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毅然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霍夫蘭德1959年提出了一個態度改變的經典說服模型,該模型指出了態度改變的過程及其所涉及的主要因素和有關變量。其中,在外部刺激涉及的“傳達者”這一因素中,“喜愛性”是一重要變量。喜愛性是指傳達者的受歡迎程度。凱爾曼認為,由于人們試圖等同于一位被喜歡的傳達者,進而往往采取那個人的態度、愛好、行為方式和服裝樣式,所以喜歡能引起態度改變。一個人喜歡傳達者,就容易接受其影響;反之,就容易拒絕其勸說,所以傳達者是否被人喜歡、以及喜歡程度深淺,與目標靶態度改變之間大有關系。社會心理學家認為,人是否為人所喜愛,是由許多因素造成的,主要有:
一是熟悉和鄰近。查榮克以本人的照片為研究素材進行過一項研究,研究發現,一個人的照片被呈現的次數越多,被試對其越熟悉,他們也越傾向于喜歡照片上的人[1]。他通過系列研究證實,熟悉本身可以增加一個人對于某種對象的喜歡。除了熟悉,鄰近也能增加吸引的程度。空間距離越近,相互接觸的機會越多,彼此就越有可能產生吸引力。但是,空間距離并非絕對因素,如果雙方離得雖近但交往不多,或是雖朝夕相處但格格不入,交往的情緒體驗比較消極,也就難以產生人際吸引。熟悉和鄰近二者均與人們之間的交往頻率較高有關,但要產生人際吸引,這種交往頻率還必須伴有積極的情緒體驗,亦即雙方接觸較多并且感到愉悅才能產生彼此吸引。
二是尊重。人都有受人尊重與喜愛的需要,因而在人際吸引中尊重是相互的,即你肯定別人,別人也喜歡你;你否定別人,別人也不喜歡你。但社會心理學家發現,人并不是一再受到贊賞就會對獎勵者產生最積極的態度,有時批評和表揚恰當地交替作用反而會產生更大的積極效果。弗里德曼的解釋是,如果一個人一下子就表示肯定和喜歡任何人,往往會引起對這個人誠意或辨別力的懷疑,但人們對一開始持批評態度的人,雖感到不舒適,但反而認為是很有判斷力和靠得住的人,因此。對它后來的肯定覺得更有分量,于是也更喜歡上這個人,社會心理學家稱這種現象為“尊重的得失?!?/p>
三是相似。人們一般都喜歡和自己相似或一致的人,這種相似或一致包括民族、宗教信仰、組織主張、階級、教育水平、價值觀、態度、年齡等,特別是認知上的相似或一致更容易產生相互吸引。這是因為,人們在心理上有維持平衡和協調的需要,在對某一事物持有的一定態度上,如果發現他人與自己相似或一致,自己的態度就會得到強化,從而有助于維持其心理平衡。布洛克曾進行一個有趣的實驗:他讓大零售商店化妝品柜臺的售貨員勸說顧客去購買一種品牌中不同價格、不同數量的油脂。這些售貨員有的充作有專長而與顧客無相似身份的人,有的則充作與顧客有相似身份而無專長的人。結果發現,勸說者當與顧客之間有相似身份,并說自己經常使用的是某種有多大含量而又價錢公道的油脂,這個含量實際上也正是顧客想買的數量,此類勸說最為有效[2]。因此,在勸說中,如果傳達者表現出和目標靶有更多的相似點,往往其勸說信息更易于被接受,并引起更多的態度改變。
四是互補。人際交往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一個雙方獲得各自心理滿足的過程。大量心理學研究和日常生活的事實都證明,交往雙方如果個性、需要和滿足需要的途徑正好構成互補關系時,彼此的喜愛程度也會增加。互補能夠增加人際吸引力的原因在于,人在內心深處都期待自我趨于完美,如果對方之長恰能補己之短,就會因符合這一愿望而增加彼此的吸引力。互補與相似對人際吸引的影響看似矛盾,但從角色作用的觀點來看卻有著內在的一致,而且互補與相似發揮作用的場合和領域不同??丝嘶舴蛞砸呀浗賽坳P系的大學生為對象進行過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對短期的戀愛關系來說,熟悉、外貌及價值觀念的相似,是形成人際吸引的主要因素;而對于長期戀愛關系來說,互補是發展密切關系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3]。因此,在交往初期和較低水平時,相似因素往往發揮作用,而隨著交往的繼續深入,互補因素將更占優勢。
