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仕衛
(遵義師范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首次提出發展學前教育,強調要“基本普及學前教育”,指出“學前教育對幼兒身心健康、習慣養成、智力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要“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堅持科學保教方法,保障幼兒快樂健康成長”。
學前教育教師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保證幼兒健康成長的前提之一。學前教育教師的心理素質包含很多內容,我從以下三個方面談談看法。
具有良好人格魅力的教師才是優秀的教師。人格是教師魅力的核心,是教師對學生、事業及自己的態度在其言行中的反映。人格魅力并不是一項單純的性格或特質,而是多方面的綜合呈現,它是通過長期的教育實踐而形成和發展的獨特的感染力、影響力與號召力的總和。優秀教師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學前教育教師應具備的人格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個矢志獻身幼教事業的人,會以強大的動力克服工作中的困難,認真負責地做好保教工作。
對幼教工作的濃厚興趣是學前教育教師創造性地完成保教工作的重要動力,因而要學會在廣泛興趣的基礎上培養主要興趣。首先,教師的興趣要廣泛。新事物不斷出現,孤陋寡聞的教師很難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其次,教師要有主要興趣,即對幼兒身心發展﹑對所任學科的研究興趣。這種興趣不僅促使教師接近和了解幼兒,而且促使他們積極地鉆研教材,研究教育方法,進行創造性的工作。
學前教育教師積極熱烈的情感不僅能推動自身積極工作,而且能直接感染幼兒,培養幼兒積極健康的情感。
1.熱愛幼教事業
一個對幼教事業充滿深厚愛心的教師,會樂于獻身幼教事業,精心哺育幼苗。學前教育教師的這種情感是與其責任感﹑義務感﹑榮譽感﹑自豪感﹑使命感等聯系在一起的。
2.熱愛每一個幼兒
熱愛幼兒是學前教育教師的天職。一個對幼兒充滿誠摯的愛的教師,會隨時隨地關心幼兒的成長,精益求精地提高自己的保教水平。熱愛幼兒,教師要做到:了解幼兒,因材施教;尊重幼兒,維護幼兒的自尊心;信任幼兒,想方設法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嚴格要求幼兒,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3.熱愛所任學科
一個對所任學科充滿愛的學前教育教師,會自覺地理解和鉆研教材,精心地組織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從而使幼兒產生積極的體驗,深刻地感受與理解教學內容。
4.高尚的情操
教師具有高尚的情操不僅能使自己的人格趨于完善,而且能對幼兒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學前教育教師要具有深刻的道德感、強烈的理智感和較強的審美感。
教師堅強的意志品質是事業成功的保證,也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學前教育教師的意志品質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堅定目標
學前教育教師對完成保教任務要有明確而堅定的目標,一旦目標確定,便自覺付諸行動,并始終如一,百折不撓,矢志不移。
2.堅韌不拔
意志的“長城”建之不易毀之易,學前教育教師平時對自身的軟弱﹑畏縮等不良品質決不能放縱。在意志鍛煉中,要時時牢記做孩子的榜樣,切忌“下不為例”。
3.堅持自制
慎重地對待自己的言行,善于支配和控制自我,是教師有效影響孩子的重要心理因素。在保教過程中,教師常常會因為內心的煩惱或幼兒中出現的問題而感到不順心。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沉著自制,不把自己的不良情緒帶入幼兒園,更不能無端訓斥幼兒。因為在幼兒園,教師整個身心是屬于孩子們和幼教事業的。
4.堅決果斷
遇事要冷靜,迅速合理地做出處理,是教師工作成效的又一重要的意志品質。學前教育教師要善于在復雜多變的教育情境中審時度勢,明辨是非,隨機應變,果斷處置。
在教師的人格特點中,性格是最核心的因素,它能影響其他各個因素。學前教育教師的良好性格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公正公平
學前教育教師在孩子心目中擁有絕對的權威。因此,在保教過程中,教師必須公平對待每一個幼兒,關心、愛護全體幼兒,不偏愛,不歧視。
2.活潑開朗
學前教育教師要做到該唱時唱,該跳時跳,該模仿時模仿,即應當性格開朗,熱情大方,心胸豁達,充滿活力,以積極飽滿的情緒投身幼教事業。
3.誠實謙遜
學前教育教師一方面要自省,正確分析自己,對自己身上的缺點和錯誤勇于改正,另一方面要虛心地向別人求教,做到取長補短。
4.獨立自主
獨立自主是教師進行創造性勞動必須具備的品質。學前教育教師要善于獨立思考,不拘泥于陳舊,不人云亦云;不因襲模仿,不照抄照搬;能獨立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即使在意外的狀況下也不驚慌失措,在緊急的情況下也能發揮自己的力量。
教育能力是教師成功進行教育活動所必須具備的能力。教師的教育能力直接影響教育效果。學前教育教師的教育能力包含的內容很多,主要可歸結為以下幾種能力。
教師要把一日活動組織得有條不紊,必須具備一定的組織能力。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制訂保教計劃的能力;二是組織保教活動的能力。
