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兵
(寶雞文理學院 美術系,陜西 寶雞 721000)
古往今來,中國繪畫都強調一種意境美,欣賞者通過意境來領會畫中之意、畫中之情、畫中之景。即畫家通過描繪某種景物將其所感、所思、所悟轉化為可以讓欣賞者感知的視覺信息,來表達自己思想感情所形成的藝術境界,并通過這種意境表現使欣賞者通過聯想產生共鳴,使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同時,繪畫是否具有意境是衡量是否具有藝術美的一個重要標準,這也是中國繪畫作品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因素。
“意境”作為中國傳統文學藝術的一個重要概念,追溯它的淵源,眾說紛紜。據歷史記載,它作為一個美學概念正式被確定下來是在晚唐五代時期。在這一時期里,繪畫領域里開始涌現出一大批文人畫家。而且,他們當中的很多人,不僅是繪畫藝術的實踐者,而且是長期從事“意境”這一美學課題研究的一大批文學家、詩人和學者。
在實踐過程中,那些文人畫家們崇尚“任自然、返質樸”的老莊思想,主張個性的抒發,強調主觀意趣的傳達,鄙視對自然景物進行毫無意義的模仿。他們帶著對 “意境”美的極大興趣和迷戀,在理論與實踐兩方面都做出了大量的探索和嘗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從此“意境”成了畫家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標。
在繪畫過程中,畫家們都追求“景少意長”,這個“景”并不單純是山水畫中的景物,也包括人物畫和花卉畫的畫面可視形象在內,以及筆墨間有意無意中的自由組合。那么意境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到底怎樣才能形成意境美呢?
第一,“意境”的形成依賴于一整套成熟的筆墨技法。這就需要畫家們具備真功夫,必須經過長期的實踐才能獲得,好的技法可以傳達出一種意境美,但是必須有度,如果一味地玩弄筆墨技法,反而就會適得其反。
第二,“意境”的生成離不開繪畫者巧妙的構思。藝術最忌諱平而直,其中最好能夠體現出一定的起伏、曲折,才不會顯得過于平淡、庸俗。在長期實踐中,中國的畫家一直偏愛含蓄的藝術,達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效果。這就需要一種巧妙的構思,來寄托創作者的意圖。
第三,欣賞者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與藝術修養,在欣賞過程中,“意境”美才有可能被激發出來。試想,如果是一個目不識丁的人,他最多看看景物,卻理解不了畫中之意。因為這樣的人不會與畫家的審美意趣產生共鳴,“意境”美自然也就體現不出來。
當前,美術界對意境美的說法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大致上分為以下兩種。
這一看法認為,“意境”美是作品中主觀情感與外在景物的相互交融統一所產生的美感效應。
在這個說法中,意境美有時偏重客觀,傾向于自然美的體驗和表現,從而展現給我們一幅賦有詩意的、動人的生活圖畫;有時又偏重主觀,傾向于情景交融之后而達成的主觀情懷的流露,使“意境”超越實景的視覺感受升華為一種思維審美的虛境。同時,這種看法還指出:無論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所謂“情景交融”,并不是簡單的情和景的交融統一,而是以具有某種本質現實的典型形象來反映某種規律、理性或情感意志。
認為“意境”是作者和觀者在接受實景形象之后,所觸發的全部想象的總和,是虛與實、顯與隱、有限與無限的統一,是升華于形象之外的虛境。
它與“情景交融說”不同的是,它相對比較重視繪畫創作和欣賞過程中,審美主體的主動再創造活動。作為審美客體,在這里僅僅是再創造活動中最基本的參照物,與將要營造出的新天地大相徑庭,甚至風馬牛不相及。
其實,“情景交融說”與“想象聯想說”都在討論著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意境”在生成的過程和交融統一之后,存在的狀態問題。通過研究可以發現,意境美帶有非常強烈的主觀色彩,即使是作品所展示的實景,也包含著一定的主觀因素,例如,畫家可以把“眼中之竹”轉化為“胸中之竹”。因此,“意境”給人的感受頗有一絲心靈相通的審美意味,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一種“生于象外”的虛境,可思、可感而又不可視,甚至很難用語言表達出來。這就給“意境”美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中國繪畫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成長,不斷進步,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與風格,并使博大精深的中國繪畫成為世界藝術的一面旗幟,在世界舞臺上閃耀著。這都源于中國繪畫的藝術魅力與感染力,源于中國繪畫含蓄的意境美,讓人思緒萬千,感染無窮。那么,中國繪畫的意境美到底是如何體現出來的呢?
