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廣文 陳曉娜
多媒體教學的特點、問題與對策
● 宋廣文 陳曉娜
高效多媒體教學應充分建立在心理學的理論之上,要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學生特點等進行合理的設計和選擇。
課堂;多媒體教學;心理學依據
隨著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多媒體教學的使用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和趨勢,并在如今的教育教學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和作用。在當代的教學體系中,與傳統教學相比,多媒體教學彰顯出了許多優越性。
多媒體教學集多種媒體信息于一體,使之與傳統教學相比具備如下明顯的特點:
第一,課堂氛圍輕松、和諧。多媒體教學的教學內容圖文并茂,表達形式多樣,利于構建情境教學,創設一種生動活潑、師生互動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處于一種愉快的情境中開展學習。[1]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部分學生由于懼怕老師而形成的上課緊張和聽課所造成的疲勞,使學生的智商和情商交互作用、共同發展。同時學生在良好的心理狀態下,學習更加自主、積極,學習興趣更加濃厚,學習動機得到激發,從而提高了學習效率。
第二,教學內容生動、形象。多媒體教學集多種媒體于一身,將教學內容化抽象于具體,轉枯燥為有趣,進而吸引了學生的注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的求知欲。形象生動的信息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積極參與活動,提高了學習效率和記憶水平。[2]
第三,課堂信息容量大,教學效率高。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相比,減少了教師不必要的板書時間,相對加大了教學內容的密度,加快了教學的進度,增加了新知識的傳授與學生的學習時間。[3]另外,多媒體教學信息呈現形式和表達方式的多樣化有利于促使學生的認識突破時空的限制,保持思維的活力;教學的重難點更加突出,容易加深學生的學習;大量課外資料的補充,特別是最前沿的一些知識,更能開闊學生的視野與擴展他們的知識面,使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學到盡可能多的知識。
通過對多媒體教學實施的觀察,不難發現,多媒體技術在帶給我們教學許多便利的同時,還存在一些問題和待改進之處。具體問題主要有:
一些教師并不懂得如何合理地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不是根據特定教學內容、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去認真組織材料、選擇方式,而是盲目、不加選擇地濫用多媒體,甚至有的只是為了追求時尚而使用,完全沒有注意其使用的必要性與合理性。[4]在使用的過程中也存在著漠視學生的認知規律,忽視學生的感受,僅憑教師的喜好等選擇多媒體的偏差。
一些教師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把多媒體課件做的很“花哨”,從表面上看,學生的興趣好像很濃,但實際上只是在看熱鬧,學生完全陷入課件的視聽覺刺激,忘記了學習的主題,課堂教學信息的傳遞受到影響,使本原的知識傳遞功能受損。再者,有些教師在使用多媒體課件教學時過于機械化、程序化,按部就班,完全不顧及學生的接受情況,教學沒有收到實效。[5]如果將多媒體教學的最高價值追求僅停留在 “畫面”的排列和呈現上,沒有了對學習者思維的積極引領,那只能是事與愿違,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在使用多媒體課件過程中,有些教師為了增強多媒體的效果,常將所有的窗簾拉起來進行,教室光線昏暗,致使在講課過程中教師表情暗淡,學生昏昏欲睡,不利于師生表情的溝通,情感的交流,不利于師生互動的進行,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展。[6]另外,在使用多媒體教學時,一些老師不自覺地加快多媒體課件的信息呈現速度,忽視學生的思維節奏,使學生對教學內容缺乏深層次的思考,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其想象和再創造能力受到約束。
在多媒體使用過程中,有的教師用多媒體放映代替教師的講解,出現“以機代人”、“以機代教”的現象,由原來的“人灌”變成為現在的“機灌”,缺乏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7]忽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而且許多課件也只不過是書本的電子化,學生長時間觀看,致使視覺和感知覺僵化,造成了對學生人文關懷的缺失。
為更好地發揮多媒體教學的效果,針對以上的常見問題特提出如下建議:
多媒體的形式多樣,各有其自身的適用范圍,因此在設計和選擇多媒體教學時,要根據教學所要達到的目的和教學內容的特點恰當地、靈活多樣地選用,有機整合不同媒體形式的優勢。如果教師演示的課件千篇一律,也就無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多樣性、變化性、新穎性、獨特性、懸念性、動態性,始終是引發學生注意的心理原因。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皮層長時間處于高度興奮狀態時極易使身心疲倦。如前所述,學生長時間觀看多媒體,也會引起感知覺的僵化,致使學生的思維發展受阻,想象力和創造力難以發展,因此,在使用多媒體教學時一定要適時適度。較為理想的做法是根據學生注意的穩定性、廣度、轉移、分配等特點,不斷轉換呈現方式。那種將屏幕懸掛在教室正中間,幾乎看不到黑板的“老式裝配”該休止了。以為用了多媒體就不要板書,或譏笑只用板書教學為“落后”的觀點也該修正。此外,教師在多媒體教學中更要密切關注學生的表情動作,及時調整教學速度,而不是僅以自己設計好的內容全部展現為標準。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把課堂教學的重點更多地放在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上,課后可讓學生拷貝教學課件,或教師將相關內容通過網絡傳給學生。
2l世紀是信息化、網絡化的時代,開展網絡教學是21世紀學校的重要主題。多媒體網絡教學就是使教學開放,教師更多地指導學生學習,讓學生自己查詢相關資料,獨立、自主學習,逐步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能力。教師的很多精力將轉向組織開展多種教研活動,促使教師與校內外,甚至國內外同科教師的廣泛交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促使教師與其學生進行更多地交流、討論,共同完成某一學習任務。這樣,不僅改進了教師的備課方式,提升了教師的教學研究水平,使教師借與“專家型教師”的對話再組織教學,而且有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強化了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精神。
多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沖擊著原有的教育教學思想和觀念,促使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方式方法不斷改進,這對多媒體教學來說既是新的發展機遇,也是新的挑戰。[8]希望教師在借用新的媒介組織教學時,多問自己這樣的問題:1.多媒體教學究竟好在何處?2.同樣的教學內容,用多媒體教學該注意什么?3.不同學科、不同教學內容的教學設計該怎樣區分?4.同樣的教學內容,可做成幾套課件?哪一套更適應?5.我所做的該套課件與別人有何不同?有沒有比我做的更好的課件?6.課件的原始資料從何處找?動態的相關內容能否找到?7.抽象的內容怎樣形象化?8.課件制作時背景、色彩、字體、大小、圖像等怎樣排列?為什么?9.每次用完多媒體后,自己感覺成功在什么地方?還有什么不足?10.學生在整個多媒體教學中有何表現?他們怎樣評價你的這堂課?他們有什么建議?我們認為,如果教師將以上的問題變成教學準備的習慣,加上教育主管部門加強對教師課件制作理論與技巧的培訓,相信多媒體教學一定會發揮應有的教學效果,使學生真正得益于現代化技術的便利和高效。
[1][2][3]焦林,多媒體教學的特點及教學原則和方法.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112~115.
[4][5]宋廣文,王青.中學語文多媒體教學的心理學思考,現代語文(理論研究版),2004,(9):20~21.
[6]安幅杰.依據心理學理論設計多媒體課件.中國遠程教育,2005,(9):55~56.
[7]李西彩,陳蘭萍.心理學規律在多媒體教學中的應用初探.中國教師,2008/S1.
[8]朱世峰,林金金.多媒體教學的心理學分析,科教文匯(下旬刊),2007,(8):49~50.
宋廣文/曲阜師范大學心理科學研究中心 陳曉娜/曲阜師范大學職業與成人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陳培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