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瑋厲益
(浙江師范大學 人文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湯林森在《文化帝國主義》一書中,認為文化帝國主義并不僅僅是落后文化遭到侵襲和侵略的 “文化侵略”“文化霸權”,他倡導以全球性的、歷史性的眼光看待文化帝國主義。科學不僅是一種智力上的探索活動,而且是一種社會性的文化過程。把科學納入到人文的角度來解釋就會賦予它更深層次的特性。這就是接下來要說的“文化帝國主義”和“科學”,我們不得不再問:文化帝國主義是科學嗎?
科學是一種知識體系、概念系統,具有理性和思想的外在形式,所以說科學是一種精神,是思想的、觀念的、理論的和主觀的??茖W不僅受哲學、宗教等文化的影響,而且其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形態。因此,下面分別從科學的兩個方面來分析文化帝國主義。
在我國,工具書大都這樣定義:“科學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康德在《自然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一書中寫道:“任何一種學說,如果它可以成為一個系統,即成為一個按照原則而整理好的知識體系,就叫做科學。”①
文化帝國主義是在資本主義發展進入新的時期,世界進入全球化的背景之中產生出來的。它作為后殖民主義的一個重要解釋源于后現代主義的理論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引發了西方社會的動蕩和心理信仰的危機,西方社會從思想到現實都出現崩潰的跡象。后現代主義的出現,最初見于文學批判,在對西方社會文化現狀進行挑戰和批判的同時,對社會現代性中的人性、理性發出挑戰。其實就是對現代性的反叛,以及對現代社會的反思。在后現代國際社會里,世界將建立起各文化互為朋友身份的、積極的集體認同,最終導向的是建立在非暴力、自愿、自律、互信、協作基礎上的“多元安全共同體”,②文化帝國主義也就是帶著這種理想狀態抨擊全球化時代的帝國主義現象的。后現代主義衰落之際,通過反思西方對東方文化殖民的歷史事實及其后果,形成了后殖民主義思潮,表達出一種反殖民性、非殖民性的意識形態。尤其是在原殖民地區,他們以人類解放為宗旨,從文化的角度對帝國主義、種族主義、殖民主義大加抨擊,解釋西方與落后國家之間的文化關系,以及世界霸主美國的文化輸出政策。
湯林森在《全球化與文化》中認為帝國主義是悲觀式的建構,他引用喬納森·弗里德曼的話:“大約從20世紀60年代后期興起的文化帝國主義話語,傾向于把對全球化最初批判式的接受放在文化領域之內來看待,把這樣一個過程看作是帝國主義等級制度本質的一個方面,即特殊的中心文化逐漸建立起了霸權,美國人的價值觀,消費商品和生活方式在四處擴散?!痹谶@本書中,湯林森認為“文化帝國主義”的中心主張很簡單:“就是某些主導文化威脅要覆蓋掉其他更為脆弱的文化?!?,但是人們把它與現實結合就引申出了錯綜復雜的一整套概念。③
這樣說來文化帝國主義并不是一個孤立的思想,而是在一個歷史時期內,通過各種思想的融合,并根據世界發展形勢變化而形成的一個系統化的理論體系。從這方面來看,文化帝國主義確實是一個科學的概念。
前蘇聯科學家拉契科夫從社會意識形態、社會活動和社會體制、科學的社會作用的視角給科學概念進行了界定:“科學是關于現實本質聯系的客觀真知的動態體系,這種客觀真知是由于特殊的社會活動而獲得和發展起來的,并且由于其應用而轉化為社會的直接實踐力量?!雹芗热徽f科學是社會的直接實踐力量,那么文化帝國主義是否也是如此呢?
