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霞 王 希
(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150080)
弗洛姆與盧卡奇異化理論的差異性探究
李慶霞 王 希
(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150080)
早期西方馬克思主義代表盧卡奇和法蘭克福學派的重要代表弗洛姆都對馬克思的異化理論有所繼承,也都對20世紀新出現的異化現象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二者都通過異化理論對當今資本主義展開了深刻的批判。但是,他們異化理論產生的時代背景、對異化現象的關注、關于異化原因的分析及消除異化途徑的探討又表現出很大的不同。本文旨在比較弗洛姆與盧卡奇異化理論的異同,使人們對當代的異化現象有新的認識。
異化物化消費異化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對異化理論進行了系統的論述。在這之后,“異化”成為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在20世紀頻頻使用的術語,他們在馬克思異化勞動的基礎上,同時根據社會中新出現的異化現象,對異化理論進行了新的闡釋和探索,不僅深刻批判了現代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也極大地豐富了異化理論,使異化理論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從馬克思提出異化勞動理論到20世紀80年代,在西方學者中間,異化問題已從經濟、政治領域擴展到道德、心理、文藝等整個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學說,其中盧卡奇和弗洛姆的異化理論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異化理論中較有代表性。盧卡奇指出,由于科技理性思想和合理化原則對社會生產的逐步滲透,人越來越被當成是物來看待,以至出現了嚴重的物化現象和物化意識;弗洛姆從人本主義立場出發,通過對精神、心理的分析,指出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的人日益淪為商品,人完全被異化的狀況。
盧卡奇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中系統闡述了異化理論,而《歷史與階級意識》是從對無產階級革命問題的反思開始的。20世紀20年代初,中、西歐一些國家的共產黨效法蘇聯十月革命模式舉行無產階級起義,但相繼失敗,革命形勢處于低潮。盧卡奇等黨內知識分子開始探討革命失敗的原因。他指出,當時資本主義國家處于發達的穩定時期,科學技術不僅應用于生產而且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科技革命使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本質變化。人自己的勞動,成為客觀的并獨立于它的某種東西,并借助于一種與人相對應的自發運動而控制了人的某種東西。一個充滿客體和事物之間關系的世界拔地而起。盧卡奇分析了當時科技理性支配下的商品經濟,從而提出物化概念。他通過物化現象的分析,認為第二國際把無產階級失敗的原因歸結為經濟因素,實際上則根本沒有找到癥結所在。
盧卡奇的物化理論不僅有其產生的時代背景,也有其豐富的理論淵源。盧卡奇的物化概念是直接根據馬克思《資本論》中關于商品拜物教的分析而得出的。他認為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所具有的拜物教性質導致了物化現象的產生。盧卡奇物化理論的另一個重要理論來源是席美爾的思想。席美爾在《貨幣哲學》的最后一章中,以出色的筆法描繪了人與其產品以及自己創造出來的文化之間的異化,并詳細分析了異化的種種表現:勞動者與勞動產品的分離;勞動者與勞動工具的分離;勞動者與勞動活動本身的分離以及消費者與勞動者的分離。同時席美爾還探討了分工與異化的關系,他說:“目前我們把勞動分工理解成個人活動的專門化。然而客體自身的專門化也為它們疏離人類主體起了作用,體現了客體的獨立性以及主體沒能力吸收它,使客體適應于主體的節奏。首先,生產資料的情況是這樣的。這些資料越異化,工人能夠通過它們表現的個性就越少,他對產品作出的貢獻就越難被看見。”而盧卡奇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中對物化現象的表現的分析中同樣談到席美爾的異化思想的這幾個方面。另一方面,盧卡奇與席美爾一樣,將異化現象的產生根源都歸結到勞動分工。他認為:“如果我們縱觀勞動過程從手工業經過協作、手工工場到機器工業的發展所走過的道路,那么就可以看出合理化不斷增加,工人的質的特性、即人的——個體的特性越來越被消除。