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冰
淺析新聞采訪提問的技巧
□ 王冰
新聞采訪活動是一項系統工程。一次完整的采訪,一篇優秀的新聞報道,離不開周密的前期準備及精心的后期撰稿,新聞采訪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新聞報道質量的優劣。面對不同的被采訪人,如何提升新聞采訪質量,實現采訪者與被采訪者之間的深入交流,是采訪工作中的難題。在這個過程中,提問的技巧和風格是采訪成功的關鍵。結合筆者實際,對新聞采訪提問的風格與技巧進行淺析。
新聞采訪是新聞工作者為了報道新聞所進行的各種采集和分析新聞素材的活動的總稱。提問是運用談話的方式研究采訪對象心理并獲取需要資料的一種方法,對整個新聞采訪成功與否具有決定性的意義。著名記者柯天在《怎樣做一個新聞記者》一文中指出:“采訪是一種應世最高的藝術,也是新聞學最微妙而又最困難的技術。說起來并沒有什么一定的格式,只可說‘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禮記·中庸》中有這樣一句話:“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由于新聞采訪既要快,又要準;既要新,又要深;既要生動,又不能虛構,大多需要一次完成,故而難度較大。這就決定了在采訪前,必須做好精心的策劃和充足的準備。
在策劃方面要明確報道思想,掌握新聞線索,了解采訪對象心理,創造好的采訪條件。在準備方面要將平時準備和臨時準備相結合,具體到一次采訪中,應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采訪急需的政策與知識準備;二是選擇和了解采訪對象;三是了解和收集新聞背景;四是制定采訪計劃和調查提綱;五是采訪工具的準備。
通過策劃、準備,不僅能夠縮短雙方的距離,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有備無患,進行深入細致的采訪。
新聞采訪是人與人之間進行的社會交往,是一種雙向交流活動,要想叩開采訪對象的心靈之門,揭開遮掩他內心世界的帷幕,需要記者有誠摯的態度和滿腔的熱情,與采訪對象形成一種情感的默契。采訪者還應當具備四項基本素質:一是自信大方的沉穩風度;二是堅韌不拔的頑強意志;三是沉著冷靜的應變能力;四是真摯強烈的創作情感。同時,采訪者還要加強對采訪對象心理的研究,通過調整相互關系、尋找感情橋梁、傾注真摯感情,達到關系融洽和心靈溝通的目的,營造出和諧的采訪氛圍,才能深入到對方的內心世界。
常用的提問方式有開放式和閉合式兩種。為了提高采訪質量,保證采訪活動順利進行,記者必須熟練掌握提問的技巧和規律。
開放式提問即記者僅提示某一話題或訪談的范圍,不需要讓采訪對象明確回答某個問題。閉合式提問是指需要采訪對象明確回答特定的具體問題,這種提問給對方回答問題的限定很窄,有的只需要回答“是”與“不是”。兩者各有所長所短,比較起來,閉合式提問的優勢顯得更大一些。記者只有將兩種提問方式結合起來,才能揚長避短,互相彌補。在一次具體的采訪中,為了很好地駕馭談話,需要將兩種提問方式交錯使用,有張有弛,這樣才能使采訪深入下去。
采訪提問要簡潔通俗。記者對每個問題用語的長短應當精心設計、推敲,宜短勿長,易通俗勿艱澀。
采訪提問內容要具體。任何事物都是錯綜復雜的,且有其形成、發展、結束的過程,記者如果籠統、抽象地提問題,采訪對象就難以回答。
采訪提問主線脈絡要清晰。一般的采訪目的性很強,由于時間和環境的限制,采訪者和采訪對象之間不可能像拍攝紀錄片和寫人物通訊那樣可以長時間地共同生活、工作,所以要抓住關鍵問題,切勿跑題。
人物內在的思想、精神和靈魂,有時會在一瞬間通過他們的眼睛、雙手和體態表現出來。觀察得深,觀察得細,就能生動、逼真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質。美國記者吏沫特萊在《記魯迅》這篇人物特寫中,是這樣描述第一次見到魯迅的印象的:“他是短小纖弱的,穿著一件乳白色的長衫,軟底的中國式的鞋子。他沒有戴帽,剪得短短的頭發,像一把刷子似的直立著,在結構上,他的臉和普通中國人的臉并無兩樣,可是在我的記憶中,卻是我以前從未見過的能語語動人心弦的臉,一種富有生命的智慧和先知正從這上面流露出來。寥寥數筆,魯迅的形象便躍然紙上,栩栩如生地站在讀者的面前。
采訪提問收尾階段,要做好三項工作:一是向采訪對象復核材料,確保無誤;二是回頭看看,是否有遺漏的問題;三是征求采訪對象的意見,特別是比較重要的報道,雙方討論一下,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因為記者事先準備再充分,畢竟不是內行,有些東西仍需要采訪對象補充、解釋。
總之,新聞采訪過程是對新聞從業人員思想水平、業務水平、政治立場、社會活動能力的綜合鍛煉和檢驗,研究、探討應成為新聞從業者永遠的追求。
(作者單位:新鄭煤電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