制訂保教計劃是保證完成保教活動的前提。在制訂教學計劃時,教師一要考慮教學內容的科學性、系統性和思想性;二要考慮幼兒的身心特點和最近發展區;三要考慮所授知識的容量適中。在組織保教活動中,教師首先要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和內容,以及不同的幼兒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其次,教師要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全體幼兒的學習積極性;最后,教師要靈活妥善地處理好保教過程中的突發事件,使保教活動順利進行。這些都是組織保教活動能力的具體表現。
學前兒童保教活動主要是通過言語來進行的,因此保教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言語表達能力。教師的言語表達應做到:第一,生動形象。言語要具有趣味性,引人入勝,并符合形象思維的規律和形式,用幼兒熟悉的形象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第二,準確精煉。能確切地使用概念,科學地作出判斷,合乎邏輯地推理,表述簡潔清楚,干凈利落。第三,通俗明白。說話要明白,深入淺出,善于把復雜的東西講簡單,把抽象的東西講具體。第四,嚴謹含蓄。言語要具有邏輯性,結構嚴謹,思路清晰,善于幫助幼兒思考,富有啟發性。此外,還要注意輔之以非語言表達手段,如手勢、表情、姿態等,以增強言語的表達效果。
進行有效的保教活動,首先要了解孩子,教師的觀察力是洞察幼兒的內心世界、進行因材施教的先決條件。首先,教師要具有了解幼兒個性和活動情況的細致而全面的觀察力,從幼兒的眼神、表情、動作、姿態等方面看出他們的心理活動與情感體驗。其次,教師要善于分配和靈活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以了解幼兒的反應。
教師的勞動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教育改革需要教師具有創造能力。第一,根據不同的教育對象,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因時因地制宜;第二,認真分析和對待自己和他人的教育經驗,既不盲目迷信,又不一意孤行;第三,不斷吸取新的知識,總結經驗,有所創新,對工作精益求精,向著更高的目標前進。
在保教過程中,能自己制作教具,正確使用教具;能根據季節和主題變化布置環境;具備一定的唱、跳和運動技能;能在保教活動中對幼兒進行分層指導,等等。
教師作為人類文明的傳遞者,必須主動迎接時代的挑戰。因此教師必須具備適應新情境的能力:第一,要適應教育發展的總趨勢。世界新技術革命向傳統的教育提出了挑戰。學前教育教師已不再是“高級保姆”,而應成為不斷創新、不斷前進的教育改革者。第二,要適應面向社會的新要求。教師要樹立起“大教育”的觀念,深入調查,從教育發展的需要出發,轉變自己的教育觀念;教師要能聯系社會,調動社會中的積極力量,為學前教育服務,如組織親子活動、開展社區教育等;教師要能服務社會,強調教育的社會效益,為社會創造出更大的財富。
所謂教育機智,是指教師對學生活動的敏感性及能根據新的、意外的情況快速做出反應、果斷采取恰當教育教學措施的一種獨特的心理素質。它是觀察的敏銳性、思維的靈活性及意志的果斷性的獨特結合。處于學前教育階段的孩子,一方面正處在身心快速發展的時期,因此在一日活動中常常會出現一些新的甚至是意外的情況。另一方面,教育情境又是錯綜復雜、瞬息萬變的,會隨時隨地發生一些新的、甚至意外的事情。這就要求教師具有教育機智,迅速做出反應,果斷采取措施,及時妥善處理。
烏申斯基認為:“不論教育者怎樣地研究了教育學理論,如果他沒有教育機智,他就不能成為一個優良的教育實踐者。”
幼兒教師的教育機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保教過程中,教師的教育機智表現為能根據幼兒的要求和愿望,循序漸進、巧妙誘導、啟發孩子思考,幫助幼兒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生存。
由于幼兒個體的差別和教育情境的錯綜復雜,教育過程中隨時會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教師的教育機智表現為能正確分析問題的起因,考慮幼兒的個體差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方法,及時調整教育行為,從而有效組織保教活動。
要使保教工作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師還要好學樂學,不斷積累知識經驗和教育教學經驗。講究教育工作的科學性,在教育幼兒和處理問題時實事求是,說話有度,分析中肯,判斷得當,結論合理,要求恰當,方式適宜,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總之,學前教育教師的心理素質是搞好保教工作、培養幼兒成才的重要保證,教師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才能逐步培養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1]李伯黍,燕國材主編.教育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4,(第1版).
[2]孫培青主編.中國教育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3,(第1版).
[3]夏秀蓉主編.新時期學前教育教師修養.上海教育出版社會性,1994.10,(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