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夢漪
(健雄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太倉 215400)
專業是高等學校或中等專業學校根據社會分工需要而劃分的學業門類,是高校根據社會專業分工的需要而設置的一種課程組織形式,是指一種依據學科分類和社會分工需要進行的培養人才的基本單位。
專業主要是由專業培養目標、專業培養方案(即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和專業教學條件構成,是高職院校教學工作的載體,是高職院校制訂培養目標、教學計劃,進行招生、教學、畢業生就業等工作,為社會培養、輸送各種各類合格人才的依據,也是學生選擇學習方向、學習內容,進而形成自己在某一專門領域的特長,為將來的職業生涯做準備的依據。堅持就業導向,努力在主動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加快專業建設,無疑是全面提高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題中應有之義。
21世紀以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迅速,高等職業學校招生規模迅速擴大,現行的專業建設體制已經暴露出自身的不足。
隨著高職教育的快速發展,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工作在與地方經濟越來越緊密地聯系中,經歷了不斷變化調整的過程,專業數從2005年的532個增加到現在824個,批準備案的專業點數也從3萬個增加到近4.5萬個。隨著專業數量的增加,出現了設置盲目性大,建設的地方導向性不足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才培養特色的形成和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近年來,為了適應快速發展的需要,部分高職院校開始以“短、平、快”的方式搶占生源,導致專業設置往往以投入人力、物力、財力少為標準,很少進行社會條件分析和人才市場需求規律的研究,對地方經濟發展狀況、產業結構調整、社會職業分類變化、職業資格吻合度、人才供求關系變化等情況把握不足,盲目設置熱門專業,導致學生過于追求就業前景好、投資回報率高的專業,出現了今年開設的熱門專業,明年就可能遭冷遇的情況。服務區域經濟的意識差,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
目前很多高職院校一味強調學校的發展和擴張,卻忽略了在保持和充分發揮辦學特色和專業優勢的基礎上,積極掌握因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對各類人才專業的需求信息,為學校專業建設和改革提供導向這一關鍵性的環節,導致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的意識差,人才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特別是缺乏在從產業、技術和人才需求的角度,設置一些適應社會經濟特別是產業發展趨勢的、人才需求量大的專業規劃和預測。專業教學指導機構在一定程度上還停留在課題的研究層面,還沒有進入到結合行業特點、社會需求變化有效地指導高職院校專業建設和改革的實質階段,這也是造成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和社會需求出現錯位的一個因素。
新增若干專業,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不斷發展的需求,高校需要對專業結構進行調整,設置新專業、改造傳統專業。為了使這種調整更加及時準確,高校在專業設置上應該有自主權,按照自身的條件和優勢,自主判斷社會需求,靈活、及時地調整專業設置,并且經受社會的考驗。但事實上,絕大多數高校缺乏專業設置自主權。長期以來,我國把“專業”看作是相對獨立的資源使用和產出單位去進行專業管理,形成了我國目前的過于剛性的“顯性模式”的專業建設體制和模式。雖然高職院校有根據社會需要進行自身調節的專業建設機制,但它又是一個自上而下進行的體制,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教育主管機構。從教育者的角度看,它是一個被動的機制,教育者只是扮演一個執行者的角色,難以突破專業的限制去進行課程上的探索。
由于我國的專業基本是作為一個實體,因此專業設置本身是一個惰性機制,專業一旦在高校設定,就有屬于這個專業的教師、學生、設備設施、教學機構和環節,且長期被束縛在這個專業上面。已經設定的專業,事實上很難根據社會需要及時改動,而要設置一個新專業也不是輕而易舉的。而且,這種單一的專業建設機制,強調專業對口,把人才培養與具體職業產品對齊,造成人才適應面狹窄。不少高職院校由于辦學積累不夠,自我發展、自我調整的專業管理機制還沒有形成,自律機制不健全,重外延發展、輕內涵建設的傾向嚴重,在專業設置上存在盲目搶辦“熱點專業”現象。專業設置急功近利,不考慮結構的綜合平衡,低水平重復設置嚴重。