一方面,勞動過程越來越被分解為一些抽象合理的局部操作,以至于工人同作為整體的產品的聯系被切斷,他的工作也被簡化為一種機械性重復的專門職能。”這表明盧卡奇是透過分工來分析勞動過程和勞動者的異化的。盧卡奇的物化理論還有一個理論基礎就是韋伯的合理性思想。韋伯把現代資本主義描繪為一種合理化的進程,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韋伯說道,“資本主義精神的發展完全可以理解為理性主義整體發展的一部分,而且可以從理性主義對于生活基本問題的根本立場中演繹出來。”在韋伯看來,資本主義的經濟組織方式、現代國家官僚機制、科技、藝術、宗教、法律以及倫理甚至個人的生活方式,這一切都表現了形式合理性的原則和精神。盧卡奇在《理性的毀滅》中分析并概括了韋伯的合理性思想,“從前的人認為,只要是金錢積累,就是資本主義,韋伯一反前人的看法,竭力要找出現代資本主義的特殊本質來,并把這種特殊本質之所以出現于歐洲同東西方在宗教倫理發展上的差異聯系起來。為了這樣做,首先,資本主義的本質就被非經濟化和‘精神化’了。在他看來,資本主義的本質就是經濟社會生活的合理化(Ration lisierung),就是一切現象的合理的可計算性。”在這種形式合理性的社會結構中,人的主體性的東西稱為無關緊要的。所以,人必須被量化為客觀要素以便具有可計算性、可操作性。盧卡奇在描述物化現象的后果時,也是在韋伯這一語境中展開的。
弗洛姆是20世紀西方的歷史見證者,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他才14歲,但對他一生卻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使他第一次意識到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一場戰爭竟然驅使上百萬人去屠殺另外上百萬人?而且這種人與人之間的殺戮竟然延續了4年之久。由此決定了他更多地思考了人的存在、人的本性、人的異化等關于人的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特別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通過科技革命推進了經濟的迅速發展,資本主義進入一個相對的穩定發展時期,它們為了謀求政治上的穩定,各西方國家普遍推行了福利政策,使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因此,作為體現階級差別的主要因素的日常消費的差距大大縮小,這在相當程度上緩和了資本主義的社會矛盾。面對這種情況,有些西方學者認為,資本主義已經是一個合情、合理的社會了。弗洛姆并不為這種表面現象所迷惑,他敏銳地察覺到,消費領域的變化只是表明資本主義的異化現象已經侵入到消費領域,弗洛姆認為,一個合理社會的標志,不僅僅是一個物質豐裕、生活舒適的社會,更主要的應是一個能夠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有助于人的個性的全面發揮的社會。弗洛姆正是通過對當代資本主義異化現象的揭露,得出當代資本主義是一個不合理的、畸形的、病態的社會的結論的。異化理論是弗洛姆研究的重要內容,弗羅姆批判地吸收了馬克思的勞動異化論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他把馬克思的異化觀視為人在把握世界的時候,不是把自己作為行動者,而是覺得自己周圍的世界(包括自然界、他人和自己)都是陌生的,換言之,人所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既與自己相疏遠,又敵對地作用于自己,從而影響人潛能的充分發揮和人的全面發展。弗洛姆認為馬克思過分強調了政治、經濟等社會因素的作用,忽視了人的心理因素;弗洛伊德只注重性本能和無意識的作用,忽略了政治、經濟因素對人性的影響,但是與弗洛伊德相比,馬克思對弗洛羅姆思想的影響更大,“雖然弗洛姆從未停止調和心理學和馬克思主義的嘗試,但他后來較少依靠弗洛伊德著作的某些方面,而更重視心理分析中某些為馬克思本人所期待過的一些洞見。1962年他著手寫思想傳記時,他認為馬克思是他思想發展中更重要的人物。”弗洛姆把人的心理、生理需要結合于經濟、政治因素,建立了人道主義倫理學。他認為,“異化的概念是弗洛姆思想和臨床試驗的中心,他認為異化就像是一種與自身、感覺、親朋好友和自然都相互排斥的現代人的疾病。”在這種體驗中,個人感到自己是陌生人。或者說,個人在這種體驗中變得使自己疏遠起來,人失去了主體性,不是依靠自身的力量主宰自己的世界,而是依賴于自身之外的力量。所以弗洛姆得出結論:“19世紀的問題是上帝死了,20世紀的問題是人死了。”弗洛姆從社會角度看異化的產生,認為資本主義是滋生異化的溫床。資本主義社會是機器化大生產占主導地位,機器在某些方面支配人并取代人,人的勞動趨向機械化、呆板化。在晚期資本主義社會中,固有的矛盾再加上社會的問題,使人的異化越來越嚴重。
