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明
(嘉應學院 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廣東 梅州 514015)
如今,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顯示出生機勃勃的強大生命力,是一個經受了一定時間考驗、具有重要理論價值的觀點。從理論角度探討心理健康觀是為更好地理解馬斯洛理論體系之間的內在聯系,從實踐角度來看,探討心理健康觀是為實現馬斯洛所追求健康社會和完善人格的現實途徑。
何謂正常心理?首先有必要理解異常心理。目前理論界對這一問題的理解并不一致。精神分析學派強調無意識領域中的心理沖突在造成心理異常方面起到決定作用,人的內在矛盾沖突或者情緒擾亂是精神疾病的根源。而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認為人類的心理障礙都是誘發焦慮的環境條件與特定的行為反應相結合而獲得的。例如,一個喜歡懲罰兒童的父母可能成為兒童產生恐懼與萎縮反應的條件刺激。這種刺激可能持續下去并且產生泛化,以致兒童長大之后害怕陌生人或者造成社交障礙。認知心理學的觀點認為造成異常心理的根源不在于外界不良刺激事件的存在,而是在于人自身所具有的非理性思維和不合理的信念。
馬斯洛認為,過去的心理健康概念一直是控制、抑制、紀律、教育、家庭訓練、養育孩子、一般的文化適應,而這些都被看作是控制人內在黑暗力量的方法。全面的健康狀況應該在于實現人類的基本天性,在于充分發揮這些潛力,在于沿著隱藏而模糊不清的基本天性所控制的軌道,逐漸發展成熟。這是一種內在的發展,而不是行為主義所強調的那種外界刺激塑造的過程。因此,心理正常與否主要依賴于以下方面:無論什么事情,只要有助于向著人的內在天性的實現方向發展,就是好的,而只要阻擾、阻擋或者否定基本人類天性,就是壞的或者變態的。那么內在的人性是什么?它具有何種特性?他認為,人的內在天性并不只是他的解剖構造和生理機制,還應包括他的基本的需要、欲望和心理能力,這種內在天性并不是顯而易見的,它通常是掩蓋起來,尚未實現、處于弱勢而不強勢。這種弱勢的天性與動物的本能相差很大。低等動物對于它需要什么、不要什么和愛什么,絕對不會產生任何懷疑。然而,人類對于愛、知識或者某種需要并不明確,甚至非常猶豫,也容易被掩蓋掉。因此,人的本性太容易被掩蓋、學習和他人的偏愛所窒息,進而消失在視野中,容易引發心理問題。
馬斯洛認為,幾乎所有旨在解釋心理病理是如何起源、持續的理論,都極為依賴于沖突、挫折和威脅這些概念。關于沖突的概念,馬斯洛認為,每個人日常生活都充滿著無數次這樣的選擇。有一些選擇對于機體來說并不重要,其心理反應幾乎也不是病理性的,而大部分的選擇意味著放棄一個必需的目標,即便作出選擇之后,威脅性后果依然存在。前一種是無威脅的沖突,后一種是有威脅的沖突,后者往往是致病的。
挫折通常被定義為我們得不到所渴望的東西,一個愿望或者一種滿足受到妨礙。但是一個目標或者愿望對于個體來說有兩種不同的意義。一種對于機體并不重要,失去也不會產生很大的心理波折,但是另一種是對個體的生命目標、防御系統、自尊心、自我實現和基本需要會產生傷害,此可以看作一種威脅。比如,一個兒童被家長拒絕買一個新式的書包。有部分小孩子只是喪失一次換掉舊書包的機會,然而另外一部分小孩子不僅僅是喪失了一次機會,更重要的是剝奪了獲得書包的目標,打擊了自尊感的動機,因為一個新的書包承載了心理價值。當孩子眼中的目標物代表愛、身份、尊重或者其他基本需要的時候,對于它的剝奪通常才會產生不良的效果。因此,威脅才可能產生不良的情緒反應。
挫折和沖突兩者的定義常常都是只依據外部的情況,而不是依照機體對這些外部情緒的內在反應和感知而下的。因此,沖突和挫折不能代表感受,而威脅則不同。那一種情況被機體理解成了威脅呢?馬斯洛把我們無能為力的境遇理解成威脅。當個體不能再控制局面,難以承受這世界以及我們無法控制自己的命運的時候,都可能把自己置身于無能為力的境遇。其實,威脅還需要進一步理解,威脅的核心是需要的剝奪。馬斯洛認為阻礙個體內在本性發展的需要都是致病的。因此,威脅的核心就是直接地剝奪、阻礙或危及我們的基本需要。這些都是具有直接的威脅性的。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凡是阻礙個體內在本性發展需要的境遇,都是一種威脅。威脅應該包括:對基本需要和超越性需要,以及它們的前提條件的可能或者現實的阻礙,對生命本身的威脅,對機體總體完整性的威脅,對機體整合性的威脅,機體對世界的基本把握所受到的威脅,以及對終極價值的威脅。馬斯洛強調,環境盡管在塑造人格方面非常重要,真正決定的因素是人的目的和天性,但是環境只是起到一個外部的條件。
