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 偉
簡論課堂評價結果處理的意義*
●左 偉
課堂評價結果處理是課堂評價過程中尚未被重視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而其恰恰是具有重要意義的環(huán)節(jié)。經(jīng)過文獻梳理和現(xiàn)實考察表明,課堂評價結果處理是教師和教育管理者評價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是教師新一輪有效教學的起點,也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認清課堂評價結果處理的意義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其改進教師教學和促進學生學習的潛力。
課堂評價;結果處理;意義
課堂評價結果處理是一個教師和學生非常熟悉的實踐領域,也是一個充滿挑戰(zhàn)的專業(yè)領域。說它熟悉,是因為它每天都在發(fā)生著;說它具有挑戰(zhàn),是因為它需要完備的專業(yè)技術。從評價理論知識的視角分析,課堂評價結果處理應該是對課堂評價結果的分析和利用過程,包括對所獲得的評價信息的分析、解釋和判斷,向各方反饋與交流評價信息,利用評價信息采取改進和干預措施的過程。它必須是服務于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一系列行為,而不是打分、告知分數(shù)和排名次等一次性的處理。一項調查顯示,很多教師并不了解課堂評價結果報告與交流技術的技術。普萊克(B.S.Plake)等人基于七個標準編制了一套“教師評價素養(yǎng)問卷”,在45個州的98個學區(qū)中抽樣了555個教師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教師回答中得分最差的是“交流評價結果”這個能力標準,受過評價培訓的教師得分顯著高于未受過培訓的教師。[1]所以,課堂評價結果處理是一個專業(yè)性很強的領域??墒?,當前對課堂評價處理的理論研究和現(xiàn)實操作的成型經(jīng)驗都是很缺乏的。那么,究竟如何認識課堂評價結果處理的意義呢?
在關于教師和教育管理者評價素養(yǎng)的一些研究中,都涉及到了對評價結果處理能力的闡述,基于文獻的分析可以看出,評價結果處理能力構成教師和教育管理者評價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
首先,在幾種評價素養(yǎng)的界定中都把評價結果的解釋、交流和運用評價結果作為一個重要項目。韋伯(N.L.Webb)把評價素養(yǎng)定義為:1)對學生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評價方法,2)解釋評價結果,3)應用評價結果去改進學生的學習和課程的有效性。[2]博伊西大學學校改進與政策研究中心通過描述具有評價素養(yǎng)的人的特征來定義評價素養(yǎng)。該研究中心認為,有評價素養(yǎng)的教育者認識合理評價、評估和交流的實踐,他們能運用收集可靠信息和學生成就的評價方法;能有效地交流評價結果,知道是否運用成績報告單、測驗分數(shù)、檔案袋還是會談;能運用評價使學生的動機和學習最大化。[3]斯蒂金斯(Richard J.Stiggins)指出,評價素養(yǎng)由兩種能力構成:第一是收集準確的學生學業(yè)成就信息的能力,第二是有效地運用這些信息將學生學業(yè)成就最大化的能力。[4]
其次,教師應該具備解釋、反饋、管理和交流評價結果的技能。美國教師聯(lián)盟 (American Federation of Teachers,AFT)、全國教育測量委員會(National Committee of Measurement Education,NCME)和全國教育協(xié)會(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NEA)在 1990 年頒布了教師在學生評價方面的能力標準,共7條,其中4條包括運用評價結果的能力:教師應具有管理、分類和解釋外部評價、課堂評價結果的技能;教師應具有運用評價結果的技能,對個別學生作出具體決策、規(guī)劃教學、開發(fā)課程和改善學校教育;教師應具有與學生、家長、其他非專業(yè)的對象和其他教育者交流評價結果的技能;教師應具有辨別不合倫理的、不合法的、不適當?shù)脑u價方法以及運用評價信息的技能。[5]夏弗(W.D.Schafer)提出教師應具有八個方面的基本評價技能:基本概念與術語;運用評價;規(guī)劃和開發(fā)評價;解釋評價;描述評價結果;評估和改進評價;反饋和評分;評價倫理。這其中包括了解釋評價、描述評價結果、反饋和評分等評價結果處理方面的技能。[6]
