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菲雪 殷若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陜西 西安 710055)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高校畢業生就業按照“市場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學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改革方向推進,注重雙向選擇的過程,使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變被動為主動,選擇從單一到多元。但是,學生對求職技巧的學習、訓練不夠重視,致使求職素質較差,雖想“全面撒網、重點擊破”,卻很難“開花結果、盡如人意”。例如有的學生簡歷內容千篇一律、真實可信度不高,甚至錯字連篇,鬧出笑話;有的學生面試時過于自信,滔滔不絕,不給考官留說話余地;有的學生不修邊幅、大大咧咧;有的學生面試中不懂基本禮儀,橫沖直撞,不注重小節……這一方面是因為學生在大學四年期間生活、學習安逸,社會生存知識匱乏,另一方面則是受家長干預就業、就業指導相對薄弱,以及傳統經濟模式的影響,學生主動學習求職技巧的意識淡薄,只有在求職過程中或失敗后才感慨“學到用時方恨少”。然而,求職技巧的匱乏是成功求職的勁敵,技巧不足將很難順利就業。
求職者如何在求職過程中體現出解決問題能力、表達交流能力、自我約束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分析策劃能力等個人素質,除了在平時要重視各種能力的鍛煉和知識的積累外,更需要學會運用求職技巧,適時恰當展現自己的風采,揚長避短,這對求職能否成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院學生王某,女,環境藝術設計專業2009屆本科畢業生,簽約上海某知名企業,從事園林景觀設計,月薪4200元。在這樣一個人才濟濟、競爭激烈的就業大環境下,她的成功或許會讓很多人羨慕。但細細探其究竟就會發現,這與她正確處理信息、注意傾聽、善于與人溝通交流、合理利用資源等求職技巧的運用密不可分。
求職過程其實就是一個自我推薦過程。自薦材料是自我推薦的第一個階段,在這個過程中,必須講究技巧、富有個性、能說服讀者、具有吸引力。王某制作的簡歷,不僅成本低廉,還很好地體現了她的個人特色和藝術風格。這不僅為自己的成功迎來了“開門紅”,而且給對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人單位認為,在無數用華麗與鋪張成就的簡歷中,這種樸實的別具匠心就是一名設計人員創新能力的最好體現。面試是一個雙向的、富有感染力的交流過程,溝通是求職技巧的重要技巧之一,正如畢業生與面試官之間的一座橋,橋通了就有了“往來”,彼此才會了解,了解才能認同。“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在這個過程中,面試官可以觀察到從外表到內心的許多方面,可以看到大學生的儀表儀容、精神面貌、談吐素質,等等,可以考察大學生的知識結構、社交意識、能力狀況、道德修養,等等。大學生在面試中恰當地運用溝通、心理分析等求職技巧,會感染面試官,博得面試官的青睞,獲得更多展示自我的機會,從而贏得認同。
對所有畢業生來說,就業的最終目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能夠實現“人職匹配”、實現自身價值。那么就要巧妙、正確地運用求職技巧,做到材料具有針對性、面試具有方向性、展示自我具有目的性,使自身條件無限接近招聘的崗位,從而達到求職成功、實現價值的目的。
2.1.1 團體輔導。在對畢業生進行求職技巧的指導時,最常用的便是采用就業指導課、就業指導講座等團體輔導方法。使用這一方法首先要對學生進行基礎性的輔導,做好政策與形勢解讀、正確的擇業心理等求職技巧指導的前期鋪墊,幫助他們糾正不恰當的認識,形成正確的思想,重視并主動學習求職技巧。使用團體輔導有三大好處。
2.2.1.1 影響廣泛。團體輔導是一個面向集體的輔導,對每一個輔導對象來講,存在著多個影響源。在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時,多種想法影響每個成員使其最終受到更多啟發。就如同:每個人一個蘋果,放在一起仍然是蘋果;每個人一個想法,匯集在一起便是創意。
