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化管理是注重過程和細節,精益求精的管理,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互交融的“精致文化”,是優質教育的必要保證。我校自2008年起致力于精致化管理的探索,并于2009年開始了省級課題《農村學校精致化管理的個案研究》的研究。在探索中,我們認識到有機整合法家、儒家、道家的管理思想,能使管理更加科學、高效,對于建構和諧的學校人文環境、增強學校凝聚力、改善師生關系、減輕師生負擔、優化教育管理行為、提升學校的文化品位有著重要意義。
我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其中法家、儒家、道家的管理思想對后世影響很大。法家重視規章制度的遵守,儒家推崇以人為本的管理,道家提倡順應自然的無為。這三者其實就是學校管理的三重境界:以法治校—以德立校—文化興校。
一、嚴峻的法家思想:嚴格規章,以法治校
法家主張“法治”,強調他律,強調監督、告誡、處罰;貫徹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原則;行事講究效率,不拖拉積壓。
在精致化管理中,法治是基礎,是學校取得良好發展的制度保障。包含兩個層面的內容。
1.規定規章。除社會人都有遵守的法律外,還嚴格執行上級教育行政部門所制訂的政策、規定。同時,加強建章立制,確保依法治校的實施。根據學校的實際,依照教育政策法規,我校健全了嚴格有序的校本管理規章制度,包括學習、工作、檢查、獎懲等制度,使各項工作有章可循,從而保證了學校各部門、各崗位工作的有序高效運作。重點完善了五項機制:一是實施崗位聘任制,二是實施教師績效考核制,三是完善職稱評聘制,四是嚴格規范收費制,五是加強安全教育制。
2.強化執行。制度建設,重在執行。很多時候,學校缺的不是制度,而是不折不扣的執行。我校鼓勵教師為學校發展出謀劃策,同時對于學校的決策執行要到邊、到點、到位,入眼、入腦、入心。
制度管理是學校管理的必然王國。正如我國要實現共產主義,必須經歷漫長的社會主義一樣,制度管理在長時期內都應成為學校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校做到了“明”“嚴”“細”“實”“新”:明——明確工作職責,管得住人,理得清事;嚴——嚴格執行規范,以制度規約、用制度保障;細——細化管理過程,于小處著眼,從細節入手;實——講求真實高效,扎實推進,提高實效;新——創新工作方法,做而思變,變而通達。保證了學校工作的正常開展,也確保了學校發展的底線。當師生習慣了制度后,這些要求就變成師生的自覺行為,成為學校文化建設中重要的精神力量。
二、溫和的儒家思想:和而不同,以德立校
儒家主張“德治”,強調自律,強調恩澤、教化、感染;以人為本,“德治”“仁政”;恪守中庸,追求和諧;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天地之性人為貴”,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治人”,以人為本。“仁”字是表示兩個人在一起的形象,就是指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和諧就是人人有飯吃,個個可講話。但多元的需求總存在著矛盾,尋找和處理矛盾就是創建和諧的過程。我校不追求一刀切,而是容得下基于核心價值觀上的不同思想,不同聲音,在相互交融碰撞中保持動態的穩定,獲得不斷的發展。
1.關心和尊重每個人。尊重個人的尊嚴,承認個人的成就,注重激發人的自覺性和創造性。廣泛聽取師生及社會的意見,多方位、多角度思考,做決策時要注重可行性,以便于調研。為了保障每名師生的話語權,我校創設各種對話平臺,使大家都參與到學校建設之中。在校園網上專門開辟了校園論壇,進行專題討論;每名校級領導都在自己的網頁上開設留言簿,并及時做出答復。學校組織開展“我為學校發展獻一計金點子”評比活動,每年評選“感動校園十大人物”,讓教師積極參與學校的管理決策。在多次對話中,學校注意傾聽教師的心聲,教師能夠理解學校的決策,價值得到了認同。
2.創建寬松的環境。讓民主在協調和諧的環境中充分滋長,激發上進,和諧共處,自我約束而又自我完善。我校致力于創建簡單和諧的人際環境,力求做到四個“心”和四個“實”。四個“心”,一是公心:對待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我們都力爭做到公平、公正、公開;二是愛心:著力營造一種家的氛圍;三是真心:以心交心才能真心,以情感情才有真情;四是熱心:熱心地為教師謀福利,熱心地為教師排憂解難,熱心地為教師專業化發展服務。四個“實”,一是真實: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不唯上,不唯書;二是樸實:不搞形式主義,不搞花架子;三是扎實:注重過程,一步一個腳印,從小事做起,從細節抓起;四是厚實:就是有自己獨特的精神追求、文化積淀。