再次,教育管理者應該能夠防止教師和學生誤用評價結果,為合理運用評價結果創(chuàng)造條件,能夠有效地解釋不同層級的評價結果。美國學校管理者協(xié)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AASA)、全國小學校長協(xié)會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President,NAESP)、全國教育測量委員會 (National Committee of Measurement Education,NCME)在1997年公布了教育管理者在學生評價方面的能力標準。該標準共12條,其中有 4條標準描述的是教育管理者運用評價結果的能力,具體內容是:能合理地化解評價結果之間的不一致;依據(jù)學生的語言和文化背景以及其他校外因素、依據(jù)個體差異來認識和解釋評價結果的重要性、適切性與復雜性,有助于確保評價結果對于所有學生是有效的;能恰當?shù)厥褂迷u價和信息技術來管理學生評價;能恰當?shù)剡\用技術整合評價結果和其他學生數(shù)據(jù)以促進學生的學習、教學和表現(xiàn)。[7]阿特(J.A.Arter)等人認為,校長應具有的必備的12條評價素養(yǎng)中包括6條評價信息處理方面的能力,即:校長知道合倫理的與合適的利用評價信息的環(huán)境問題,并知道怎樣防止學生和教師誤用;校長知道怎樣利用評價結果來改進不同水平的教學;校長知道怎樣準確地分析和解釋不同教學層級的評價信息;校長會按照評價信息行事;校長知道并能為合適地運用學業(yè)成就評價信息創(chuàng)造必要的條件;校長能與學校成員有效地交流評價結果。[8]
在課堂評價過程中,獲得課堂評價結果不僅是教與學的終點,而且是新一輪教與學的開始。對課堂評價結果進行分析所得到的信息是教師改進教學的依據(jù)。教師應充分發(fā)揮課堂評價結果在診斷和改進方面的積極作用,有效利用評價信息來反思教學,挖掘這些信息對改善教學的意義。課堂評價結果的處理不只是簡單地發(fā)布與告知,更側重于對結果的解釋與反饋,提出有針對性的教學改進建議。教師要正確對待與利用課堂評價結果,其增值作用體現(xiàn)在“教學—評價—獲得課堂評價結果—分析課堂評價結果—利用課堂評價結果規(guī)劃教學……”這一持續(xù)發(fā)展的過程中。
從實踐操作來看,課堂評價結果處理也包括對課堂評價結果的利用過程,利用評價信息采取改進和干預措施的過程。收集和分析反映學習結果的證據(jù)將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成就與學習目標之間的差距,并且有助于教師準備下一階段的教學計劃。如果缺少這階段的工作,即使收集到一些評價信息,也難以對教學效果做出客觀的判斷。
很多時候,教師憑借教學經(jīng)驗和將學生之間互相比較的方式來判斷學生的學習情況,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教師更注重填寫和記錄分數(shù),而忽視了分析學生的表現(xiàn),挖掘學生學習評價結果中的信息:“同一個學生在前后兩次單元測驗中為什么分數(shù)差異很大?”“兩個學生同樣是85分,他們的學習表現(xiàn)有哪些差別呢?”對于學生來說,他們也經(jīng)常困惑:“我的成績單上為什么得到的是80分而不是90分?”“我還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改進的?我要如何去改進自己的學習?”。他們認為這個成績是老師給的,學生把教師作為評判自己學習情況的權威,而不是把自己當作評價結果的使用者。作為評價結果的這些數(shù)據(jù)當然不會自己說話,至于在其中反映出來的學生的長項或弱點,以及問題的原因所在,就更無法得知了。
教師通過對評價結果的分析和歸因,對學生學習提出改進建議,并且監(jiān)督其落實的效果。課堂評價結果的分析要關注學生在學習準備狀態(tài)、興趣和個人學習風格方面的差異,才可以相對準確和全面解釋學生的評價結果,挖掘到評價結果產(chǎn)生的原因和主要的影響因素。這樣才可以具體地分析“學生的錯誤答案究竟是因為粗心還是因為沒有掌握知識點?”“學生是不是掌握了某種思維方法,而不是機械地記憶答案?”教師要根據(jù)對評價結果的分析,得到學生學習優(yōu)劣勢的信息,據(jù)此幫助學生識別和判斷如何在現(xiàn)有的學習程度上提高其學習能力,如何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信心和能力,為學生的后續(xù)學習發(fā)展提供建議。學生在教師幫助下制定適合個人特征的學習改進計劃,以促進自身的學習。
