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慧敏
(上海立信會計學院 國際貿易與經濟系,上海 201600)
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機遇和中國外貿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中國對外貿易微觀主體結構完成了以產權制度改革為目標的對原有由專業外貿公司壟斷的單一化主體結構的重塑,創立了由國有外貿專業公司,擁有進出口經營權的生產企業、外商投資企業以及私營外貿企業組成的多元化主體結構[1]。但是,經濟全球化使全球國際貿易的競爭環境發生了劇烈而深刻的變化,由現有的中國對外貿易微觀主體結構所形成的中國對外貿易傳統整體競爭優勢開始發生動搖。特別是中國對外貿易微觀主體在全球金融危機中的表現,都反映出了現有的中國對外貿易微觀主體結構應對全球經濟變化缺乏整體的競爭優勢,體現出“大而不強”的特點。所以,重新審視中國對外貿易微觀主體原有的經營模式和戰略架構,完善中國對外貿易微觀主體結構,對于提升中國對外貿易的整體競爭優勢是非常重要的。當代企業組織結構理論為中國對外貿易微觀主體結構的完善提供了理論依據。
20世紀90年代,全球跨國公司掀起了結構調整的浪潮,出現了一批結構靈活、適應性強,具有絕對整體優勢的現代企業組織,引起了理論界、學術界對企業組織研究的極大興趣,形成了一系列企業組織理論,其中以組織生態理論、資源基礎理論、組織經濟理論和網絡組織理論等為代表的當代企業組織結構理論對于研究中國對外貿易微觀主體結構完善的必然性、重要性、有效性以及可能性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
組織生態理論運用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思想對企業組織的發展進行研究,提出了企業組織在發展過程中與生物進化一樣具有多樣性、遺傳性和自然選擇性。具體地講,現實中必然存在著具有區別于其他企業組織特征的各類企業組織,每一類企業組織內必然存在著類似生物基因特征的組織復制機制,企業組織形式的存在是自然的選擇,自然的選擇也為企業組織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
回顧中國對外貿易微觀主體結構的轉變和構建過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對外貿易微觀主體結構由單一化主體結構轉變為多元化主體結構,同樣也體現了企業組織發展過程中的多樣性、遺傳性和自然選擇性,這種轉變是世界經濟發展的自然選擇,世界經濟發展為這種轉變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
在新中國建立到改革開放前30年中,我國建立和發展了以中央高度集權為特征的國家統制型對外貿易制度,這種制度是與新中國建立以后長期實行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有其客觀的歷史條件和要求,它的存在曾經對貫徹統一對外原則,粉碎“封鎖”、“禁運”,保證國民經濟恢復,以及促進社會主義對外經濟關系發展和經濟建設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但是,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我國對外貿易和對外經濟關系的不斷發展,這種單一壟斷的外貿體制已經難以適應形勢的變化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不斷走向融合,以跨國商品、服務、貿易、國際資本流動規模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為主要特征的經濟全球化,對中國單一壟斷的外貿體制形成了沖擊,促進了中國對外貿易微觀主體結構由單一化主體結構轉變為多元化主體結構的轉變。
盡管目前中國的對外貿易微觀主體結構表現出多元化主體并存的特點,但分析這些微觀主體形成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出,目前存在的各類微觀主體與壟斷體制下的外貿專業公司存在著無法割裂的遺傳關系。現有的國有外貿專業公司往往是以原先的壟斷體制下的外貿專業公司為基礎,通過經營體制和管理體制改革或者資產重組等途徑建立的;眾多的擁有進出口經營權的生產企業曾經是壟斷體制下外貿專業公司出口商品的生產基地;外商投資企業往往是國際資本與國內壟斷體制下的外貿專業公司的管理優勢和生產企業生產經營優勢結合的結果;私營外貿企業的經營管理者大多是由原先在壟斷體制下外貿專業公司多年從事外貿業務的專業化人才組成,同樣與壟斷體制下外貿專業公司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
由此可見,中國對外貿易微觀主體結構是適應世界經濟發展的自然選擇,由單一化主體結構轉變為多元化主體結構是企業組織發展過程中多樣化的體現,各微觀主體之間的關系也充分體現了其遺傳性的特征。隨著世界經濟的進一步融合,經濟全球化態勢的不斷加劇,中國對外貿易微觀主體結構圍繞著提高經濟全球化環境的協調適應能力這一目標不斷完善同樣也是自然的選擇。
資源基礎理論強調的是企業組織成長的內在性。該理論提出,企業組織是一個被行政管理框架協調并限定邊界的資源集合,企業增長的源泉源于企業的內部資源,內在性成長是企業生存、發展的根本[2]。企業組織形式的生存和發展也必然是遵循“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原則的,只有那些適應生存環境不斷自身努力的企業組織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而這種努力能否成功取決于組織所擁有資源的重要性和稀缺性。