3.理性看待不同的生存狀態。一所學校,和而不同的“和”,就是每個人為學校的發展作出積極的努力,在這部交響曲中,主旋律總會有變奏,有不同的音色、不同的節奏、不同的速度。我校在追求教師的全體發展、全面發展的同時,也清楚地看到發展的差異性。我們尊重教師發展的個體差異、速度差異,每年評選不記名額的“校骨干教師”,評優評先,晉升提拔均從中產生。因此,教師們從容地走上自主發展之路。
在學校班子以身作則的影響下,教師們大都能以仁愛之心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幫助人,心協勁足,和睦共處。
三、冷靜的道家思想:道法自然,文化興校
道家主張“無為而治”,強調自然,強調不爭、慈儉、謙下;減少干預,放手放權,抓重點,抓關鍵,重“內治”;無為而無不為。
無為并非不為,而是順應萬物本性,遵循事物本身規律,因勢利導,促進發展。我校嘗試了“無為”的探索,努力建設“儒實”文化。
1.無為之一:以簡奴繁,動靜相生。當有了很多規約很細的制度,并成為師生自覺的時候,就可以精簡政令,清凈少事,盡可能讓師生自主發展。當前的社會意志對教育有太多的期待,卻缺少了太多的等待。因此,我校一是從實際出發,以平實的努力,踏踏實實做好平凡的工作,不片面追求形式熱鬧的過場和幾聲喝彩,努力建設名實相符的優質學校。二是盡可能給師生自主發展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潛心于人,靜心學習,在清靜等待中收獲成功。
2.無為之二:抓大放小,宏觀調控。無為而治要求管理者在“大事”上有所為,在“小事”上有所不為。英國蒙哥馬利元帥有這樣一段話:“……聰明而又勤快的人適宜擔任最高參謀;愚蠢而又懶惰的人可以被支配著使用;聰明而又懶惰的人適合擔任最高指揮;至于愚蠢而又勤快的人,那就危險了,應立即予以開除。”推而可知,學校管理并非行政干預越多越好。管得多,容易發生“錯位”——高層做中層的事情,中層做基層的事情,基層沒什么事做,就指手畫腳,樂呵呵地且過之。這種現象,中層處于“想有所為”卻“無所為”,最后干脆“不所為”。我校采用抓大放小的策略,明確各人的職責,學校工作有序而“安靜”。由于建立了項目負責制,每個活動和創建工作,都由一人總負責,協調督查相關部門的進展,并于事后反思研討。這樣的放手,讓“想干事”成為“會干事”“干成事”“好共事”,也讓校長把精力集中到謀劃學校發展的大事上,努力向“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接近,再接近。
3.無為之三:以文化人,儒雅厚實。學校是師生“實施生命意義的地方,展示才華的場所,追求幸福的家園”,學校文化是實現“無為而治”的大有可為的領域。近年來,我校把握住學校的文化根基,梳理了文化脈絡,整合了文化元素,努力構建“儒實”文化,努力使諸多的規約成為師生的文化自覺。
在學校文化建設中,我校主要從物質、精神、制度、行為四個層面凝練學校的“精氣神”:精,就是確立核心價值觀;氣,就是凝塑學校氣質;神,就是建構文化場。
核心價值觀——有精神,求發展。有精神就是打造三種精神:榮辱與共的團隊精神、頑強拼搏的創業精神、一絲不茍的科學精神。求發展就是要成就學生,成就學校,成就自己。
學校氣質——厚實、儒雅。提煉了辦學理念——“創造適合學生發展、教師發展、學校發展的文化”。確立了校訓——“儒實”,崇尚求實取向,平心靜氣,腳踏實地,追求平實中的精彩。
“儒實”文化場——立體、多維。建構了簡單和諧的人際環境文化、自強自立的學術文化、開放坦誠的溝通文化、整潔雅致的校園環境文化,重點建構了嚴而有度的管理、務本求源的課程文化、優質高效的課堂文化、溫馨積極的辦公室文化、好學文明的班級文化。
國學管理思想博大精深,我校還未得精髓。在實踐中,我們也認識到任何一種管理思想都有優勢和缺陷,有機地組合起來才能發揮其最大效能。很多時候,法儒道不僅是管理的三重境界,還同時體現在具體的一項措施。有人說,在學校管理中,永遠不變的只有變化,國學思想就在揚棄中不斷光大,學校管理也越發精致。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盧家巷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