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西哥灣水域的一座石油開采平臺
今年以來,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出現了全面上漲,特別是油價出現了較大幅度上漲,給各國都帶來了一定的通脹壓力。
油價的上漲由幾方面的因素構成:首先,中東和北非地區的政局不穩,給油價帶來了“風險溢價”。從美國西得克薩斯原油和英國布倫特原油的價差來看,這一“風險溢價”在15美元左右。其次,美元持續走軟帶來的“計價效應”。2010年底以來,名義美元指數貶值4%左右,使以美元計價的石油及其他大宗商品價格出現上漲,估計對油價上漲帶來的影響大約是5美元左右。第三,世界經濟保持復蘇態勢,新興經濟體長期增長看好,為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提供需求面的支撐。2010年大部分時間油價都難以突破85美元,但隨著世界經濟復蘇力度增強,在中東局勢動蕩之前,油價就已經達到95美元。與此同時,其他大宗商品價格也持續上漲,說明需求面的因素可能是主要作用。
6月以來,大宗商品價格出現了一定幅度的調整。導致這種局面的原因包括:美元走強、通脹壓力上升致使各國收緊宏觀經濟政策、投資者獲利了結等。在短期內,大宗商品價格下跌有利于緩解各國當前的物價上漲壓力。但從中長期來看,發達國家保持相對寬松貨幣政策、美元弱勢調整、新興經濟體繼續快速增長等因素沒有發生變化,大宗商品價格經過一定幅度調整后將會重拾升勢。(晉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