資源基礎理論提出了企業充分培養和利用自身資源對提升企業生存能力的重要性,對于中國對外貿易微觀主體結構的完善有著積極的指導作用。
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外貿體制改革特別是外貿微觀主體結構的轉變,為中國的外貿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對外貿易的快速增長。數據顯示,自2002年以來,中國對外貿易連續6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長,2007年,對外貿易更是達到21 738億美元,同比增長23.5%,首次躍上2萬億美元的新臺階,繼續穩居全球第3位,出口名列世界第2位。但是在繁榮的背后,特別是經歷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考察中國對外貿易微觀主體在其中的表現,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現有的對外貿易微觀主體結構缺乏應對世界經濟變化的整體競爭優勢。
2008年發生的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外貿行業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影響:(1)全球的金融危機使發達國家經濟增速減緩,國民財富縮水,消費者信心指數下降,對外貿依存度較高的大國中國的出口影響非常大,引起了一些企業由于外需減少導致經營困難直至倒閉等現象的發生。(2)金融危機通過匯率傳導機制的影響,迫使人民幣升值,使得原本在國際市場上以價格優勢取勝的中國出口產品失去了競爭優勢,導致中國出口的下降。(3)金融危機推動了全球大宗初級產品的價格上漲,對于長期依賴進口解決原材料等初級產品來源的出口企業而言,其生產成本的上漲無法在低附加值的出口產品價格上消化,利潤空間受到擠壓,甚至出現虧損等難以為繼的局面。(4)金融危機導致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增速減緩,這些國家出于對本國經濟的保護,必然會采取貿易保護政策。而中國的出口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主要體現在價格優勢上,不僅會引起進口國的相關企業不滿,引起貿易雙方的貿易摩擦,還會容易使進口國在外表合法的基礎上,制定較高的技術標準來達到限制進口的目的,削弱了我國出口貿易的靈活性和競爭力。
金融危機對中國對外貿易影響的直接結果是,在連續6年保持20%以上增長的情況下,2008年下半年中國的對外貿易形勢發生了逆轉,進出口額出現下降。特別是2009年上半年,隨著金融危機影響的不斷加深和蔓延,中國對外貿易同比下降幅度超過了20%,一些傳統的外向型經濟地區出現了企業倒閉、失業率上升等嚴重問題。
分析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影響以及中國對外貿易微觀主體在其中的表現,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對外貿易的增長是建立在粗放型增長方式的基礎上的,整個外貿行業表現出“對外貿易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不強”、“對外貿易企業參與國際化經營的能力不強”以及“對外貿易行業整體均衡發展能力不強”等特征[3]。這種“大而不強”特點是難以適應世界經濟變化特別是金融危機所引起的中國國際貿易條件惡化的情況的。
長期以來,中國的出口產品主要集中在沒有核心技術,生產和經營投入小,進入門檻低的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低附加值的大宗產品上。當外貿經營權放開,外貿行業由壟斷行業轉變成一般競爭性行業時,那些中小型的、分散的、沒有穩定客源、沒有穩定的出口貨源渠道和出口主導產品的企業將經營的產品集中在這些傳統的大宗產品上,而且還進行了大規模的生產經營投資,必然會造成供給過剩,迫使行業內的企業不得不將價格降低到接近或低于平均成本,這種以生產能力過剩為特征的過度競爭必將進一步導致無序競爭。這種狀態顯然是中國對外貿易微觀結構中的各類主體缺乏獨特性經營策略和經營品種,缺乏合理分工的結果,也提出了中國對外貿易微觀結構進一步完善的要求。要改變中國對外貿易行業發展“大而不強”的局面,必須充分引導各類微觀主體充分挖掘、培養和利用自身獨特的資源,樹立全球化經營意識,通過同行間分工合作提升企業在經濟全球化環境的市場生存能力,提升中國對外貿易整體競爭優勢。
組織經濟理論強調組織的行為框架及秩序的形成,是通過各類組織共同分享的市場規則體系而實現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Williamson[4]的交易費用理論。他認為企業應該從專用性資產交易費用的高低來考慮應從市場購進某種特殊生產要素,還是自己生產這種生產要素。資產的專用性程度越高,交易越適合在企業組織內進行;反之,則越適合通過市場機制來完成。
根據波特的價值鏈理論,商品價值的創造過程主要由產品研發、生產、供應和銷售四大環節組成,產品的生產者和經營者只要占據這四個環節,就能取得價值的實現[5]。分析中國對外貿易各類微觀主體的特點,我們可以看到,由于中國出口產品結構特點和長期以來外貿傳統體制的影響,在過去長期的經營中,各類微觀主體形成了不同的競爭優勢,它們在商品價值創造的各個環節上創造價值的能力、成本和效率都是不相同的,如果每一個微觀主體在經營過程中缺乏對自身優勢和能力的思考,不考慮生產要素生產的交易成本,追求所有環節甚至是缺乏競爭優勢的環節上的價值的話,必然會引起企業不必要的生產經營交易成本和同行間的惡性競爭,必然無法提升中國對外貿易微觀主體面對國際市場的整體競爭優勢。
