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蔚
(南京市伯樂中學,江蘇 南京 210038)
老師: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由著名作曲家約翰·施特勞斯創作的圓舞曲《藍色多瑙河》。有哪位同學能給我們介紹一下這部作品或這位作曲家?
學生交頭接耳,但沒有人發言。
老師:(看看手表,時間不多,不能再等了。)同學們,那老師來介紹一下這部作品和這位作曲家。(老師介紹,同學們聽,其間有個別同學插嘴,被老師制止。)
老師: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作品,請同學們認真仔細地聽,不能說話,聽完后老師有問題問大家。
(老師播放錄音。這首作品全曲有9分多鐘,其間老師在每個段落之間均給學生一定的提示,并在投影上用文字介紹。因為作品太長,中間還跳過了一些反復的部分。有三個學生交頭接耳或做小動作被老師制止,其他同學默不作聲,沒有太多表情。)
老師:同學們聽完了這首作品,請個別同學來說說你有什么感受?這首作品有什么特點?
學生沒有人舉手,由老師點了幾位,大多數同學用了書上的話回答了幾個問題。
老師隨后總結,下課。
以上是九年級某班的一節音樂課的欣賞教學部分,這樣的課也許很多音樂教師都感覺很疲憊,一節課基本上是老師在講,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教師出于職業習慣,總想把內容全“灌”給學生,生怕少說了一句話學生不知道,而這樣大型的器樂作品學生又比較難理解,更感覺難上加難。
能夠欣賞、懂得音樂,是審美修養的標志之一,離開這一點就談不上完美的音樂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
音樂新課程標準指出:“感受與鑒賞是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音樂感受能力和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應注意以音樂為本,從音響出發,以聽賞為主。教師的講解、提示,力求簡明、生動,富有啟發性。應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體驗,引發想象和聯想。要尊重學生的獨立感受與見解,鼓勵學生勇于表述自己的審美體驗,以利于激發學生聽賞音樂的興趣,逐步養成聆聽音樂的良好習慣,積累感受與鑒賞音樂的經驗。”
作為音樂教學重要組成部分的“感受與鑒賞”環節在日常教學中卻常常出現問題,很多從教音樂多年的一線音樂教師反映:音樂欣賞課是最沉悶的。每當播放一首欣賞曲,老師在教室里邊走邊講解樂曲的內容、所用的樂器、作品的結構等,而老師走到哪兒,那兒的學生就坐得端端正正的,似乎聽得非常認真。當老師轉過身,走到其他同學旁邊時,他們便不太專注,翻翻書,看看書上有趣的圖畫,或交頭接耳,有的同學甚至打起了瞌睡。老師常常講得筋疲力盡,但是管得了這邊管不了那邊。后來,老師也只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常常草草了事,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問題的出現往往有其深層次的原因,我在七、八年級各找了兩個班的學生,對他們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在調查問卷中發現,有近50%學生還是喜愛欣賞音樂的,70%的學生覺得聲樂作品比較容易理解,40%的學生只要音樂本身好聽就可以了,60%的學生喜歡老師用講故事的方式來介紹作品,70%的學生很喜歡老師用多媒體上欣賞課,覺得有聲有色,90%的學生能夠體會音樂的基本情緒,其中有40%的學生能夠在此基礎上展開一些聯想,等等。
但是,只有約9%的同學對課本的欣賞內容感興趣,這是為何呢?
