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紅瑜
(常州市武進區三河口高級中學,江蘇 常州 213115)
“新課程標準”在“教學目標”中規定,閱讀教學要“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語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作文教學要“嘗試在習作中運用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從中我們不難發現,閱讀教學應該為寫作教學服務,二者應該緊密結合,互相滲透。
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部分老師將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分割起來,即閱讀教學只為讀,寫作教學只為寫,因此,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存在斷層,導致有些學生肚中有貨道不出,而有些學生作文路子越走越窄,內容缺少時代感和新鮮感。這種做法無疑是低效的,不但不適用于現在考試主張表達能力的需要,而且有悖于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要求。教育學家認為:“素質是一個系統,各種素質是構成整體素質的要求。整體素質水平取決于要素的水平和要素之間結構的合理性。”葉圣陶在《兼論讀和寫的關系》也指出:“語文包括閱讀和寫作兩個方面。……讀寫結合是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根本方法。”所以我們應堅持讀寫結合的原則,讓它們互相滲透、互相促進,以全面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把閱讀與寫作有效結合起來呢?我認為應從兩方面入手,從而讓二者互動起來。
(一)在閱讀教學中積累作文素材。古人云:“心通中外千年史,胸藏古今萬卷書。”可見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它不僅為寫作提供表達形式、寫作技巧方面的范例,而且在開闊視野、積累知識、豐富語言和陶冶情操等方面對學生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首先,我們應充分利用好課本。一般來說,選入教材的都是文質兼美的范文,在語言、結構、立意和思想情感上,對學生的寫作肯定會有借鑒意義的。學生的閱讀時間和范圍有限,他們即使看過一些文章,也大多蜻蜓點水,印象模糊,而教材中的文本,經過老師的講解,對他們來說印象比較深,領悟也比較深。我們往往會發現在閱讀教學中我們特別強調的名言警句或者典型事例,學生在習作中運用的概率就特別高。因此,我們不可忽視語文課本,應以之為藍本不斷地引導學生積累、鑒賞、運用,這樣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肯定大有裨益。其次,我們可適時適量地從報紙雜志、網絡上選取一些優美的時文給學生作為課外閱讀材料,并要求他們從文章的語言、結構、思想感情等方面評析鑒賞。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可吸收作者的寫作技巧提高寫作水平,又可增強閱讀的興趣,把握時代的脈搏。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課外閱讀,用形象的話來說,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又是鼓帆前進的風。”
(二)閱讀教學中抓住寫作契機。在以往的教學中,老師總是強調積累的重要性,而學生總感到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很少用得上。真可惜那優美秀麗的自然風景,奇特感人的人物風情,振聾發聵的人生妙論,千姿百態的肖像姿容……讀時令人舌底生津,蕩氣回腸,用時卻難覓蹤跡。這是為什么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師沒有抓住契機,有效地指導學生及時進行寫作訓練。我在教史鐵生的散文《我與地壇》時,帶著學生飽含感情地朗讀,體悟作者字里行間洋溢著的對生命的渴望、對母親的愧疚、對自己的責備,學生讀得聲情并茂,感人至深。當讀到作者獨自去地壇,母親為他擔心的片段時,他們的聲音都哽咽了。我知道這時學生和作者在情感上達到了共鳴,于是,我抓住了這一契機,讓他們以《感恩》為題,寫一篇文章,大多數同學以“文本引路”,寫出情真意切的文章。有一位學生寫道:“父母是我最大的恩人,但是,我卻沒有真正關心過父母的感受,體會過他們的酸苦。當我遇到挫折而眉頭緊鎖時,鼓勵我的是父親;當我被病魔糾纏而痛哭流涕時,噓寒問暖的是母親。是他們用羸弱的身軀承載著難以負荷的生命之重,為我擋風遮雨。……從生活學習的事無巨細中,我讀懂了你們給我的無限關愛和期待,我要大聲對你們說:謝謝!我一定會報答你們的!”該文確實讓人為之動容,這說明同學們已從中吸收了營養,受到了啟迪。
(三)閱讀教學中找模仿點進行寫作訓練。雖說文無定法,但寫作還是有一定的基本技法的,可以說寫作的每一個訓練點都能在閱讀文本中找到范例,而學生的寫作就像兒童模仿大人學說話、從描紙開始學寫字一樣。茅盾說:“‘模仿’是創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學習的最低形式。”模仿是創造的基礎,創造是模仿的目的。因此,我們可在閱讀教學中抓住文本在語言、文體、立意、構思等方面的特色,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寫作訓練。如我讓學生以“微笑的力量”為話題寫一篇作文,在寫作之前,給他們印發了一篇文體比較規范的議論文,并帶著他們分析該文的“并列式”結構,以及如何立分論點,分論點又如何與材料統一起來等特點,然后讓他們在深刻領會的基礎上恰當運用。學生完成的習作基本上很成功,有的學生的分論點立得非常好,如:“微笑是絢麗多彩的霞光,帶給你無限的遐想;微笑是快樂的天使,帶給你愉悅的心情;微笑是心靈的舞蹈,為你增添自信和美麗;微笑是和暖的陽光,可以融化人際間的冰層……”通過這次訓練,學生改掉了平時寫作結構混亂、文體不明的毛病,而且他們對寫作不再有畏難情緒,作文的積極性和成就感大大提高,可謂一舉兩得。
(一)利用寫作來激勵學生閱讀。為了讓學生更自覺有效地去閱讀文本,我經常用寫作的方式來激勵他們。比如在教魯迅的《阿Q正傳》時,學生由于課余時間的限制,以及本身對閱讀的惰性,很難認真投入到對文本的研讀中去。為此,我先布置他們寫一篇關于“阿Q的精神勝利法”的文學評論,并要求按其精神勝利法的表現、實質產生的根源這樣的思路閱讀、思考。同學們有了這一思路后,大都能夠主動積極并深入地投入到文本中去,一邊讀一邊勾畫,而且拿出語文讀本,認真閱讀一些名家對阿Q的評論,參考他們的一些觀點和寫法來完成自己的習作。看到這一情況,我非常高興。利用寫作來激發他們閱讀,這比教師一味地講解要有效得多。
(二)利用作文批改讓學生比照閱讀。學生的習作難免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如要讓他們改正,僅靠空洞的說教是很難奏效的。于是我在作文評語上點明他去讀某一篇文章,或讀其某一段、某一方面。學生哪里出了問題,就要求其讀相應的名家名作在這方面成功的典型事例進行比較閱讀。這樣學生自然會找出差距,獲得一定的提高。
(三)利用作文評講來指導學生互相閱讀。在作文評講時,為了讓學生找出文章的優缺點,我通常會打印幾篇典型的學生習作或同題材的優秀作文,要求他們試著去分析文章的材料、結構、語言、感情等方面的特點,然后結合自己的文章談談讀后感。這樣,不僅讓學生找到了學習的榜樣,找出了自己的不足,而且訓練了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了閱讀水平,真正做到以寫促讀。
“為學之道,在于厚積薄發”。“胸中先有一腔積蓄,臨到執筆,拿出來就是”。“讀書是在別人思想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這些話無不說明閱讀與寫作之間上午“手足”關系。所以,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不能把閱讀與寫作當做兩座永不相交的立交橋,應在它們之間及時有效地搭建一座“天橋”,讓讀和寫相得益彰,這樣,語文教學的這艘航船定能承載著它應矣的使命破浪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