文化帝國主義的有關論斷始于20世紀60年代,是對西方文化的意識形態控制大加批判。這種對于現實的不滿轉化成一種思潮,分析帝國主義文化侵略,第三世界的文化角色,以及兩種社會制度之間的文化影響。第三世界的知識分子利用這些在文化方面“侵略”的事實抨擊資本主義,揭露在全球化背景之下的新一輪擴展。這樣的精神力量在第三世界是急需的,特殊的歷史條件需要受害者站起來,為反霸掌握自己的話語權,將文化帝國主義作為批判全球資本主義的一種話語。
第三世界經濟相對落后,文化也不處在世界的中心地位,所以當西方先進文化如潮水般涌入時,第三世界只能被動接受,甚至依賴。這種依賴,以及民眾心理盲目的崇拜,加上不同意識形態的潛在沖突,一個很嚴重的后果就是民族性的喪失。所以第三世界面對這樣一種文化沖擊必須找到正確的文化策略。弗雷德里克·杰姆遜⑤認為第三世界國家有必要以一種新的國家主義來對抗這種文化侵略,但絕不是指仇視外國先進文化的國家保守主義,而是一種將自己國家的狀況國際化的開闊胸襟和氣度。⑥文化帝國主義試圖重新界定文化象征的過程,使民族、文化或團體成為話語的“主體”和心理認同的對象。⑦這種實踐力量一度狂熱化,民族主義者大量翻譯甚至改譯薩義德的《東方學》,使這本書增添了濃烈的反西方色彩,并將薩義德當做東西方文化沖突中代表東方抗爭的文化斗士。為此,薩義德在這本書1995年再版時,補寫了一篇很長的后記,說明自己的真實意圖:不是一部宣傳恐怖仇外、侵略性的東方種族主義的書,而是強調文化多元主義,批判西方堅持東方主義立場的書。⑧
這樣看來,文化帝國主義并不是要激起先進與落后的論戰,它只是要指出世界文化中的關系問題,批判一些可能導致“帝國主義”的因素,其宗旨是要使落后地區的文化從束縛中走出來,真正進入多元共存的后現代世界格局中。因此文化帝國主義還是有很強的實踐性的,在這方面我們可以說它是科學的概念。
20世紀初,德國著名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在他的《“倫理中立性”在社會科學和經濟中的意義》一文中提出了“價值中立性”的概念,并把它視為科學的規范原則。他認為:“一門經驗科學,并不能教人應該做什么,而只能告訴人能夠做什么,或在特定情況下人想要做什么?!雹崃_素說:“當我們斷言這個或那個具有‘價值’時,我們是在表達我們自己的感情,而不是在表達一個即使我們個人的感情各不相同但卻仍然是可靠的事實。”⑩
文化帝國主義何嘗不是在表達感情呢?它是配合著反文化運動、黑人政治與民權運動、婦女運動、第三世界爭取民族解放運動和反殖民運動這些帶有強烈批判情緒的運動而興起的。第三世界國家是最早展開文化帝國主義批判的國家,他們討厭透了西方國家再次利用文化為名的侵略行為。面對強勢文化的沖擊,民族主義者擔憂國家的族性會就此在沖撞中消失。文化帝國主義這種明顯帶有西方優勢,帝國主義侵略的詞匯難道可以說是 “中立”的嗎?
薩義德用“抵抗與敵對”來形容這種帝國主義之上的文化沖突:“一股反殖民和最終反帝國的活動、思想與改革的巨大浪潮(用葛蘭西生動的比喻)‘在互相圍攻中’襲擊了西方帝國的大廈,向它發出挑戰。但他也說到抵抗遠不只是對帝國主義的一種反動,它是形成人類歷史的另一種方式?!逼鋵崳缜懊嬲f的,這種抨擊對立并不是要摧毀西方文化,它也是抱有理想的,即實現不同文化間的互通有無,“趨向于人類社會與人類解放的更統一的觀點”,薩義德認為 “一切文化的歷史都是文化借鑒的歷史”,“文化不是可滲透的……文化永遠不只是擁有的問題……而是不同文化間的共享、共同經驗與相互依賴的問題”。[11]
其實,對帝國主義、民族主義、殖民主義的不同批判都是想要形成一個多元主義,超越國家和民族自身的限制,在全球化的基礎上相互滲透、包容,這不僅僅是文化上的理想,也是政治經濟的美好設想。換句話說,這樣的理想也就是在承認了西方的優勢的條件下的文化對策的前提下,第三世界在全球化沖擊中的自我保護的理論對策。
這樣看來,文化帝國主義的概念并不是 “價值中立的”,它有著濃厚的批判現實、理想化的色彩,而且不同階級立場、不同學者的理解可能也有所不同。所以文化帝國主義在這方面并不能稱得上是科學。
文化帝國主義引出許多爭論,對全球化浪潮之下國際文化沖突、對立,以及上升到政治經濟方面的“西方主導”、“美國霸權”都有涉及和討論。作為對現實社會的反映,文化帝國主義對非西方落后文化如何應對沖擊,以及兩種社會水平共處給出了解決對策,是有很多現實意義的,但是對于它是不是科學概念這一問題,通過以上兩個方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它的科學性要區別對待。
注釋:
①康德.自然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
②關于后現代主義,內容參考自[美]道格拉斯·凱爾納等著.張志斌譯.后現代理論——批判性的質疑.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
③湯姆林森著.郭英劍譯.全球化與文化.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116-117.
④拉契科夫.科學學——問題、結構、基本原理.科學出版社,1984:43.轉自吳海江.文化視野中的科學.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6.
⑤弗雷德里克·杰姆遜,文化理論家,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除進行后現代主義文化研究以外,主要對第三世界戰后殖民主義文化進行研究.
⑥王岳川.后殖民主義與新歷史主義文論.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115.
⑦張京媛主編.后殖民理論與文化批評.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前言):5.
⑧王岳川.后殖民主義與新歷史主義文論.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47.
⑨馬克思·韋伯.社會科學方法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51.
⑩羅素.科學與宗教.商務印書館,1982:123.
[11]愛德華·W.薩義德著.李琨譯.文化與帝國主義.三聯書店,2003:277,307,309.
[1]湯林森著.馮三建譯.文化帝國主義[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愛德華·W.薩義德著.李琨譯.文化與帝國主義[M].三聯書店,2003.
[3]湯姆林森著.郭英劍譯.全球化與文化[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4]張京媛.后殖民理論與文化批評[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5]王岳川.后殖民主義與新歷史主義文論[M].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6][美]道格拉斯·凱爾納等著.張志斌譯.后現代理論——批判性的質疑[M].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
[7]吳海江.文化視野中的科學[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