓學生有難題可做、可解、可研究,從而拉大知識水平的差距。這種做法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相互學習,共同研究,促進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加強同學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另一方面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引入新的學習語文的方法,這種方法的改進與習得對于學生的影響才是最重要的,語文教學不僅是要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方法的習得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環。競賽結果的揭曉與適當的鼓勵,會大大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科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
想法日益成熟之后,本學期,我便進行了一次大膽的嘗試。我所執教的班級,學習的氛圍是很比較濃厚的,同時也有良性競爭的風氣,比較適合開展這種競賽活動。學生也對這種新的機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新鮮感,一改過去那種周而復始的學習模式,積極性、主動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這學期至今,我已經在兩個班級各開展了三次語文競賽,兩次以知識競賽的形式,兩次以試卷的形式。在知識競賽中,我將課堂上講過的知識與學生課下的閱讀和涉獵相結合,既包含一些基本的知識點,又有擴展的空間。以小組的形式,每個小組派出四名隊員組成一隊,分別為一、二、三、四號選手輪流答題,然后是搶答題,最后是有難度的風險題。通過競賽評出優勝,給每隊表現最突出的選手(由同學投票的形式選出)頒發證書,并且在班級的黑板報進行公示。為了使更多的學生親自參與其中,體會語文學習的樂趣,開闊視野,增長知識,我又進行了兩次試卷形式的語文競賽。這種試卷的形式涵蓋的語文面更加廣泛,并且更加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一些學習踏實并且閱讀量較大的學生有優勢。這樣做的目的,一是希望那些性格較為內向,不愛表現自己,但是學習認真的學生能從競賽中獲得認可,提升自己的自信心;二是對那些在語文學習中有困難的同學也是一種鼓勵,使他們堅定學好語文的信心。和知識競賽一樣,也對表現突出的學生給予表彰,特別是對那些成績不夠優秀,但是有進步的學生,不僅頒發證書,而且以家長信的形式,及時向學生家長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師生與家長緊密合作,共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多學生都反映,這種競賽的機制不僅促使他們自覺主動地學習,廣泛地涉獵課外知識,而且學習的勁頭更足,開始喜歡語文學習,覺得語文學習不像以前那樣枯燥。
得到了學生的認可,以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之后(兩個班級課內閱讀成績平均提高了1分;文學常識等基礎部分得分平均提高了1.5分),我進一步對競賽機制作深入研究。主要是在競賽的內容上面下工夫,把內容的廣度和寬度、難易的比例進行進一步的調整,把競賽作為對課堂知識的兼顧和補充。我把題型設計為選擇題、填空題、語言運用和自由表達幾大部分,內容涉及文學常識、名著導讀、詩文填空等多方面課堂上不可能一一講述的知識。學生們確實感覺到了難度,這些知識不再是書本上那些一次次的簡單重復,而是充滿了挑戰的刺激和興奮感。特別是自由發揮這一部分,讓學生談自己讀過的印象最深的一部文學作品,或者是談自己的理想和如何實現。這種表達不像課堂作文,對學生有很高的體裁、寫法的限制,學生可以像講話一樣談出自己的想法。這樣做不僅加深了我對很多的同學的認識,了解了學生當前的心理狀態和內心真實的想法,為增進互相的理解與溝通架設了一座橋梁,而且學生從中也真正地出現了一些語言優美、自然、真切、感人的句子。這些句子不同于學生作文里那些華美卻空洞的語句,而是真正滿含學生情感的語句,美就美在它的真實與真情。我想這才是語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學生把語文作為一門工具,為自己的生活服務。競賽也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對學生是一種全面的培養,對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做到了很好的結合。
語文教學中的競賽機制,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每次競賽結束后,都可以看到課下同學們互相學習、共同討論的熱烈場景,許多不善表達得同學也開始參與其中,發表自己的見解與看法,很多同學都渴望得到那一張小小的證書而下定決心暗自努力。他們感到知識是廣博的,語文是豐富多彩的、有吸引力的學科,也可以像數、理、化解開一道難題一樣獲得巨大的滿足與成就感。同時,還加強了課外知識的學習,讀書的風氣在班級中很快形成了。每當看到這樣的場面,我都會感到由衷的幸福和快樂。
在引入了競爭機制的同時,我也將其他的形式與競爭機制相結合。比如通過排演小品和話劇的形式把課本的知識由死變活。這種形式有人說是流于形式,只是課堂氣氛熱烈,而學習的效果卻不一定好。我是這樣看待這個問題的:學生通過排演小品與話劇,一方面,是增加了學習的興趣,把枯燥的學習變成一種有益的嘗試,提升了自身的能力。另一方面,當你真正想把一個角色、一個人物塑造成功,得到大家的肯定,你就會深入這個任務中,去研究他,去讀懂他。學生對書本人物的語言、語氣、動作、神態都逐一進行細致的研究和探討,自然對文章的主題等各方面都有很深入的理解,對于學習文章是有很大的好處的。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除了學生的參與之外,教師的引導和監督也是很重要的環節。只有這樣才不會是表面的熱鬧,而學生學不到真正的知識。教師既要提出重要的問題,給學生表演和塑造人物提供一個標尺,讓學生把握到關鍵和精髓,又要把基本的必須掌握的重點和知識提出來,使學生僅注重流于形式的熱鬧,而忽視教學的目的。這種方式同樣也可以引入競賽的機制,給優秀的團隊以表揚,同時在有時間和條件的前提下,進行班級間的交流和巡演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可以說,競賽機制的引入對語文教學是有很大的幫助的,它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形成良好的研究學習、互助學習的風氣,同時也是把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二者進行了有機的結合,使這兩方面都獲得提高。這一切最終的受益者都是學生,學生不僅學到了必需的知識和能力,而且形成了健全的人格,為今后的學習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學生學在其中、競在其中、樂在其中。
誰說語文不需要競賽呢?誰說語文就是書本上那些枯燥的毫無生命的字字句句呢?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也是我們的國學,它是有自己的生命和價值的,而且始終都是衡量一個人素質的重要標尺。只要教師恰當地改進語文教學的方法,敢于進行大膽有益的嘗試,語文學科一定會實現自己作為國學的價值,發揮對于人的全面和諧發展的重要作用。
[1][美]羅賓斯.管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刁培萼.教育文化學.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
[3]鐘啟泉.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袁振國.當代教育學.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