長期以來,我們社會對于心理病源認識存在誤解和偏見,把心理病原歸咎于環境和教育,如把一個孩子染上網癮歸咎于學校的管理或者身邊的環境因素。在馬斯洛看來,這種觀點是不恰當的。馬斯洛指出,所有人類的需要可以根據層次進行排列,從對空氣、食物、水和鹽分的生理需要開始,接下來是心理需要的四個層次——安全、愛、自尊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他強調,任何阻擾需要滿足的事情都可能是致病的。網絡成癮更多與家庭因素有關。單親家庭和隔代撫養的家庭的孩子更容易染上網癮。如果我們從馬斯洛的病源理論中加以理解,就會發現,任何致病的因素其實根治于其需要的缺失。在單親家庭中,孩子大多和一方居住,母子之情或者父子之情很難保持離婚前的那種融洽,更多的是隨時光流逝,關系愈加惡化。因此,孩子尋求愛的需要無法加以滿足。在隔代撫養的家庭里面,父母長期在外面,孩子寄居在爺爺輩家里,爺爺奶奶只能管好孩子的吃穿住行,而對于孩子其他需要的滿足無法了解,更無法滿足。這兩類孩子更愿意在其他情境中尋求需要的滿足。網絡世界的游戲獎懲心理效應讓他們暫時得到心理滿足。
在馬斯洛看來,威脅等同于抑制成長,是一種需要的長期妨礙。在長期的教育過程中,我們逐步形成一種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輔助的教育現狀。教師是一個權威、一個知識豐富的人,而學生是一個追求知識的人。課堂教育主要沿著教師的思路開展教學,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忽視了。然而,這種教育對于學生的需要滿足了嗎?如果教師把課堂教學理解為與學生的愉快合作,而不是意志、權威、尊嚴等沖突,教師不再試圖做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樣子,也不是知識的權威,并且把師生和生生理解為一種平等交往的關系,而不是一種競爭關系。所有這些關系的轉變會創造一種沒有猜疑、小心翼翼與防御,沒有敵意和擔心的課堂氛圍。當這些課堂威脅消失的時候,阻礙學生尋找需要滿足的威脅也就消失了。
當然,馬斯洛對于教育的啟示還不止在課堂情境當中,還對于正確樹立一個教育觀方面貢獻良多。對于教育的目的,他有明確的論述:“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實現’,是豐滿人性的形成,是人能夠達到的或個人能夠達到的最高程度的發展。”現在的中小學教育,存在著嚴重的以應付考試為目的的傾向,教師引導學生追求的往往是分數。這樣做,學生需要的層次是低的,即可能是躲避老師和家長指責的安全需要,可能是追求老師進行一次全班表揚的尊重需要,甚至可能是要求家長物質獎勵的生理需要。而要使學生產生強有力的學習動機,就必須激發他們較高層次的社會性需要,如交往的需要、認知的需要、審美的需要和取得成就的需要。動機源于需要。需要的層次越高,個性活動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也就越高。因此,教育就是幫助孩子確定較高層次的需要,以此幫助孩子達到能夠達到的最佳狀態。
至于良好社會是什么?馬斯洛認為,良好的社會是依照如下方式建立起制度上的契約安排的一個社會:它扶植、鼓勵、獎勵、產生最大限度的良好人類關系及最小限度的不良人類關系。因此,馬斯洛十分重視契約在社會中的作用,強調社會契約在維持和保護基本需要的滿足,而病態社會就是對于基本需要的阻擾。健康良好的社會的前提就是建立法律制度健全的社會。要解決民生問題,當務之急就是要有一個社會管理的法律體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做過一些嘗試,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相對于廣闊多變的社會管理領域對法律法規的需求來說,我們在社會管理方面的立法已經明顯滯后,有些領域甚至是空白。這種滯后將會阻礙我國社會管理的創新。因此,建立一種合乎人們需要的法律管理體系,將為健康良好社會的發展起到關鍵作用。
另外,馬斯洛對于如何建設一個良好的社會提出一個重要的觀點,即良好社會健康途徑其核心要義就是社會應該促進基本需要的滿足。只有需要得以滿足,才可能促進人的自我實現。社會管理的本質不應該是約束人的內在力量,而是要發展人的內在力量。我黨強調以人為本,構建幸福和諧的社會。這種社會能讓人民自主、自信、自強,不斷地開發自身資源,發揮自己的潛能。馬斯洛健康心理觀的社會啟示意義在于我黨應該不斷創造條件滿足民眾的基本需要,促進民眾心理潛能的釋放,最終達到建設和諧幸福社會的目標。
[1]錢銘怡.變態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馬斯洛著.許金聲等譯.動機與人格[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3]彭運石.走向生命的顛峰— —馬斯洛的人本心理學[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4]馬斯洛著.林方譯.人性能達的境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