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長軍
(銅山縣棠張中學,江蘇 銅山 221113)
高中歷史作業是高中學生根據歷史老師的布置和要求,在課外獨立應用、鞏固所掌握到的歷史知識的學習實踐活動。高中歷史課作業一般分為以下三種形式:①口頭作業。包括背誦、復述、口頭回答歷史概念及基本史實;②書面作業。運用所學歷史知識分析解決社會現實問題并形成書面語言;③實踐性作業。就某一歷史現象進行思考、社會調查等。內容涉及掌握歷史知識、提高歷史分析能力、培養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三方面。
對作業進行有效講評,不僅能夠使學生進一步消化課堂接受的知識,還可以培養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使前后所學到的知識緊密相連,提高思維的發展水平,使思維既具備深刻性,又具備靈活性,這也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有效途徑。另外,可以使學生對作業本身產生濃厚的興趣,提高學生對作業的重視程度。
對于提高作業講評的有效性,在作業講評的實施過程中,我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針對口頭作業,可以采取分層評價和多方評價,不僅是教師可以評價學生,而且可以讓學生之間進行互相評價,并善于從多個層面對學生進行評價,讓學生能夠從正面的評價中體驗到學習歷史的成功感,并挖掘出學生歷史學習的潛力。
主要可以采取三種方式來進行作業講評。
(1)“講授式”作業講評。講授是高中歷史課堂中最常使用的一種教學行為,雖然現在引入了諸多教育教學方式,但是教師的講授是不能取消的。因為,從教育一詞的詞源來分析,教育“一是引導,二是講授”。二者同等重要,都不可偏廢。在這種講評方式中,歷史教師要積極發揮出主導作用,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并將作業講評向課外延伸、拓展。在這種作業講評方式中,教師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教師既應該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應該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在學生遇到問題的時候,教師還應該成為“為學生提供舞臺、指出方向、關鍵時刻給予指導和支持的導師”。
(2)“討論式”作業講評。討論是課堂教學中普遍采用的教學方法,這種講評方式能夠充分展現學生的思維過程,讓學生之間互相學習,接受彼此的經驗教訓,從共性的問題中掌握學習內容,培養學習能力。采用這些講評方式需要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討論中來。對于作業中出現的有爭議的問題,或是典型性問題,要盡可能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參與其中。比如,在探討內因和外因的關系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討論“近墨者黑”的真偽,從而讓學生認識到是內因重要還是外因重要。
(3)“探究式”作業講評。讓學生提出具有研究價值的問題,教師以這些問題為出發點,激發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培養創新意識與探究能力。
高中歷史教師要多聯系社會實踐,給學生以自由翱翔的空間,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地發現生活中出現的實際問題,并教會學生通過查閱有關資料來尋求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法。實踐作業的完成難度較大,卻非常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講評之前,教師需要對實踐課題有充分的了解,并對實踐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有全面的認識。這樣,在講評的時候,才能針對學生的實踐作業作出客觀、全面的講評。
新的課程改革提出諸多嶄新的教學理念,其中,就包括注重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等。這些嶄新的評價策略同樣應該貫徹在作業講評的過程中,具體包括如下策略。
評價應著眼于學生的發展,高中歷史課教師對學生在作業中的每一點進步都要進行及時的表揚。評價目標要從單一、靜態、刺激性、終結性的評價積極轉變為多維的、動態的、激勵性的評價;要從注重智力轉變為注重多元能力的提升;要從關注學生掌握多少知識轉變為關注學生是否提升學習能力。
“現代教學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目標的全面性即多維發展性”。新課程也強調教學評價要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對學生的作業進行講評時,既要關注學生技能的提升與知識的積累,又要關注對歷史學習的情感、態度;既要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又要關注學生素質的提高。
