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文博
促進學生學習:開發有效的課堂反饋技術*
● 黃文博
反饋是課堂中教師重要的教學和評價行為,反饋能夠讓學生明白自己的優勢和問題所在,從而實現自我反饋,最終成為一個自我引導、自我監控的學習者。有效的反饋要求開發和運用新的技術,才能提高課堂反饋的效率和效果。本文提出了促進學生學習的反饋技術包括:基于目標提供縮小差距的具體建議,采取多模式化的反饋,提供及時的反饋和針對個人標準的反饋等方面。
促進學習評價;課堂反饋;技術
反饋在日常生活中是一個自然的、經常性的事件。通過來自他人的或自己的反饋,我們能夠知道某個行為的原因和結果。對我們改進和調整行為來講,即時的、具體的反饋是最有意義的。課堂上的反饋同樣是必然需要的,但是它必須以一種有計劃的、有目的的方式出現。對一個學生而言,在課堂上發現自己的錯誤,立刻知道如何改正,并經多次練習,在下一次嘗試中獲得成功并非難事。缺乏即時的反饋,學生就可能繼續沿著錯誤的道路練習,大腦得到的是不正確的知識。對一個學生來說,當他已經花了幾周的時間練習之后卻發現他以前所做都是錯的時候,士氣容易受挫。他不僅需要再從頭開始學習,而且大腦還要費力地遺忘以前的錯誤學習方法,這非常容易導致學生放棄。“所以,提高學習成績的最有力的改進方法是反饋。改進教育的最簡單的處方必須是‘一定程度的反饋’。”[1]那么,在課堂中究竟如何進行反饋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呢?
既然學習是聯結主體與環境的活動過程,也就是學生從無知到有知、從無能到有能、從對事物最初的不確定態度到不確定消除的過程,那么,采用反饋手段,則是使這個過程正常運行的前提和保證。
斯金納(B.F.Skinner)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操作條件反射理論。他認為存在兩種條件反射,一種是S型,另一種是R型。S型條件反射即Pavlov的條件反射,其特征是強化(無條件)刺激和另一個(條件)刺激成對出現。S型條件反射雖然能解釋條件性情緒反應,然而,人的大多數行為在刺激一出現時就出現了,并非由刺激機械地引起。反應受結果控制,不受先前刺激的控制。斯金納把這種行為稱為R型,目的是要強調反應方面。從它作用于環境產生某種效果來看,這種行為是操作性的。操作條件反射的基本模式為三項相倚關系[2]:

辨別性刺激(SD)提供了一個引出反應(R)的機會,反應之后出現的叫做強化刺激(SR)。強化刺激是任何一個當辨別性刺激再次出現時使做出反應的概率提高的刺激(事件、后果等)。這里的強化刺激就是一種反饋。這種外界施加的反饋,我們不妨稱之為強化性學習反饋。顯然,強化性學習反饋注重外界刺激,忽略了學習者本身的內部心理學習過程,特別是學習者自身主動從學習經歷中獲得的反饋。同時,強化性學習反饋更適合于簡單的知識與技能的習得,并不能很好地解釋復雜知識與技能的習得。
在認知主義學習心理學視角下,人類學習具有內在的心理結構,反饋的作用在于促進知識結構的形成。建構主義學習論則進一步提出,人具有主動學習、主動建構知識的能力。相比智能機器,反饋不僅能喚起人腦記憶,還能激發人腦學習的動機,進而產生深度學習;而且這種反饋可以是來自外界,也可以是來自于內部;反饋不但使得人腦對學習進行自我評價,還能促使人腦對學習進行自我指導,從而更好地自我發展。在這樣的學習理論關照下,對于評價來說,學習反饋更關注于評價任務的本質、學習者的反應、告訴學習者高質量作品的特征、對自身學習進步的欣賞,以及達成高標準所需的策略。這種以發揮學生評價責任、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從而讓學生獲得高質量的學業成就的學習反饋,就是發展性學習反饋的核心內涵。
已有的研究還發現,反饋的內容和方式不同,其效果也不同。如果反饋信息強調的是個體的進步和對任務的掌握情況,提供的是有關積極自我效能感的信息,那么反饋對成績的提高就會產生積極的作用。但是,如果反饋信息過分強調外界的要求和期望,如告訴個體必須達到什么樣的標準和水平,就會使人產生被控制感,進而降低對任務的內在興趣。因此,在提供反饋時應采用信息性反饋,避免控制性反饋,這與內在動機理論提倡的反饋方式基本是一致的。[3]