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不僅僅是為了檢查學生的成就,主要是應用課堂評價中獲得的關于學生成就的信息來促進學生的學習。布萊克(Paul Black)和威廉姆(Dylan Wiliam)認為促進學習的評價是發(fā)現(xiàn)和解釋證據(jù)的過程,這些證據(jù)被學習者和教師用來決定學習者在哪個階段學習、需要達到什么目標以及如何最有效地實現(xiàn)目標。可見,對于促進學生學習來說,解釋和利用證據(jù)與發(fā)現(xiàn)證據(jù)是同等重要的。[9]實現(xiàn)促進學生學習的目的要求課堂評價結果處理必須是有效的。在評價結果處理的過程中,要描述和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判斷學習的進步與不足,給學生的學習以必要的幫助和指導。因此,評價信息的分析、判斷和運用是促進學生學習必須考慮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課堂評價結果的處理是課堂評價中的一個難題,而且目前尚未有令人滿意的解決方案出現(xiàn)。對其進行探索和改革需要教師的主動意識和積極行動,變革當下將課堂評價結果處理作為習慣性日常工作的狀態(tài),真正發(fā)揮評價結果處理對于改進教師教學和促進學生學習的潛力與價值,實現(xiàn)評價的“增值”功能。
[1]lake,B.S,Impara,J.C.,&Fager,J.J.(1993).Assessment competencies of teachers:A national survey[J].Educational Measurement:Issues and Practice,12(4),10-12.
[2]Webb,N.L(2002).Assessment literacy in a standards-based urban education setting.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 in New Orleans,Louisiana April,1-5.
[3]Center for School Improvement and Policy Studies,Boise State University.(2003).What is assessment literacy[DB/OL].[2009-10-6].http://csi.boisestate.edu/ah
[4]Stiggins, R.J.(1998a).Classroom assessment for student success[M].Washington,DC: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76.
[5]AFT,NCME,NEA.(1990).Standards for teacher competence in educational assessment of students[J].Educational Measurement Issues and Practice,9(4),30-32.
[6]Schafer,W.D.(1991).Essential assessment skills i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f teachers[J].Educational Measurement:Issues and Practice,10(1),3-6.
[7]AASA,NAESP,NCME.(1997),Competency Standards in Student Assessment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s[DB/OL].[2009-9-29].http://www,unl.edu/buros/bimm/html/article4.html#1
[8]Arter,J.A.,Stiggins,R.J.,Duke,D., &Sagor,R.(1993).Promoting assessment literacy among principals[J].NASSP Bulletin,77(556),1-7.
[9]Black,P., Wiliam,D.(2005).Changing Teaching through Formative Assessment:The King’s-Medway-Oxfordshire Formative Assessment Project.OECD[DB/OL].[2009-10-8].
http://www.oecd.org/dataoecd/53/30/34260938.pdf
左 偉/長春師范學院學校辦公室
*本文為吉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新時期高校師德建設與素質教育研究(課題編號:2008BJYX32)的研究成果之一。
(責任編輯:張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