它一方面要求我們在評價的時候,充分考慮到被評價對象的知識結構、水平和智力發展情況,針對每個人進行評價,讓評價盡量能夠體現出每個學生的特點。另一方面,對學生的多方面能力發展狀況都要予以關注,要對這些能力的發展給予客觀、全面的評價。堅持多方式、多渠道,從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大方面正確、適當地評價學生,才能真正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師的評價方法會對學生的學習情感起到即時的調節作用。一個詞語,甚至是一個眼神都可以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而產生相應的反應。因此,高中歷史課教師的語言既要有針對性,又要尊重、理解學生,創設良好的作業講評環境,引導學生以健康自信的心態去迎接下一次的學習任務。在評價的時候,要保持熱情,特別是當學生在完成作業的時候采取獨到的方法,得出有創意的結論的時候,要對學生進行語言上的褒獎與鼓勵。
在常見的書面形式的測驗、口頭表達等評價形式之外,還要注意通過觀察學生討論、探究等課堂活動中的表現來評價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
“反思”是指有意識地努力地發現我們所做的事和所造成的結果之間的特定聯結,即把原因和結果、活動和結果結合起來。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思考”的另一種表達。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標準中,將課程目標分為三個領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確定了各領域的學習水平并提供了一些相應的行為動詞。這三個領域也就成為了確定教學目標水平的依據。因此,在作業講評的過程中,需要從內容上反思這三個目標達成的程度、反思作業講評促進教學內容豐富的程度、反思學生主體性發揮的程度、反思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程度。
案例研究式學習因為其在教學中更關注學生對問題的歸納、探索,所以,相對于傳統教學方法來說,更符合新課程理念的要求。為了最大限度發揮其優勢,應該做到如下幾點。
(1)教學過程中的循序漸進。實施案例研究講評法的前提是學生具有較高的素質,很多教師不敢在課堂上采用這種方法,主要也是擔心學生素質達不到這一教學法的要求。因此,為了更好地實施這一教學方法,教師必須具備充分的耐心,在教學中循序漸進。從高一開始,就可以根據作業完成情況,與學生一起進行案例分析,并進一步提升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教學形式的靈活多樣。案例研究講評法有很多種教學方式可供選擇,在實踐中采用何種形式,必須根據教學目標、學生既有知識水平和學習任務來確定,不能自始至終采用某種單一形式,從而影響教學效果。如果要重點培養學生的社交能力,就要較多地采用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使學生之間的交流更加頻繁。
(3)遵循啟發引導的原則。在采用案例研究講評時,一定要讓學生提出自己的和小組的看法,自己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老師要明確自己的主要責任在于啟發、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如果學生之間產生意見分歧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展開辯論,在爭論中逐步統一認識,進而掌握作業要點。
在作業講評的過程中,比較強調學生主體的地位,但是,這并不等于放棄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在進行講評的過程中,有些教師在講評過程中忽視對學生言行的控制與課堂的把握,特別是在討論式或探究式教學過程中,往往任由學生隨意發言,結果并不能與作業中所應掌握的知識點相契合。為了避免這種偏差的出現,應該做到師生之間平等“對話”。并在這種“對話”中重塑師生關系,在“你—我”關系中,師生雙方都作為獨立個體進行平等的協商與交流,并在相互理解中接納對方。當然,這種平等只是把作業建立在師生平等理解和相互協商的基礎上,使教師在與學生的真誠協商中,對學生進行整體教育。
21世紀是知識經濟占主導地位的時代,是綜合國力競爭越來越依靠知識創新和科技創新的時代,是國家、民族最需要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的時代。有鑒于此,教師必須高度重視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多年來,我國歷史作業存在著制約創新能力培養的種種問題,作業改革勢在必行。中學歷史課作業要創新,讓作業“新”起來,不僅是形式“新”起來,更重要的是讓每個學生的思維與情感活起來。通過作業有效講評完全可以讓學生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發揮主體性地位,成為知識的主動探求者。我就針對這一論題提出了一些看法。當然,這一論題還處于不斷完善之中,文中觀點只是我的初步探索,希望能為后來的研究者提供一些借鑒。
[1]宮曉明.課堂教學的講授策略[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7.
[2]霍力巖.教育的轉型與教師角色的轉換[J].教育研究,2001.
[3]裴娣娜主編.現代教學論(第二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自林菁.提高教師的反思性教學能力探微[J].教育評論,2003.
[5][加]馬克斯·范梅南著.李英譯.教學機制:教育智慧的意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6]鐘啟泉,崔允漷,張華主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