如果說專業設置是人才培養加工的模具,那么生源質量則是加工成品的材料,材質不高,模具再好也無用。自高校擴招以來,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的問題就是生源質量,高職院校的生源質量問題更是一個不爭的現實,錄取分數線很低,以至于許多錄取到高職院校的學生都悲觀認為自己是高考次品。其實這種高考錄取政策是一個誤區,高職教育不應該是高等教育的一個專科層次,而是一種類型,是一種不同類型的教育結構,它本身應該包括從研究生到專科層次的職業教育體系。而現有政策把高職教育淪為生源質量最差的層次,無論是專業水平還是人才培養質量都難以提高。
在生源質量存在問題的同時,高職院校的師資整體水平和結構也差強人意。一是青年教師多。自高校擴招以來,大量的青年教師在未接受正規職業技能訓練的情況下匆匆走上講臺,以往那種需要2—3年的助教經驗才能上課的要求已經成為歷史,教學質量堪憂,這一問題在一些新興專業和新創辦的高職院校表現最為突出。二是不少高職院校教學經驗豐富的雙師型教師比例難以達到要求,實踐實訓教學能力和水平與就業導向要求存在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專業的發展。三是教師層次總體偏低。具有碩士、博士學位和高級職稱的教師在一些高職院校所占比重小,有些專業甚至沒有。
專業設置是高職院校教育教學工作與區域、行業經濟和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的紐帶,根據域、行業的優勢產業、支柱產業、新興產業和社會需求來靈活調整和設置專業,緊緊圍繞區域行業企業的迫切需求,結合自身的資源實際,堅持適度超前的原則,改造老專業,完善優勢專業,發展新興專業,重組交叉專業,形成特色專業,將直接關系到高職院校主動服務社會的廣度和深度,關系到高職院校在區域、行業經濟和社會發展戰場上的位置。
健雄職業技術學院地處太倉,東瀕長江,南依上海,西接蘇州,是江蘇省經濟最為發達的縣(市)之一,在“十一五”期間制定了五大發展戰略和加快沿江、沿滬和沿路軸線開發,形成市區和港城兩極支撐,沿江產業帶和沿滬產業帶兩帶齊進,中部經濟圈沿干道軸向拓展,城市化和工業化互為促進、聯動發展的總體態勢。這成為學院強大的專業后盾和專業群建設的依據。健雄職業技術學院無論是規模發展還是內涵建設,都能夠化區位優勢為發展先機,獲得了極好的歷史機遇和極為有利的發展空間。
區位優勢吸引了一批批規模型歐美企業、尤其是德資企業加速在太倉集聚,大量內外資企業在太倉的集聚,只能進行資本的轉移、技術的轉移,產品市場的轉移,無法實行人力資本的轉移。地方要提供足夠的人力資源的培訓,使學院的專業發展與地方經濟形成良性循環。以機械加工為主的德資產業為例,健雄職業技術學院技能型人才培養占其用工的90%以上,這就為學院發展提供了廣闊的人才市場需求、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從辦學體制上來講,高職院校具有很強的地方性特色;從專業調整與設置上來講,又具有很強的行業性和區域性特色。作為高職院校,學校的專業設置要與區域產業調整與布局實現對接,要為行業企業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必須通過特色創新來提供個性化的教育服務,積極探索有特色的辦學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改革創新,堅持走特色興校的道路。因此,及時跟蹤市場需求的變化,主動適應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根據學校的辦學條件,有針對性地調整和設置專業,是對高職院校的必然要求。健雄職業技術學院自創辦以來,緊盯區域的產業調整和行業、企業的市場需求來設置調整專業,每一個五年規劃對專業設置進行一次大的調整,每三年進行一次小的調整,每年都對個別專業進行培養方向的調整,從而形成有序、和諧、聯動的專業建設和調整機制,形成學校發展、地方和行業企業滿意、學生和家長高興的專業設置良性發展的局面。
從就業導向機制上來講,一般的產業結構和行業結構的變化會使社會原有某些職業崗位的消失或減少,同時又會新增某些新的職業崗位。因此,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畢業生就業率與產業、行業結構調整緊密相關。為保證畢業生順利就業,學校必須采取專業調整、設置,專業招生計劃與畢業生就業率掛鉤的聯動機制,規定當年的就業率達不到學校平均就業率的專業,次年不再擴招;連續3年就業率低于60%的專業,要停止招生。
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與本科院校的最大區別在于淡化學科性,強化職業性。
一是引入行業、企業的職業崗位標準加強專業建設。吸收行業、企業專家和技術人員進入高職院校的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并引入行業、企業的職業崗位標準加強專業建設,是高職院校提升人才培養水平,更有效地服務于區域、行業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為了突出培養學生的職業崗位專業技能,不少高職院校主動和行業、企業聯系,在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參與下,共同制訂體現專業特征的實踐教學體系,體現行業、企業職業崗位標準的能力結構體系。