五是個人特征。社會心理學研究發現,個性吸引是人際吸引中最為重要的因素。個性吸引是指個體在個性品質、才能、外貌等方面具有的使人喜愛并渴望接近的吸引力。其中,個性品質對人際吸引的影響最為穩定和持久。安德森進行過一項研究,他將555個描繪個性品質的形容詞列成表格,讓大學生被試按照喜歡程度由高到低排成序列。結果顯示,最受歡迎的個性品質依次為:真誠、理解、可信、智慧、體貼、熱情、善良、快樂、幽默、負責等[4]。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的這一研究結論也為我們的日常生活觀察所證實,因而個性品質對人際吸引的決定作用具有跨社會、跨文化的一致性。
道德教育者是道德教育信息的傳達者,他是否受歡迎以及受歡迎的程度如何,直接影響到他所傳達的教育信息的接受。要提高道德教育者的人際吸引力,進而提高教育實效,傳達者“喜愛性”的社會心理學研究可為我們提供有益啟示:
一是教育者要深入教育對象。熟悉和鄰近因素對人際吸引的影響告訴我們,縮小空間距離、增加交往頻率可以提高人際吸引的幾率和程度。接觸機會越多,熟悉程度越高,才越有可能消除雙方的疏離感,增加彼此吸引的可能性。因此,教育者要與教育對象經常接觸、打成一片,不斷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從而產生“熟悉效應”;同時,保持良好印象使教育對象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也非常重要。社會心理學家發現,人們在對他人形成印象的過程中往往根據最先接受到的某些信息形成印象,這種最先的信息對人形成印象具有強烈的影響,他們將這種現象稱為“首因效應”?!笆滓蛐笨僧a生“連鎖效應”和“折扣效應”兩種心理后果。所謂“連鎖效應”,是指對他人的行為產生某種印象之后,就會聯想到對方的其他行為大概也是類似的;所謂“折扣效應”,是指根據他人給自己的好(壞)印象,反方向地將對方的(壞)和好行為打折。道德教育者與教育對象關系的由淺入深正是從相互接觸和初步交往開始的,教育對象一旦對教育者形成了良好的第一印象,以后他們還會尋找更多的信息或理由去支持這種印象,從而為良好師生關系的建構奠定了心理基礎。因此,教育者必須優化第一印象,并在日常教育過程中注意保持和改進。
二是教育者要尊重教育對象。尊重的相互性對人際吸引的影響告訴我們,道德教育者要贏得教育對象的尊重,必須首先尊重他們。這種尊重可以引發其產生自尊和自信,同時也為其樹立了尊重他人的榜樣,對其道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尊重教育對象,要求教育者把他們看作是與自己具有平等人格的個體,淡化自己的權威意識,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態,在和諧融洽的教育氛圍中與他們開展道德對話,對他們充滿理解、信任、寬容和關愛。同時,“尊重的得失”告訴我們,尊重與嚴格要求并不相悖,在教育手段上教育者不可只用獎賞、不用懲戒。獎賞與懲戒本身只是一種中性的教育手段,都具有彼此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事實上,獎賞并不等于尊重,懲戒也不等于不尊重。社會心理學研究證實,獎懲在態度改變中的作用都呈倒U曲線特征,即適度運用引起的態度改變量最大,過與不及都不利于態度改變。過度獎賞對道德教育能夠產生不良影響,而適度懲戒具有重要的道德教育價值,這是因為,教育對象出現道德過錯時如果及時進行矯正,使其能夠對其過錯行為進行正確歸因,避免無知無畏換來將來代價更大的自然懲罰;而規避必要的懲戒不僅不是對教育對象的尊重,而且是有違師德的教育瀆職行為,是對教育對象未來的不負責任。因此,適度懲戒蘊含著教育者良好的期待和深遠的關愛,能夠充分體現出對教育對象的尊重。
三是教育者要善于發現共同點。相似因素對人際吸引的影響告訴我們,道德教育者要善于尋找與教育對象的共同語言,縮短與他們的心理距離,引起他們的情感共鳴和心理共振。社會心理學研究證實,在態度的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三個構成成分中,基于認知的情感是態度的核心。在態度改變的心理機制中,情感遷移發揮關鍵作用。情感遷移是指目標靶將對傳達者的情感或評價轉移到他所傳達的信息上。如果目標靶認同和喜愛傳達者,就會愛其人而信其言,將這種對傳達者的好感泛化到他傳達的信息上,樂于作出態度改變;反之,就會抵制態度改變。