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小芬
(南京工程高等職業學校,江蘇 南京 211135)
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網絡的運用已經深入到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1994年中國開始接入互聯網,同年,國內許多大學建成了自己的校園網。大學生是中國互聯網最大的網民群體,網絡日益成為他們學習、交流、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他們學習知識和獲取信息提供了方便。但是,形形色色的信息、思潮不可避免地對大學生的思想產生沖擊,從而為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添了許多不可預料的因素。
在這種背景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應運而生。有學者認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據傳播學和思想宣傳的理論,利用計算機網絡所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①這個定義是從以網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的角度下的,并沒有反映網絡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后來又有學者認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借助現代信息傳播技術,通過新型網絡媒體對網民施加一定的影響,并使其選擇吸收的教育活動,從而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界定為:“所謂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階級、政黨、社會團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通過現代傳媒——計算機網絡對其受眾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②該定義也是屬于工具性質的。
而我認為,我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利用網絡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網民施加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和信息素養教育方面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養的網上雙向互動的虛擬實踐活動。具體說:第一,網絡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具有一致性。兩者都具有傳播信息、接受信息、內化信息和外化信息的功能屬性,同時網絡還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和客體聯結起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可以通過網絡進行互動。第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針對網絡對人們的思想、道德、行為等方面造成的影響來進行,否則就達不到目的。第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網上雙向互動的傳播活動。第四,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培養網民的思想政治品德之外,還要培養他們的信息素養,這是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所沒有的。第五,網絡使人們有了新的實踐形式——網絡虛擬實踐,成了人們新的生存方式。
1.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擴展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實踐土壤。在網絡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發生了變化,所處的環境顯著改變,實施的過程日趨復雜,面臨的問題接連涌現,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不斷擴展。擴展了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反過來又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提供了廣闊的實踐空間和明確的檢驗陣地,這是網絡環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其可能性的一個體現。
網絡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增加了信息和科技含量。因為在網絡環境下,信息來源的渠道大為暢通,信息內容更為豐富,加之網絡信息較好地做到了思想性、知識性和趣味性的結合,更為人們所喜聞樂見,影響力更為直接和深遠。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認同網絡的這種作用,順應環境變化的要求,努力把教育內容融會到網絡信息當中,通過網絡將教育內容灌輸給教育客體。
同時,在網絡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又面臨著一個思想多元化的新課題。一方面,開放的網絡傳播著政治性和階級性各不相同的信息,各種不同的文化形式、思想觀念在這里匯集交織,不同的意識形態在這里進行著激烈的全球性斗爭。另一方面,通過努力,網絡可以逐漸成為宣傳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陣地,思想政治教育也正在逐漸進入網絡世界,大量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在網絡上出現。
網絡倫理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內容。與傳統意義上的交往相比,網絡交往中倫理道德的約束性較小,人的劣根性具有了相對較好的成長空間,諸如信息污染、信息欺詐、情感疏離、道德失范、知識產權侵犯等一系列新的道德問題日益凸現出來。同時,網絡的出現作為一次重大的科技革命也極大地推動了社會道德的進步,諸如自主精神、奉獻精神、自由和民主精神也相應產生。優秀的倫理精神和不良的道德行為與網絡相伴而生已經為思想政治教育所關注,網絡倫理正在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內容。
網絡心理教育和咨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組成部分。由于網絡的開放性及思想的多元化,網絡中的人們很可能會因此而產生一些心理問題,從而影響特定個體穩定人格律的形成。網絡環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自然應對這一問題予以足夠的重視。研究網絡可能帶來的心理危害,在網民上網的過程中進行適當的心理輔導和咨詢,對已經產生的心理疾病及時發現和治療,就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之一。
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更新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論指導。網絡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不僅僅是負面影響,更多的是能夠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積極因素。網絡的共享性、開放性和互動性等特性使得網絡環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操作方法和實施手段方面有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網絡技術的先進性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注入了形象、生動、逼真的新活力。而網絡的一些負面影響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應對其挑戰的同時,自覺或不自覺地調整和改進原有的教育方法,客觀上也促進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進和提高。更新了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必然會起到積極和有效的作用,這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其可能性的另一個體現。
3.思想政治教育途徑的拓展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技術支持。在網絡環境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針對環境的變化,教育內容的變化和教育的主客體的新特點,摸索和創造出新的教育方法,尋找好的教育途徑。網絡環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與網絡技術相結合,必須將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現代化,使其所采用的哲學的、社會學的、心理的方法穿上現代科技的外衣。可以說,思想政治教育途徑的拓展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技術支持,這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其可能性的又一個體現。
通過互聯網,大學生知識的積累更加迅速,記憶效率大大提高,交流范圍不斷擴大,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造了機遇,如互聯網拓寬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和渠道,使廣大師生足不出戶,盡知天下事;互聯網有利于教育觀念現代化,它變思想政治教育由單向灌輸式為雙向交流互動式,變學生被動接受為學生自主學習;網絡信息集知識性、娛樂性、趣味性和政治性于一體,極大地提高了網絡信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時效和影響力。然而,正如任何事物發展都有它的兩面性一樣,互聯網的廣泛發展也有兩面性,在它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機遇的同時,又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嚴峻挑戰。