弗洛姆歸納異化產生的深層原因在于人的存在與人的本質的矛盾。他認為人的本質是人應當成為的那個樣子,但事實上人卻顯示不出本來面目。這就是弗洛姆所謂的“異化產生于生存的兩歧”。人的生存本身就包含著一系列的矛盾,比如說人面臨著生與死的矛盾、靈與肉的矛盾、無限的潛能和有限的施展機會的矛盾、個人化與孤獨感之間的矛盾等等。這些“兩歧”根植于人的生存之中,是人無法消除的,但人卻試圖以各種方式反抗它,這就出現了異化。
盧卡奇的物化理論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其一,“物化”是在商品生產條件下出現的關系,在商品生產的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以物為中介發生的,人與人的關系是通過商品形式表現出來的,即人與人關系物化為商品關系;其二,由于資本主義社會分工和商品交換的作用,人們的職業越來越專門化,其生活局限在非常狹小的范圍內,以致人們喪失了對世界整體的把握能力,更無法把握歷史發展的整個過程;其三,在資本主義整個勞動生產過程中,一切勞動都以一種機械化、標準化的方式來處理,物化侵入人的內心世界,勞動者的精神意識受到機械化的壓抑,從整個人格中分離出去,變成一種物品。盧卡奇把物化的內容及表現形式歸納為三個方面:首先,人的數字化。在現代資本主義工業化進程中,客觀上要求人必須被量化為客體客觀要素以便具有可計算性(可操作性)。由于‘可計算原則’的應用,勞動過程就被分解為許多抽象的、合理的和專門化操作,使得工人不同最終的制成品發生接觸,并且工人的勞動被簡化為一套專門化操作的機械性的重復行為。人變為可計算的存在。其次,人的客體化。隨著勞動過程的合理化和機械化,工人的活動越來越失去主動性,面對著獨立于人的意識的完全封閉的生產系統,人們不得不采取被動的態度。在這樣的勞動中,人以一種直觀的態度來對待一切,人的主體地位逐漸喪失,人的主觀能動性得以發揮的范圍越來越小,人作為人的屬性被排擠在外。人淪落為生產體系中可替換的組成部分,即被動的客體。最后,人的原子化。商品生產中,人的關系被物的關系所掩蓋,人與人之間喪失了有機的、親近的聯系,人們變得冷漠、疏離、互相利用。“異化的最大表現形式取決于現代男女的孤獨和寂寞到達何種程度。”“物化”理論深刻揭示了當代西方人異化的真實境遇。
與盧卡奇的物化理論相比,弗洛姆的異化觀表現出了新的內容和特征。第一,在社會生產領域,工人的思想和行動的權力被剝奪,“人不能真正地控制他所制造的這一世界上的任何東西,恰恰相反,這一人所創造的世界卻成了人的主宰者。在它面前,人俯首帖耳。他竭盡全力地安撫它,巴結它。他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的成果反過來成了他的上帝。”第二,在消費活動中人的消費不再屬于自己。本來消費的意義在于給人一種更幸福、更滿足的生活,消費的行為應當是一種有意義、有人情味、創造性的體驗,但在異化的社會中,人們為了炫耀而消費,把消費本身當成了目的,消費不再屬于人,不再是滿足人的需要,也不再是人享受的過程,人在消費中失去了主體性、創造性,人變得貪得無厭,陷入痛苦的境地,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利己主義盛行,人失去了生存的意義。總之,消費不再是自主的行為,它不但占據了人們大量的閑暇時間,而且導致人們在消費中感到百無聊賴。“對于很多物品來說,我們根本就沒有使用的欲望。我們獲得它們就是為了占有它們。我們很滿意于無用的占有,不是使用而是占有才帶來愉快。”第三,政治領域內的異化表現在民主制度中。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民主制度所表達的選民意志也表現出異化的形式。人民的未來及公共事務的決策本應由全體公民決定,但事實上,在選舉中人民受政治宣傳的支配,無法表達出自己的意愿。因為這時人們沒有自己的意志和信念,只是一些異化了的機械人,他們的趣味、意見及傾向都受到了大的政治控制機器的操縱。第四,在精神領域,人性的異化體現在理性、倫理和宗教等方面。人被異化后的思維特征表現為理智發達而理性退化。如果說,在馬克思的時代,異化主要表現為勞動異化,異化對工人所造成的結果,主要是肉體上的痛苦(如物質生活的貧困、高強度的體力勞動等),那么,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異化對人所造成的結果,則主要是心靈的折磨、精神上的痛苦。人喪失了自己的個性,失去了自己真正的自我,成了只有軀殼、沒有靈魂的存在,這種精神痛苦比因物質匱乏、異化勞動所導致的肉體痛苦更加深重,更加強烈。
盧卡奇的異化理論重點批判了由于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及其技術理性造成的人的主體地位和自由意志的喪失。盧卡奇對資本主義物化現象的分析,敏銳地抓住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揭露了資本主義商品文明對人性的壓抑和摧殘。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商品經濟充分發展,人的活動同人本身相對立,被客體化。盧卡奇認為,克服和消除物化現象的力量在于無產階級本身。只有無產階級意識到自身的地位,認識到自己與資本的關系,認識到自己是歷史真正的主客體的統一,其階級意識才會形成總體性的認識,即從經濟、政治、法律、文化、哲學、道德、宗教等方面,在總體上揭露和批判資本主義社會,最終改良資本主義社會并消除異化。在這里盧卡奇夸大了階級意識的作用,顯露出他的烏托邦思想。盧卡奇沒有明確地把消除物化的問題與消滅私有制聯系起來,也沒有深入到生產關系的內部。但是盧卡奇卻從生產技術層面開辟了對資本主義文明的批判,從而開啟了后來法蘭克福學派的“啟蒙辯證法”新的批判邏輯向度。