2.2.1.2 效率高。由于團體輔導的輔導對象是一個或多個集體,使老師在“一對多”的情況下既節省時間,又節省資源,受眾面廣,提高輔導效率。
2.2.1.3 效果易于鞏固。在一個良好的團體氣氛中,如果有個體發生改變,這種改變就會整個遷移到集體當中。例如:在對團體進行求職資料準備的輔導中,部分學生會對如何制作全面體現自己綜合素質的自薦材料較為模糊,課程結束后,同學之間可以相互討論,取長補短,從而增強學習效果。
我們同時應看到,團體輔導不是唯一或全能的指導方法,有些集體中會有成員放棄自己的原則而向一個團體的標準妥協。因此,我們在采用團體輔導的同時就要對一些有心理障礙、家庭貧困、應聘屢次失敗等特點的學生進行個體輔導。
2.1.2 個體輔導。個體輔導之所以能夠且必須成為團體輔導的有效補充,是因為它在輔導過程中綜合運用了心理咨詢技術、職業素質測評技術等方法,能夠對輔導對象準確定位,達到雙方良好溝通的目的,從而可以深入、全面地對某一特定輔導對象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入分析。
個體輔導的對象主要是學生中的特殊群體,在輔導前必須通過談話與學生建立友好的關系,基于接納而松弛被壓抑的情緒后進一步深入了解學生內心,再根據了解到的個體情況,選擇采用科特爾16人格因素測驗(16PF)、大五人格、MBTI、標準化的紙筆測驗等不同測量工具對學生進行心理測驗、人格測驗、職業素質測驗等。例如:若想進一步了解并基本確定輔導對象的個性特征、心理素質水平,就可以用16PF作全方位、準確的測評,根據測試結果綜合分析,為進行更深入的心理與就業輔導提供理論依據。個體輔導針對性強、目標明確,輔導效果較好。
2.2.1 講授法。主要在課堂上對訓練內容進行講解,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便于以后的訓練學習。主要講授內容是國家最新形勢與政策的解讀,為求職技巧的訓練與指導作基礎性的鋪墊。
2.2.2 案例分析法。師生共同對案例進行分析討論,從典型案例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對學生進行基礎性的訓練。例如:為學生準備一些典型的簡歷和面試案例(要包含正面的與反面的兩種),還可將這些案例“打包”組合成一個方案,讓學生觀察、討論其優劣,并提出意見,在實踐中避免重蹈覆轍,切實提高求職技巧。
2.2.3 角色扮演法。該方法適用于面試技巧的訓練。通過模擬招聘的形式,讓學生扮演不同角色,從角色中體會學習各種面試技巧。例如:學生在扮演面試考官的過程中,通過其他同學即面試者的不同回答找到與自己心理預期的差距,當這位學生進行角色轉化時,面試者就可以準確把握考官心理,抓住面試提問的關鍵,回答全面且切中要害,提高臨場發揮的能力。
2.2.4 無領導小組討論法。該方法對于考察和訓練學生的自信心、進取心、責任感、靈活性和團隊精神等個性方面的特點及風格有很好的效果。“無領導”是指在由學生組成的討論小組中,施測者不指定誰是領導,參加討論的學生地位平等,給出問題后,施測者并不參與討論過程。討論時6—8人為一組,時間一般為30—35分鐘,在討論過程中由施測者進行觀察并在結束后給出評價。其目的主要是考察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領導能力、人際交往的意識與技巧、想象能力、對資料的利用能力、辯論說服能力,以及非言語的溝通能力(如:面部表情、語調、語速、手勢、身體姿勢)等。
最后,在訓練與指導的同時需解決好學生的就業心理問題。當前學生就業面臨競爭激烈、對手眾多、性別歧視等問題,使學生就業心理壓力過大。有的學生內心自卑,不能正視自己,以致過度緊張,說話都結結巴巴,更不要說正常發揮和合理運用求職技巧。可見,心理輔導是求職技巧訓練與指導的前提與基礎。只有用良好的心態去看待就業,才能更好地運用求職技巧進行擇業。因此要用科學的方法輔導學生消除自卑、焦慮、緊張等情緒,最終實現順利就業。
總之,在就業難的今天,我們必須認識到掌握并運用求職技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雖然認知需要過程,但用人單位不會對這個過程放任無限延長。因此我們要盡快提高畢業生的求職技巧,只有這樣才能令更多的畢業生順利就業,提高就業滿意度。
[1]田光哲,李祥偉.創新職業指導——新理念[M].北京:中國社會勞動保障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