所謂“畫中有詩”即畫有詩的意境,畫的詩化,畫的文學化。由于詩歌大多有抒情言志的功能,畫家們也試圖憑借自身深厚的文學藝術修養,依據自己對社會人生的體驗,用繪畫的方式“壯景抒情”、“借物言志”,表達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及對國運興衰、民族榮辱的關心。
在蘇軾等眾多文人畫家們的大力倡導下,詩成了無形畫,畫成了有形詩,使中國的繪畫與詩歌結合起來,達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無論是對時事的積極參與,還是潔身自愛,或者是表達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孤鳴,都會通過畫流露出來。同時,隨著題畫詩的出現和繪畫款識的逐步完善,繪畫意境美逐漸最大限度地顯示出了它獨特的魅力,并在畫壇上經久不衰。
意境是我國藝術獨特的審美意識。中國藝術的意境都是與作者緊密相關的,是與情感相互交融的,既是作者想象改造和感情浸潤的記憶表象,在審美的這種意境中“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又是作者經過一番錘煉,升華的境界,這種境界才是審美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國畫的精髓之所在。
中國畫之所以經久不衰,不單單在于其用筆與技法,更重要的在于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境界。它是創作者真實情感的流露,是創作者真實感受的表達,而那些都來源于真實的現實,是現實生活的真實再現的一個過程,從而使欣賞者在欣賞的同時能夠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無形中產生一種共鳴,再去反映某種現實,揭示現實生活中的某一種表象。這也是一種自我境界提升的過程。
繪畫作品有無“氣韻”是藝術作品有無生氣的依據。“氣韻”雖然來源于具體的形象,但它是畫家對客觀形象進行觀察、體驗、理解和提煉的結果,它不是畫家肉眼所見的表面現象,而是身有所感、心有所會的屬于精神方面的東西。它除了濃縮物象本身的自然特點外,還凝聚著畫家的悉心體驗和睿智理解。
自從“氣韻生動”這一概念提出以來,“氣韻”就成為了我國傳統繪畫的美學準則,成為衡量繪畫作品的一條亙古不變的定律。而談論“氣韻”的人,也是看法不一。但是大家都認可的是,繪畫要求意境要高,風神氣度要雅。而“生動”就是生命的運動,是自然的和自我的生命。“氣韻”是這種生命在藝術中的表現形態,即韻律和韻味的統一體,作者所追求的是一種境界,是一種韻律,是二者的完美結合。在這種節奏和韻律的結合中,便表現了藝術中的“氣韻”,欣賞一幅畫,畫中的“氣韻”很重要,好的作品能更好地表達作者的思想,讓人產生和諧的美感。
自從提出“骨法用筆”以來,它就成為了中國畫的造型路線的準則。“骨法用筆”主要包括兩層含義:一個是指物象的結構、骨相;二是指畫面的線條、骨力,即通過線條體現出作者的骨相、骨力,其主要是指畫線條的骨力、骨氣而言,也就是筆力。
每一幅畫都體現出一種風格,都少不了用線條來勾勒,體現出作者獨特的用筆手法。欣賞通過筆法可以體會出其中的意境美,從而從中領略創作者所要傳達的思想。有人說:“只有有骨法的用筆才是中國繪畫的用筆。”“骨法用筆”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不似之似”作為中國繪畫的又一法則,是無數繪畫學者在總結前人提出的形神關系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提出的。中國畫不僅有形,而且含有意。“象中有意,意中有象”或者是“立象盡意”,象只是寫實的,而追求“不似之似似之”。不似是手段,而真正的目的在于“似”。
在創作過程中,作者把他在現實中看到的具象的東西,在頭腦中經過變形、加工、變成可以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形狀,來寄托自己的情意,便產生繪畫作品,誕生某種意境。而這種創作雖然“不求形似”,但是“只求神似”,這便是繪畫家們一致追求的目標之所在。
總而言之,要想探索中國繪畫“意境”美的奧秘,揭開蒙在意境美臉頰上的神秘面紗,是一個較為復雜的課題。我們必須立足于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以中華民族特有的審美觀念為基礎,努力增強自身的素養,結合自己對現實社會和對事物敏銳的洞察力,掌握必要的筆墨技法和表現形式,根據畫家由“實”而“虛”的主觀情懷,創作出屬于新時代的繪畫作品,“意境”美才有可能永遠保持活的生機。同時還必須緊緊抓住全民藝術素質教育這一重要環節,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藝術欣賞水平。
只有這樣,這種傳統的民族藝術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與繼承,才能緊跟時代的步伐,有所突破,有所創新,才會有一個更好的明天。
[1]朱大可.新人文畫的崛起——對程寶泓作品的一種解讀[J].藝術市場,2010,1.
[2]王曦.感受生活 理解設計[N].中華建筑報,2010.
[3]溫泉.中國畫的底蘊——詩詞意境[J].藝術教育,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