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艷華
試論地理課堂教學中提問的藝術
● 鄭艷華
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或許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歷:同一個問題,你這樣問,學生會“不知所措”,你那樣問,學生就會“豁然開朗”;你這樣問,他們可能“一潭死水”,而你那樣問,則會“一石激起千層浪”。可見,提問水平的高低之分,會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反應和課堂效果大相徑庭。高水平的提問可以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積極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將教學內容激活并轉化為一系列 “問題”,精心設計恰到好處的探究性提問呢?
現在,課堂教學中不提問的老師怕是沒有了。不提問或是少提問,未免有“滿堂灌”之嫌,不利于提高課堂效益。但是,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又出現了另一個誤區:“滿堂問”。“滿堂問”表面上看好像是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可是由于對問題的設計不到位,貌似突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但它實際上只是追求形式上的熱鬧,同樣不利于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這樣的“滿堂問”其實質和“滿堂灌”一樣,只不過是“灌輸式”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過于直白的、淺顯的、隨意性的提問,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因為課本上有現成答案,他們往往會因提問簡單失去興趣,使學生養成淺嘗即止的學習習慣。我們可以嘗試設計一些探究式的提問,改變信息的形式或組織結構,讓學生在教科書中找不到問題的直接答案,只有通過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高級思維活動才能回答,從而激發和維持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積極進行發散思維。以“中東的石油資源”為例,平鋪直敘的提問,學生往往興趣不大,有的老師是這樣設計的:
問題1:我們知道,現在的油價越來越高。你知道“世界油庫”在哪里嗎?你有哪些證據可以證明你的結論?
問題2:本區多為發展中國家,所產石油主要是自己消費還是出口?
問題3:如果你是石油公司的老板,你會把石油賣到什么地方去?你會選擇什么樣的運輸方式和運輸線路?
問題4:目前世界油價一直在高位徘徊,你認為本區產油國家經濟如何?
問題5:本區石油資源豐富,是否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問題6:石油是非可再生資源,用一點就少一點。如果你是中東地區的經濟總署,你打算為未來經濟做哪些準備?
問題7:有人說,誰控制了波斯灣石油的流量,誰就有了對世界其他大多數國家的經濟的鉗制力。哪些國家最熱衷于插手中東的局勢?
高水平的、啟發式的、富于探究性的提問是教學的精髓,學生解決問題以后會有很大的成就感。這樣的提問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也起到促進思維,發展智力,提高能力的作用。
與過于淺顯的提問相反,有的老師容易陷入另一個極端——設置的臺階過高。由于提問的問題過難,范圍過大,大部分同學不知從何說起,因而難以形成思維的力度,學生往往表現出沉寂與冷漠,老師只能選擇自問自答。對于這類“高臺階”問題,教師應當依據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原則,在恰當的時候以層層遞進、前后銜接、環環相扣的方式進行提問,也就是把一個“高臺階”轉化成多級的“小臺階”,這樣可以對學生的思考過程起到提示和調節作用,使學生通過回答問題,逐步突破難點,從而達到深刻理解的目的。以“板塊的運動”學習為例,如果直接引用教材上的問題:“試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下列現象:紅海不斷擴張;喜馬拉雅山脈不斷升高”,很少有學生能回答到位,我們可否這樣設計:
資料:喜馬拉雅山脈是世界上最高大最雄偉的山脈,其主峰珠穆朗瑪峰以8844.43米的海拔傲視寰球。如今,珠穆朗瑪峰仍以每年大約1.27厘米的速度在升高。
問題1:喜馬拉雅山脈在板塊內部還是板塊交界地帶?(回答:交界)
問題2:哪兩大板塊交界地帶?(回答: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
問題3:這兩大板塊的運動方向是張裂還是擠壓?(回答:擠壓)
問題4:根據觀察,研究發現印度板塊和亞歐板塊現在每年以5.08厘米的速度互相擠壓,造成了什么樣的后果?(回答:喜馬拉雅山脈不斷升高)
問題5:你能否解釋阿爾卑斯山脈、安第斯山脈的成因?
在這個探究的過程中,一個問題引發另一個問題,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問題鏈。這種問題鏈的形式有利于使教學過程的順暢通達,有利于學生情緒的調節、轉換,使課堂教學富有節奏感,避免因提問過難使學生失去信心的現象,而且有利于鍛煉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力。
常聽有些教師抱怨說,現在的地理教材有點亂,不系統,不好上課。他們覺得課堂教學的任務就是傳授給學生系統的地理知識。其實在這樣的課堂上,不論是提問還是講述,在他們的潛意識中,仍然是“教”本位。我們必須明白,并不是所有學生將來都會從事地理相關專業的學習,更多的學生需要的是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識和地理思維方法。以七年級教材“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為例,有的教師試圖把成因解釋給學生。高中學生學習起來都很吃力的知識,對于七年級的學生而言,不論是空間思維能力,相關知識的儲備,還是理解分析能力,要想通過一節課的學習就能理解接受,那是不可能的。新課標正是考慮到了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對這一部分的要求是“用事實說明地球公轉產生的地理意義”。有的教師把握比較到位,選取了同學們日常生活中感興趣的例子:
★我們學校的作息時間表是隨著季節變化而調整的,冬季的時候是下午4:50放學,天色已經黑了;夏季的時候是下午5:30放學,太陽還很高呢。你知道為什么嗎?(對應晝夜長短的變化)
★在我們教室里,正午時候,冬季陽光可以照射到什么位置?夏季陽光又可以照射到什么位置?這說明什么問題?(對應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注意我手中的手電筒,當手電筒的照射角度發生變化時,觀察照射光斑的大小和亮度是怎樣變化的?(類比太陽照射角度不同,地面得到光熱多少的變化)
★梅西參加上海世博會時,正值夏季,但他從阿根廷出發時,卻穿的是冬裝,為什么?(對應南北半球季節相反)
★能告訴我你的生日是哪一天嗎?你知道這一天地球在公轉圖的哪個位置嗎?(與公轉圖中地球的位置聯系起來)
我注意到尤其是問到最后一個問題時,同學們爭先恐后地舉起小手,回答問題的十幾個同學,沒有一個答錯自己的位置。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有好奇、好玩的一面,所以提問設計要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學生在思索答案時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學習。
《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要求之一,就是“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聯系實際安排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培養地理學習能力,鼓勵積極探究,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即“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初中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常識和社會經驗,而地理又是一門和身邊的日常生產生活聯系密切的課程,如果教師恰當地把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抽象為地理問題,引導他們運用所學地理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就可以使學生形成穩定的、更高層次的地理學習興趣。以“衣”為例:
我國藏族牧民往往穿露出一個胳臂的 “不對稱”的藏袍,阿拉伯民族喜歡身著白色寬松的長袍;蒙古族的服飾多以羊毛與皮革為原料,而江南地區的衣物多為絲綢質地;北方地區的人們夏季要穿T恤短褲,春秋季穿風衣,冬季則穿羽絨服,一般要準備幾套與季節相對應的衣服,而云南昆明則是“四季服裝同穿戴”的獨特景觀……
教師可以提問:這些豐富多彩的特色地方文化與當地地理環境有何關系?受哪些方面的影響?等等。其實課本中很多地理知識與生活實際有著緊密的聯系。引導學生觀察自然現象,運用地理知識來思考、解釋這些現象,能更好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地理知識引領我們的生活、服務于我們的生活,不斷提升我們生活的品位與質量。
鄭艷華/山東省臨邑邢侗中學
(責任編輯:劉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