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春蕾
(新沂市港頭中學,江蘇 新沂 221400)
隨著教育制度的改革,素質教育的推廣,社會、家庭逐漸改變了之前對中、小學只重視文化,而忽視德育、美育的教學模式。此時,藝術教育的特殊作用也日趨凸顯,藝術教育當中的美術教育發揮了更大的社會作用。
作為中學美術教師,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我們所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掌握技法的工具。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不僅僅是灌輸知識,教育的宗旨在于通過教育,使青少年學生得以全面發展。美術教育應該注重培養孩子的藝術感覺和自我感覺,教育不僅僅是教孩子一些知識,訓練他們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育人。因此,教育的重點應放在培養孩子的藝術感覺和自我感覺上,才能造就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的現代新人。美術教育能夠培養學生發現美、認識美、創造美,提高審美意識,陶冶情操;培養學生熱愛生活、表現生活、創造生活的興趣,把將來的生活點綴得絢麗多姿,五彩繽紛。然而傳統的美術課往往局限于老師教,學生摹,如何更好地開展美術教育,使之更好地發揮育人作用,越來越為教育工作者所重視。
教學是一個各種方法、技術等因素互相依存、互相聯系的大系統。在這個大系統里,素描教學是基礎。素描涵蓋與牽連的東西很多,要解決的問題也很多,可以說,素描過程是同一時間要考慮許多問題的綜合思維活動。在素描教學上,我們需要打破與實用美術、手工制作等基礎互不相干的脫節式、分割式教學,使之能與各教學內容相聯結、貫通,使教學系統結構優化。理想的中學美術素描的教學在培養學生正確的觀察方法和表現方法的原則上,以線面結合作為表現形式,理性素描與情感素描兼而有之作為表現語言。在素描教學中,將裝飾的美感形式規律作為教學內容之一來把握,打破以往那種機械模仿、“克隆”式復制素描的桎梏,使學生從單一的、枯燥的教學模式中走出來,在素描學習中初步獲得裝飾美感的體驗,使作為造型基礎的素描教學與實用美術、手工制作及其他學科相融合、銜接,讓學生在掌握最基本的素描方法和技法的基礎上,將自己對素描對象的理解,以及對素描對象的情感意識滲透于作品中,使素描作品成為“形”、“神”兼備的具有靈魂的藝術品。
想象是創造奇跡的前提,法國文豪雨果說:“想象就是深度。沒有一種精神機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對象,這是偉大的潛水者。科學到了最后階段,便遇上了想象。”藝術教學或創作最忌諱雷同。教師如能創造良好的學習情境,運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生則可以插上想象的翅膀,創造出更新、更奇甚至超乎尋常的作品。如在欣賞課“中國古代山水畫”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理解山水畫的意境,可由學生熟知的古詩引入,再配以古代山水畫,學生自然就會理解詩與山水畫的關系,理解山水畫的意境美。為了使學生理解中國畫以線造型的特點,可讓學生比較排筆與毛筆的不同之處,并嘗試運用排筆和毛筆分別臨摹中國古代繪畫,從中體會中國畫以線造型的魅力。美術教師要善于鼓勵和引導學生想象,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打開他們的想象空間。想象力促進創造力的產生,有想象才會有創造的源泉。可以說,沒有想象就沒有創新,就沒有人類文明的進步。想象力的激發,來源于對生活的獨特感受,來自對藝術的構思。另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大膽放手,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藝術才能。
多媒體已經成為了現代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學手段之一,電腦多媒體主要是指圖形、圖像、文字、聲音等信息載體。電腦多媒體教學,是課堂教學中一種嶄新的教學模式,是輔助教學的一種手段。中學美術教學發展到今天,要把各方面的信息全面傳遞給學生,只靠“一支畫筆,一張嘴皮”已經不適應當前信息時代的教學發展水平了。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在課件的編制、應用、評價等方面進行研究與實踐,使之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本框架內輔助課堂教學,通過多種媒體的渲染,形象直觀地作用于學生的視覺和聽覺系統,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接受信息,獲得教學的高效益。如《有趣的鞋》一課時,利用多媒體引導學生先欣賞各式各樣鞋的實物圖片,讓他們形象地感受到鞋造型的多樣性和豐富性;然后利用多媒體讓學生欣賞不同材料設計制作的奇形怪狀、功能各異的鞋,讓他們從中受到啟發,充分發揮想象,大膽創作新穎、奇特的作品。多媒體克服了以前掛圖的小、不清晰的問題,配以優美的音樂,能使學生更好地欣賞各類美術作品,陶冶情操。利用多媒體放映整個制作的示范過程,學生立即就能明白。經過這種電教手段強化的視覺信號,能使學生在認識過程中提高對認識對象的興趣,從而激發出學習的積極性。
此外,在美術教學中合理運用多媒體手段,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等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整個階段的美術教學質量,進一步為很好地培養美術人才服務。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里,多媒體在美術教學中已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能將我們帶離以往那個只局限在黑板、書本的教育方式,迎接我們的將是一個全新的、現代化的教育方式。
情感是一種包含思維、意識、思想的積極審美情感,這一情感,與個體經歷、立場、觀點等緊密相連,同時又通過個體或整體行為和態度顯露。教學中以情施教,有利于運用情感手段來發掘教學中的美的因素,寓美于情,以情育美,從而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美術素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形成正確的科學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如在講授《蒙娜麗莎的微笑》時,在為學生展示圖片的同時,用生動的語言簡介這幅畫的創作背景,解開這一作品的神秘面紗,讓學生知道每一作品都不是無緣無故產生的,他背后都有一段動人的故事,以此激發學生的審美欲望,讓學生在產生情感共鳴的同時有積極探索美術內涵的動力。同時,由于不同環境、知識積累的基礎,以及對美術愛好不同等因素,每個學生對同一作品所產生的感受也不盡相同,教師應善于捕捉這些細微情感,引導學生用各種方式進行表達,展現心中最原始的情感體驗,并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自我實踐、自我創作,激發創造精神,發展美術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建構平等、和諧、完整的審美心理結構,最終實現完美人格的塑造。要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教師必須重視思維能力的培養。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通過選取好的作業、繪畫,利用課堂、課外舉辦小型展覽,讓同學們觀摩、評述,增強審美意識、評價意識,使更多的學生參加進來,相信自己,表現自己,提高自己,不斷完善自己,更加努力學好美術課。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沒有教不好的學生。關鍵在于老師精心設計每一課,做好引導,做好輔導,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課上得有趣,學生才能接受,才能多想、多練、多比較,找出自己的差距,促進自己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提高,打好基礎,將來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才。
在素質教育東風的吹拂下,農村中學的美術課開展得如火如荼,這樣定會加快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只有把美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學習和培養興趣有機結合起來,在課堂教學中做到“課伊始,趣亦生;課正行,趣亦濃;課已止,趣猶存”,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才能使學生有所得、有所獲。
[1]葉楊榮.對農村美術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J].吉林教育:中小學教育,2009,(9).
[2]李小榮.淺析當前農村美術教學的現狀[J].當代教育論壇,2010,(5).
[3]程宜康.關于中學教育教學改革的探索及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7,(9).
[4]肖艷芳.中學美術教學初探[J].教改新創,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