1.網上灰色信息沖擊大學生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容易導致學生思想迷失方向。網絡的開放性、自由性和共享性使得西方國家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及黃色、不健康的內容大量輸入,這必然會導致不同文化的傳播、碰撞、交融。同時網絡信息傳播速度、規模、范圍和隱匿性都遠遠超過以往的任何媒體,大學生往往對新奇事物興趣濃厚,而客觀評價和識別網絡信息的能力卻不強,所以這些信息十分容易破壞青年學生固有的道德觀、價值觀和文化觀,很可能短時間內就使思想政治工作者千辛萬苦樹立出來的觀念與原則毀于一旦。
2.網上的信息垃圾會對學生思想和行為產生誤導。網絡中的不道德現象和違法犯罪現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很多學生因為沉溺于網上的有害信息導致思想觀念向錯誤的或庸俗的方面變化,有些學生開始模仿網上的生活方式和一些不健康的行為,侵犯知識產權,制造計算機病毒,以及偷看他人信件,查看黃色郵件,發布不健康信息等不道德行為時有發生。同時,網絡環境對大學生的法制觀念也有較大沖擊。人們往往覺得網絡“黑客”是難得的天才,而不是兇惡的罪犯,從而會助長網絡犯罪的不斷產生。
3.網絡過多地介入學生生活,容易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帶來不良影響。由于網絡中人們的交往主要是人、機對話或以計算機為中介的交流。人們終日與電腦終端打交道,而缺乏有感情的人際交往,這容易使人們趨向于孤立、自私、冷漠和非社會化,對現實生活中他人的幸福和社會發展漠不關心。而大學階段正是人們人際交往能力和人際關系形成的重要時期,由于網絡交往與傳統的具有親和感的人際交往大不相同,往往難以形成真實可信和安全的人際關系,大學生在網絡交往中一旦上當受騙就容易對現實產生懷疑、悲觀和敵意的態度。因此過多地介入網絡,勢必會對大學生的學業、生活、心理產生極其不良的影響。
正是基于網絡在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因此我們必須努力探索運用網絡加強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1.加強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養,建立一支高素質的網絡思想教育隊伍。高校是網絡化的前沿陣地,大學生是網上最活躍的群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既要具有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又要盡快地學習、掌握、運用好網絡化知識,具有一定的科技意識和創新能力。但是當前高校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僅僅會電腦打字,根本就沒有接觸過網絡,更談不上網絡應用,這顯然不能適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要求。因此,高校應加強對思想政治工作者綜合素質的培養,要求他們既要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又要掌握計算機的基本理論并能熟練地進行網絡操作;既要有政治思想素質,又要具有一定的科技意識和創新能力。高校還要創造必要的條件,鼓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多“觸網”,培養他們的信息素養,使他們具有信息實際處理能力和對信息進行搜集、篩選、鑒別和使用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將網絡與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從認識網絡、了解網絡,最后做到操作、控制、利用網絡吸引更多的學生上網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清除網上的各種信息垃圾,降低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極影響,真正把互聯網辦成一個能夠增強大學生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自覺抵御錯誤思想和腐朽生活方式影響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
2.改革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和方式,適應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選擇。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一般采用“灌輸式”,且教學方法和手段陳舊。互聯網的交互性和平等性,能隨時隨地公開地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對話,大學生們不再只是單方面地接受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灌輸,而是要求平等交流,打破了傳統行為模式的束縛,為人們提供了全新、多種多樣的行為方式,迫切需要灌輸式教育向啟發式教育的轉變。如果不轉變傳統的教育方式,馬克思主義理論即使被灌輸進了學生的頭腦,也會被各種媒介的負面信息所稀釋或抵消。所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深入研究教學方法的規律,在教育方法上避免將豐富多彩的理論簡單化、概念化,避免對理論的肢解和片面理解,改變把規范、條例當做知識向學生進行灌輸的傳統做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他們對現實道德問題的分析、判斷能力,對規范的選擇、創造能力。在教育內容上在堅持科學性、系統性、開放性和超前性相統一的基礎上,不斷加強教育的現實針對性,對青年學生中的思想問題正確地加以闡釋,對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現象敢于加以倡導和批判,以激濁揚清,規范社會價值體系。在教學手段上盡量采用多媒體教學,增加教學的生動性和提供更多的信息量,培養學生學會如何從網絡中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辨信息、選擇信息和開發利用信息的能力。
總之,網絡已經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種新渠道、新手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懷著極大的熱情,以積極主動的姿態投身于新時期的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通過實踐探索出網絡環境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規律,總結出網絡時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經驗,充分利用網絡的種種優勢來克服網絡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消極影響,爭取在網絡時代開辟出一片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天地,培養出更多的身心健康、品德高尚、具有一定綜合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注釋:
①劉梅.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方式——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2).
②曾令輝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概論.廣西民族出版社,2002.
[1]吳恒梅.對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究[J].世紀橋,2007,(2).
[2]盧嵐,徐志遠,曾蔚.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學的重要范疇[J].學術論壇,2006,(10).
[3]王會玲.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2006,(5).
[4]周梅.網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4,(4).
[5]柴羅明.論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的重大意義[J].思想政治教育,2003,(11).
[6]溫立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網絡化的幾點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2003,(12).
[7]姚德利.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J].中國高教研究,2003,(12).
[8]朱西周.論網絡時代條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5,(20-1).
[9]宋修見.加強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5,(13-1).
[10]李德平,歐陽霞.互聯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及教育對策[J].東華理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4,(23-2).
[11]劉建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優化的路徑選擇[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2).
[12]楊江水.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簡論[J].探索,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