組織經濟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中國對外貿易各類微觀主體如何按照各自的特點和優勢,以生產要素的交易費用高低為依據,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進行合理分工,整合和利用由各自擁有的資源所形成的競爭優勢來組織和安排對外貿易經營活動,形成各類主體共同分享的中國對外貿易整體經營框架和秩序,實現中國對外貿易微觀主體結構進一步完善的思路。
國有外貿企業經過多年的專業化壟斷經營,具有遍及全球的龐大的客戶網絡和各種產品供貨渠道的“市場優勢”;熟悉懂得國際市場營銷管理技術和操作要求的“人才優勢”;準確把握市場脈搏的“信息優勢”以及組織多品種系列產品配套出口能力的“協調優勢”等國際市場經營優勢,應該將發展的重點放在在國際市場開發、國際市場營銷環節上形成核心競爭力方面。
生產企業多年從事出口產品生產加工,具有對品牌產品的加工工藝、品質要求和生產慣例非常精通的“生產優勢”和對生產專利、特有技術、產品訣竅非常熟悉的“開發優勢”等國際市場生產優勢。應該將發展的重點放在在國際市場品牌打造和品牌提升的生產環節中形成核心競爭力方面。
外商投資企業其產品多年來直接面向國際市場,具有先進的技術水平和良好的品牌、品質意識的“品牌優勢”以及能夠及時掌握國際最新前沿技術和產品信息的“創新優勢”等國際市場研發優勢,應該將發展的重點放在在國際市場產品開發、技術創新的研發環節中形成核心競爭力方面。
私營企業擁有一批由原先在外貿專業公司多年從事外貿業務的專業化人才,具有與國內供應廠商長期緊密合作,熟悉產品知識和進出口環節操作的“管理優勢”;對外經營經驗豐富,專業素質高,能夠從事跨行業多商品經營的“服務優勢”以及靈活自主經營、低成本運作的“成本優勢”等國際市場服務優勢,應該將發展的重點放在在國際市場的訂單管理和專業服務的供應環節中形成核心競爭力方面。
網絡組織理論指出,現實中的網絡組織形式是發展極其迅速的當代企業組織形式,虛擬企業、OEM、企業戰略聯盟、網絡營銷等多種網絡組織形式,對傳統的企業組織機構產生了巨大沖擊,體現了強大的生命力。網絡組織理論認為,網絡組織形式是一種享有高度自治權,互惠自愿、沒有依附關系的企業之間的臨時性組織形式。該理論的代表人物Powell[6]提出,網絡結構形式帶來的聯系比市場帶來的聯系更持久且分散,又比層級制度帶來的設置更互惠而平等。
網絡組織理論提出了中國對外貿易微觀主體結構完善的可能性。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對于整個中國外貿行業而言,要提升行業的整體優勢,改變中國對外貿易大而不強的局面,就必須以對國際市場信息的快速敏銳應對及產品價值增值為目標,將出口產品的國際市場經營者、產品設計者、產品生產者、產品物流經營者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各個經營主體在國際市場中的不同的核心競爭力,以“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理念,整合各微觀主體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實現中國對外貿易微觀主體結構進一步完善的目標。現實中具有高度自治權,互惠自愿、沒有依附關系的網絡組織形式為這一目標的實現提供了可能。
[1]楊圣明.經濟全球化與外貿體制建設[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
[2]Penrose,E.T.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9.
[3]馬慧敏.基于價值鏈定位的中國外貿微觀競爭力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6):65-67,98.
[4]Williamson, O.E.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 of Capitalism[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5.
[5]邁克爾·波特.競爭優勢[M].陳小悅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
[6]Powell,W.W.Neither Market nor Hierarchy:Network Forms of Organization[J].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0,(12):295-336.
[7]徐斌.規模經濟、范圍經濟與企業一體化選擇——基于新古典經濟學的解釋[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0,(2):73-79.
[8]王躍生,焦芳.低碳經濟背景下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模式的轉變[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0,(6):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