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山縣鐘山鎮丹龍完小,廣西 鐘山 542600)
薛翠香
審美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美育不僅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實現人類美化自身、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徑。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引人入勝的深邃意境,凝練生動的優美詞句,強烈感人的抒情色彩。語文教師除了讓學生不斷感受、體驗這些以教材內容為主的審美內容及形式外,還要遵循學生審美的規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體驗到評判,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對學生進行美的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這些審美能力呢?
小學語文教材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或美或丑,或正或邪。這些人物在相互的對比中呈現出鮮明的褒貶色彩,只有掌握了人物在思想行為方面的對比差異,才能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如 《“你們想錯了”》一文中就含有對比因素,通過方志敏與敵士兵的不同神態、不同語言反映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觀。教師在教學這一課時,應引導學生對兩人的神態語言進行分析,認識到兩種人物的差異后,可以運用角色扮演這一教學方法,讓學生帶著自己對人物的理解,對英雄大無畏精神的贊賞,帶著對敵士兵的憎恨仇視,再現方志敏面對敵人威嚇,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壯烈場面,使學生在文字敘述和肢體表演的雙重鞏固下感受英雄的形象美和敵人的種種丑行劣態,自然而然地引發學生愛作者之所愛,恨作者之所恨。英雄的美好形象此時便會在學生的腦海中打上深深的烙印,他們會以英雄為榜樣,鄙視丑惡勢力的思想會油然而生。因此,老師應著力引導學生,對人物之間的外表與內心、主觀與客觀、形象與本質進行相互比較,讓他們在對比中認識美,體驗美和評判美,從而提高審美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入選的課文文辭優美,作者精雕細琢、錘詞煉句,神韻可觀。在學生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文中詞句認真琢磨,反復推敲,仔細品味,讓學生通過比較、推敲、討論,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體會遣詞造句的精妙。這樣才能培養學生語感,使學生得到美的感受、美的陶冶,從而提高學生美的表達能力。
如《鳥的天堂》:“那么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樹葉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的樹。”這段話寫得很生動,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別傳神,它描繪了樹葉一片挨著一片,層層疊疊的景象,“明亮”一詞形象地寫出樹葉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澤,“顫動”一詞把靜態的樹葉描繪得栩栩如生。這些詞語如不引導學生認識琢磨,他們就很難體會出文章所表達的美感。又如《桂林山水》這一課,作者不僅用詞十分傳神,而且句式非常講究,在“山、水”這兩段中,恰到好處地運用工整的排比,把水“靜、清、綠”和山“奇、秀、險”的特點描繪得淋漓盡致。在教這類句子時,我們要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分析各分句之間的結構聯系,使學生充分回味其優美韻味,在欣賞中得到美的熏陶,從而激發學生熱愛桂林山水的強烈情感。
情感體驗是閱讀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心理因素,是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而誦讀課文又是體驗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們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課文,就是要使學生在語文文字的訓練中更好地獲得學習語文能力,并且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如《荷花》一文語句優美,富有韻味,令人百讀不厭。朗讀時要引導學生把荷花的美讀出來。朗讀第四自然段,要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一朵美麗的荷花,這樣才能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當學生讀到“一陣微風吹來,我就翩翩起舞”時,可讓學生做動作,體會“翩翩起舞”的姿態,從而感悟荷花的動態美。這時讀的形式應該靈活而有變化,既要有朗讀,又要有默讀;既要有個別讀,又要有齊聲讀;既可以表演讀,又可以比賽讀;既可以學生讀,又可以師生共同讀。還可利用現代多媒體教學設備,展現文章所描繪的情境。在畫面和音樂中,學生會很直觀很形象地感受到文字以外的美麗,如身臨其境。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我們教育的對象是小學生,他們受教育知識及生活閱歷的局限,對事物的認識是膚淺的,對美的鑒賞力不高。因此,教師除了要鼓勵他們展開大膽、合理的想象外,還得教給他們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斷體味文章所表達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點,憑借熟悉的有關情景讓學生展開想象,根據事物的發展,讓學生進行推理想象,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合理想象,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是兩個寫景的詩句,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現了深韻的意境。為了開拓學生的想象,我首先要求學生以“假如我就是詩人,那是怎樣的情境?”的假設進入原有的意境,然后提出三個問題:(1)煙花三月的長江是一派怎樣的景色?你注意到了嗎?(2)你是怎樣目送朋友遠離的?朋友的船是怎樣消失的?(3)當時你的心情怎樣?經過我的點撥,不少學生由第一人稱想象出了形象的意境:晚春小草碧綠碧綠的,百花散發著芳香,彩蝶輕輕飛舞,然而這美麗的一切我都無心欣賞。我站在江邊,任憑春風拂面,只是目不轉睛地望著遠方。江中的船越來越小,小小的白帆慢慢地慢慢地消失在遙遠的天邊。滔滔的江水不停地流著,一個浪花推著另一個浪花,嘩嘩地滾向遠方。朋友啊,此次分別又要等到何時相見?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和創造,即使學習較差的同學也能不同程度地有身臨其境之感,體會到言外之意。這樣,學生就不覺得美是抽象的,而是實實在在地感受到美,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他們再現美、創造美的能力,讓學生把所思、所感表達出來,使他們的審美感受得到升華,從而讓他們熱愛美、追求美。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要摒棄以往傳統的教學方式中陳舊的方式,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態度和需求,充分利用教材特點,從教材中不斷挖掘能吸引學生的新鮮的知識點,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挖掘學生的知識潛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從而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但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同時提高學習能力,對于知識的掌握也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