與盧卡奇不同,弗洛姆著重批判了消費異化的非人道現象,尤其是西方社會物質富裕、人們心理失常的異化狀況。他指出,消費異化脫離了人的真正需求,把消費變成了人們生活的目的,導致人失去自我意識、主動性、創造性和自由。面對資本主義社會消費異化的深刻危機,弗洛姆并未停留在憤怒的批判與聲討上,而是積極樂觀地構想人道化的健全社會,提出總體變革的綱領。他認為,要走向健全社會,就必須從根本上變革經濟體系,并從政治、經濟、文化、倫理諸方面對社會進行總體變革,在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建立嶄新的、真正人道主義的倫理學,換言之,消除異化的根本途徑是建立人道主義倫理學,進行愛的革命與道德的自我修養。他說:“只有人的心靈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也就是說,人們現在所追求的東西為一個嶄新的目標所取代,新社會才可能出現。”而心靈的深刻變化、追求目標的變化則需要人的生產性取向。“生產性是人運用他之力量的能力,是實現內在于他之潛力的能力。……生產性意味著他把自己當做一個他之力量的化身、一個‘行動者’而加以體驗;他感到自己與他的力量融為一體,同時這種力量并沒有受到阻礙而與他相異化。”根據人道主義的倫理學,他還提出了人道主義的消費原則,認為消費活動應該是一個具體的人的活動,我們的感覺、身體需要和審美趣味應該參與這一活動,消費活動應該是一種有意義的、富于人性的和具有創造性的體驗。弗洛姆強調,只有具備創造性精神,人才會感到自己是世界的主人,認識到自己是其行動的主宰者,人應該得到社會的呵護,以保證獲得內在心靈健康的發展,從而克服異化導致人產生的孤獨、焦慮、無能為力感。弗洛姆的異化理論是從人性出發,而不是從社會生產關系出發,他最終把總體變革歸結到人的心理變革和道德更新上。這就使他的理論不可避免地傾向于抽象化和烏托邦化。
以上著重分析了盧卡奇、弗洛姆異化理論的不同之處,但他們的理論有著微妙的傳承關聯。盧卡奇和弗洛姆都關注“人”的問題,尤其是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生存問題。盧卡奇異化理論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都是人,他致力于批判現代人的生存困境,致力于人的自由本質,在《物化和無產階級意識》一文的開頭就引用了馬克思的“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一句,而在他的整個行文中處處充滿著人本主義的意蘊。弗洛姆同樣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的不人道現象,希望構建一個人道的社會,他說:“正是資本主義社會才使‘占有’和‘使用’的欲望成為人的最主要的欲望,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也恰恰集中體現在這一點上;馬克思認為,一個受占有和使用欲望支配的人是一個被扭曲了的人。人的主要目的不是利潤和私有財產,而是自由地運用人的權力,社會主義社會的建立就是要使人成為全面發展的人,這種人并不在于擁有許多財產,而在于他得到了全面發展,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兩人都從物化現象或者異化現象的批判入手來批判資本主義社會,從人道主義立場出發批判異化的危害,并關注近現代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使得其思想具有很強的時代意識。同時,盧卡奇和弗洛姆為怎樣消除異化,怎樣追求人的解放,都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1]席美爾.貨幣哲學[M].朱桂琴,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150.
[2]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杜章智,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149.
[3]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于曉,等譯.北京:三聯書店,1987:56.
[4]盧卡奇.理性的毀滅[M].王玖興,等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544.