因此,教育者要講求一定的說服策略,善于發掘與教育對象的相似或共同因素,如共同的愛好、共同的生活經歷、共同關心或面臨的問題以及相似的年齡等,以此作為引起教育對象情感共鳴的切入點,激發他們的交流愿望,促使他們敞開心扉;在動之以情的基礎上,還要找準情感共鳴的聯接點,抓住教育對象思想道德問題的癥結曉之以理,對道德教育信息進行科學的解釋和合理的論證,做到情中有理、理中蘊情、情真理切、情理交融,使教育對象心悅誠服的接受教育者的勸導。情感共鳴產生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要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情緒和健康樂觀的心境,用真摯、深厚的情感感染教育對象;否則,教育者自身矛盾的、消極的情感體驗就會自覺不自覺地傳染給教育對象,使他們產生心理阻抗。
四是教育者要關注教育對象的心理需要?;パa因素對人際吸引的影響告訴我們,道德教育的過程應是一個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獲得各自心理滿足的過程。其中,教育者能夠體驗到引人向善的價值感,教育對象能夠體驗到道德提升的幸福感。為此,教育者在教育信息的選用上要講求一定的科學性,在教育信息的傳達上要講求一定的藝術性,力圖使教育信息最大限度地被教育對象認同和接受,而契合教育對象的心理需要是做到這一點的必要前提。為準確把握教育對象的心理需要,在理論上,教育者要加強教育學與心理學知識的研修,既要認識教育對象的群體心理特征,又要了解其個體心理差異:在實踐中,教育者要通過個體訪談、發放問卷、網絡互動等多種方式進行實證調查,切實把握教育對象的思想道德脈搏。社會心理學研究證實,信息如果被認為與個體有關、重要或有趣,才能引發其對信息進行加工的積極情感與行為傾向。因此,基于認真的調查和科學的分析,教育者選用教育信息時要密切關注社會道德生活中的熱點、難點、疑點問題,做到道德文本與鮮活案例的有機結合;傳達教育信息時,針對不同教育對象的心理特點,通過多樣化、藝術化的表達,做到深入而不深奧、淺出而不淺薄、通俗而不庸俗,增強道德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滲透力。
五是教育者要提高個性吸引力。個人特征因素對人際吸引的影響告訴我們,教育者要在能力、儀表、尤其是人格方面增強自身的吸引力。道德教育的特殊性決定了教育者的身教遠遠重于言傳,“身無道德,雖吐辭為經,不可以信世”[5],一個雙重人格、言行不一的教育者再有專長也是反教育的。因此,教育者不僅要具有專業權威,更要具有人格魅力,發揮自身的榜樣示范作用,潛移默化地促進教育對象“親其師、信其道、效其行”。為此,道德教育者要力避道德追求的世俗化乃至庸俗化,不斷加強自身道德修養,通過明倫察物、學思結合,反躬內求、省察克治,身體力行、躬行踐履等方法,修身自律、進德達善、涵養德性,時時、處處、事事檢點自己的言行,引發身教的模仿、暗示、感染的社會心理效應。道德教育活動實踐性很強,客觀要求教育者具有多方面的能力,如準確認識和正確評價教育對象的能力;合理選用、科學組織和藝術表達教育信息的能力;有效控制和善于優化教育情境的能力等。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教育者要將行動與研究結合起來,創造性地運用教育理論研究和解決不斷變化的教育教學實踐情境中的具體問題,不斷對自身實踐經驗進行反思,將積累的實踐性知識轉化為具體的實踐性能力。美貌并不是道德教育職業的必備條件,美貌擁有者也未必能成為一個優秀的道德教育者,但對每一位道德教育者而言,美化自身儀表卻是必須的。中國教育傳統對教育者的外在道德形象要求就極高,“模范不端,則不模不范矣。不惟立言制行,隨時指點,即衣冠瞻視,亦須道貌岸然?!盵6]道德教育者要增強自身外在吸引力,必須做到衣著整潔合體,舉止穩重端莊、風度自信從容、教態大方灑脫。
[1][2][4]章志光.社會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69,221,222,273.
[3]金盛華.社會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38.
[5]魏源.魏源集: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6:7.
[6]張行簡.塾中瑣言·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