二是“訂單式”培養人才。“訂單式”培養人才,有助于高職院校明確專業方向,以培養學生適應職業崗位(群)的專業技能為原則,緊緊依托企業(行業)的優勢,校企結合,按照企業要求培養學生,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事實證明,“訂單式”培養是一種學校和企業雙贏的校企合作機制,學校贏得了生源,為畢業生確立了就業去向,同時贏得了企業無償提供的實習場地和指導教師,企業則贏得了所需的用得上、留得住的適用人才。
三是使行業企業專家指導的實踐教學體系和理論教學體系相互滲透。我們認為,根據業職業崗位能力的標準要求,應以三項訓練(課程單項訓練、專業綜合訓練、專業素質訓練)、四個環節(課程實訓、認識實習、課程實習、頂崗實習)構成的實踐教學體系,將實踐教學、技能培養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使行業企業專家指導的實踐教學體系和理論教學體系相互滲透,使學生職業崗位應用能力得到較大提高,實現學校教育與企業的零距離對接。
專業建設的內涵,是專業建設的前提和起點,對于做好專業建設工作具有決定作用。
完善人才培養方案主要有社會需求分析、專業定位與培養目標的確定、理論教學體系與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等建設任務。社會需求分析可從三方面入手:直接調查本專業相關單位的用人需求;根據行業發展規劃預測;根據最新突破性技術應用前景進行預測。在確定專業定位與培養目標時,必須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能力為主線,深入調查研究,廣泛聽取用人單位和相關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的意見,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加以明確。
從培養模式、培養方法和培養手段等方面入手,不斷地探索產學結合的新形式、新方法,拓展產學結合的深度與廣度,積累產學結合的好方法、好經驗,努力探索訂單式培養、校企合作式培養等人才培養途徑,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和教學研究、教學改革,應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努力提高教學效率。
課程改革是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是專業建設的基礎。課程建設的重點是解決市場導向問題,需要不斷根據行業企業的要求,在保持專業教學計劃相對穩定的前提下,適時調整課程體系。包括不斷修改、補充和完善專業教學計劃;以職業崗位群的核心能力培養為主線,確定專業主干課程;針對培養目標,進行必要的課程整合。這樣才能拓寬學生的專業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設計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
教學基本條件核心是師資隊伍建設,實驗實訓設施建設是保障。不斷改善師資隊伍的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學歷結構,提高雙師素質教師及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兼職教師比例。實驗實訓設施建設要保證教學的需要,注重實訓設備的完整性與利用率。
3.長期規劃與短期調整。
制訂一個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專業建設規劃,對專業建設至關重要。在制訂專業建設規劃過程中,各專業必須充分發動本專業的教師深入調查研究,邀請專業對口單位與用人單位,進行充分的討論與論證。專業建設規劃一旦制訂完畢,必須便于教師自覺地操作和執行,以保證專業建設規劃真正落實。專業的建設過程實質上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改革、不斷實踐、不斷創新的過程。必須定期對專業建設進行評估,總結經驗,挖掘亮點,實行短期調整并加以培育。
高職教育的專業建設是一項開拓創新性的工作,不能模仿本科專業建設的經驗,需要積極創新,促使高職教育專業建出特色、建出品牌。
[1]楊榮昌.關于我國高校本科專業建設問題的思考.高教探索.2005,(1).
[2]林鴻等.探索符合市場需求的地方高校專業建設.教育與職業.2009,(33).
[3]吳紹芬.加強專業建設力促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國高等教育.2009,(17).
[4]曾令奇.高職教育專業設置如何適應社會需求.中國高教研究.2007,(1).
[5]方光羅.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的原則探析.中國高教研究.2008,(5).
[6]王文濤.加強專業建設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中國高等教育.2009,(13、14).
[7]唐紀良等.論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的互動關系.改革與戰略.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