我們要對自己發問:“作為音樂教師,你喜歡給學生上音樂欣賞課嗎?”“你能做到在上音樂欣賞課之前,查找足夠的與歌(樂)曲相關的資料嗎?”“你在上音樂欣賞課時,對歌(樂)曲的分析、理解等內容是你講學生聽,還是師生共同參與?”“你覺得怎樣上音樂欣賞課學生能喜歡?”“你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手段來激發起學生欣賞一部作品的愿望呢?”……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愛因斯坦
基于以上的調查分析,2008年以來,我參加了《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音樂欣賞興趣培養的研究》子課題《音樂欣賞課激趣途徑與方法的案例研究》的二級子課題《創設情境培養學生欣賞音樂興趣的案例研究》。兩年的研究實踐,有了答案。
“情境是利用一個熟悉的參考物,幫助學習者將一個要探究的概念與熟悉的經驗聯系起來,引導他們利用這些經驗來解釋、說明、形成自己的科學知識”。“所謂創設情境法,就是根據體驗教育的目標和少年兒童的身心特點,創設特定的教育情境激發少年兒童的興趣和情感,使其獲得積極的感受和認識,產生積極的內心體驗,內化為認知結構,培養良好的思想品質”。我在研究實踐中,采取的主要手段有:語言創設(包括設問、故事、討論、交流等)、直觀創設(包括多媒體幻燈片、文字、圖畫、錄像等)、音樂創設(包括背景音樂、主題音樂、音樂表現及師生互動)等,并將其貫穿于課堂中,從而觀察研討其是否對學生欣賞興趣的提高有所幫助。
(1)語言創設。教師生動的語言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在《西南風情》第一課時欣賞一組具有西南地區少數民族風情音樂的教學中,我設計的導入如下:“同學們,音樂不僅積淀著文化與情感,還增強了文化的交流與合作。一曲高亢的《青藏高原》把我們帶到了雪山巍峨、峽谷湍流的青藏高原,一曲活潑歡快的《青春舞曲》又向我們展示了維吾爾族民歌輕快活躍富于動感的特點。那么,今天我們又將到哪里度過美好的音樂時光呢?還是讓音樂給我們帶路吧。”學生很快進入情境,激發起學習興趣。
(2)用講故事的方式介紹作品,激發學生欣賞的興趣。例如在欣賞《高山流水》這首作品之前,給同學們講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同學們都非常想知道當初的伯牙彈奏了什么樣的作品找到了鐘子期這樣的知音,而鐘子期是如何從作品中聽出了高山、流水呢?在這種情境下,我再提問:“下面請同學們做一回鐘子期,看看你能不能聽出巍峨的高山,潺潺的流水?”同學們都躍躍欲試,非常期待自己也能像鐘子期一樣,聽出作品所表現的意境,在欣賞的時候尤其專注。另外,在介紹一些中外作曲家的生平事跡、奇聞佚事等,都可以用教師講故事,或者學生交流故事的方式,均可幫助學生欣賞作品、理解作品。
(3)適當的設問、討論和交流也是必要的教學手段,它也可以起到很重要的激趣作用。每部作品的音樂要素及其所要表達的情感意境都需要學生在欣賞后能夠理解,那么在欣賞之前、之后,都需要提出一些讓學生自己探究的問題來進行討論和交流,進而在交流中幫助他們更深入地理解作品。這些問題從哪兒來,怎樣在恰當的時機提問,都需要教師在自己深入理解作品后,梳理出學生需要知道哪些問題,他們能解決哪些問題、哪些需要教師幫助,等等,再設計問題,設計如何提出問題、如何讓學生討論、如何交流等。實踐證明,適當的設問、討論、交流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地欣賞和理解作品。
(4)直觀創設。直觀創設包括媒體幻燈片、文字、圖畫、錄像等手段。步入21世紀的音樂課堂,多媒體已普及,恰當運用多媒體設備對增強課堂教學效果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例如,在《藍色多瑙河》作品欣賞時,美麗春天的畫面、多瑙河周邊的風景、約翰·施特勞斯的介紹、作品現場的演奏、優美的舞蹈等,都采用了直觀創設法,學生在有聲有色的多媒體展示中,置身于美麗而浪漫的多瑙河邊,非常自然地進入到作品所表達的意境中,教學效果良好。
(5)音樂創設。音樂創設情境在音樂課堂來說始終貫穿,包括背景音樂、主題音樂、音樂表現、師生互動等。背景音樂一般是和本節課有關的音樂,可以是這節課欣賞的主題,如單一內容的作品欣賞就可以用這首作品作為背景,而同主題多作品的音樂欣賞課,則可以選擇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作為背景音樂。主題音樂在多次呈現時,可用不同表現形式的版本進行對比,以免讓人感覺枯燥。在音樂表現及師生互動方面,可根據作品性質設計表現的形式,如作品《海洋與辛巴德的船》,可用填表格的方式促進對作品的理解;欣賞《黃河船夫曲》,可讓學生模仿劃船動作;欣賞《西南風情》,可用打擊樂伴奏的形式參與……
通過一年多的實踐,我發現學生欣賞興趣得到提高,欣賞鑒別能力也有很大的發展,上音樂欣賞課也不再感覺索然無味,“教師放音樂,學生打瞌睡”的現象已杜絕。在研究中我發現,創設情境的運用有幾點需要注意:第一,目的要明確。在一節課中,需要達到什么樣的教學效果,需要運用什么樣的手段方法,教師要心中有數,有了明確的目的才能“有的放矢”。第二,避免“作秀”。在明確目的后,要恰當地運用方法手段,不能為了創設而創設,避免課上“熱熱鬧鬧”而學生卻“一無所獲”。第三,多種方法靈活運用是關鍵。現在的初中音樂課堂很少有單一的音樂欣賞課,一般是綜合課,學生在一節課中可能要學唱一首歌曲,再欣賞和主題有關的音樂作品,還有一些音樂創造活動等,內容較豐富,信息量比較大。針對初中的心理特點,教師需要在一節課運用多種方法手段來創設不同的情境,引導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要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來進行教學,這是非常關鍵的一點,今后在教學中需要進一步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