[5]杰伊.法蘭克福學派史[M].單世聯,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107.
[6]Enzo Lio.The relevance of Fromm’s concept of alienation to my clinical practice[J].Public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Erich Fromm Society.Fromm Forum.2006(10):1.
[7]Erich·Fromm.The Revolution of Hope:Toward &Humanize Teachnology[M].New York:Harper Row.1968:7.
[8]Lee Congdon.For neoclassical tragedy:Gyorgy Lukacs’s drama book[J].Stud East Thought.2008(60):45~54.
[9]弗洛姆.逃避自由[M].陳學明,譯.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48.
[10]陳學明.痛苦中的安樂:馬爾庫塞、弗洛姆論消費主義[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176.
[11]弗洛姆.占有還是生存[M].關山,譯.北京:三聯書店,1989:141.
[12]弗洛姆.為自己的人[M].孫依依,譯.北京:三聯書店,1988:91.
[13]弗洛姆.在幻想鎖鏈的彼岸[M].張燕,譯.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42~43.
A Study on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Alienation Theories between Fromm and Lukacs
Li Qingxia,Wang Xi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Heilongjiang Harbin 150080)
The main representative Lukacs of the early western Marxism and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Fromm of the Frankfurt School have inherited the alienation theory of Marx,and they also carried on the in -depth research on the emerging of alienation phenomenon in the 20th century,and they both had a profound criticism on modern capitalism by using the alienation theories.However,the emergence of the backgrounds and concerns of alienation theories are different,meanwhile,the analysis on the causes of alienation,and the discussion on elimination of alienation ways also show the great difference.Therefore,this paper aims to compare the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between Fromm and Lukacs’alienation theories,and provides a new understanding on contemporary alienation phenomena.
alienation,materialization,consumption alienation
B089.1
A
1672-3805(2011)06-0113-05
2011-06-10
教育部2008年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編號:NCET-08-0669);黑龍江省教育廳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編號:1153-NCET-001)
李慶霞(1965-),女,黑龍江海林人,哈爾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研究方向:國外馬克思主義、文化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