有時學生可能做得不好或行為不恰當。為了創造自主支持性氣氛,教師應把較差的成績和行為問題當做問題來進行解決,而不是當做批評的目標。使用非控制性的反饋包括不使用強迫性的語言,如向學生說“應該”、“必須”做什么等等。教師使用非控制性的、支持性的交流方式,可以說“你最近的物理沒有提高,你覺得是為什么?”使用積極的反饋藝術是不使用批判性的消極反饋,相反,要具體指出可以提高和進步的地方。
反饋是給予表現者關于其表現的事實的信息,是通過對現實表現和目標的比較得出的。這種信息中不應有反饋者對表現作出的任何價值判斷,表揚和懲罰都不是反饋,因為它們可能鼓勵學生,而沒有呈現對與錯的信息以及為什么對,為什么錯,因此不能為學生改善學習提供支持。具體而言,在進行課堂評價結果反饋時教師應當注意:
目標設置理論認為,目標與反饋相結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個人的成績水平。目標的存在不僅指出了個體需要達到的活動結果,也為個體評價自身表現提供了一定的績效標準。反饋信息則可以幫助個體了解到自己距離目標水平還有多遠及成績標準的滿足情況,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有待改進。
從促進學習的角度看,教師和學生必須確定“學生學習現狀”和“學習目標”,教師通過評價向學生提供具體的改進建議,或者學生依據自評或互評的反饋信息采取改進行動。這些反饋信息不僅要有定量的數據,更應包括定性的描述性語言。反饋必須是清晰的。不僅要明確告知學生他們所獲得的分數或等級,而且應當提供關于表現狀況的具體清晰的細節。在薩德勒(R.Sadler)等人看來,學習反饋的全部奧秘在于——只有在明確學生當前的學習現狀和學習目標,在確定出差距所在后,據此向學生提供針對性的改進信息。[4]布萊克(Paul Black)和威廉姆(Dylan Wiliam)指出了用具體的、描述性的反饋取代判斷性反饋的好處。當目的是提高學生學習動機時,有效的反饋告訴學生他們的哪些學習活動是正確的,查明學生的優勢所在,幫助他們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優勢。對有些學生,還需要將這樣的反饋轉化為書面形式,給他們更多的時間來反思。另外一些學生需要老師面對面地做出反饋,來強化他們取得的成功。[5]
學習反饋的途徑非常多樣,可以來自教師,也可以來自家長或同伴,或者來自于學習目標(如評分規則),也可以是學生自主反饋。
我們常常認為,提供反饋只是教師的事,其實學生也可以自我反饋。有效反饋對學生學習的促進作用最終是通過學生自己的評價、調整實現的,“教師的一個長期教學目標就是使自己漸漸的不再作為唯一的反饋提供者”。[6]反饋必須鼓勵自我評價,有效反饋對學生學習的促進作用最終是通過學生自己的評價、調整實現的,而這依賴于學生對評價標準、評分規則、評定程序和典范的表現樣本的事先了解。有研究指出,學生能有效地監管自己的學習進展。通常采取的形式是,學生在學習時追蹤自己的學習情況。例如在學習一種新技能時,學生可以做個有關準確性和速度的圖表。通過自我反饋,學生能更好地產生學習動機,學生不僅能進行自我調整,而且還能主動地進行自我指導、自我發展。
反饋可以來自同伴。同伴反饋相對于教師反饋而言,在學生的長期成就方面更有影響力。“因為教師要提供很多反饋,包括正反饋和負反饋,有時學生會覺得教師的這些反饋老是內容相同,無關痛癢。而同伴的肯定反饋或否定反饋則具有更強的影響力。”[7]
最有效的反饋應該是來自不同人群(包括來自自身)的即時、具體、多模式、多渠道的反饋。將即時的、交互式的反饋變成學習過程的一部分,這樣學生就可以避免出現錯誤的學習和實踐。其中多模式反饋的具體方法列舉如表1。[8]

表1 各種反饋方法舉例
學習心理學研究表明,來自學習結果的及時的反饋信息,對學習效果有明顯影響。這是因為,一方面學習者可以根據反饋信息調整學習活動,改進學習策略;另一方面學習者為了取得更好的成績或避免再犯錯誤而增強了學習動機,從而保持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例如,在布克 (W.F.Book)和諾維爾(L.Norvell)的一項研究中,讓學生又快又準確地練習減法,每次練習30秒,共練習75次。在前50次練習中,讓甲組學生知道每次練習的結果,不斷鼓勵和督促他們繼續努力,并對所犯錯誤進行分析,而對乙組學生不進行反饋,結果甲組學生成績比乙組學生好。 在后25次練習中,給予乙組充分的反饋信息,而甲組學生不知道學生結果,結果乙組學生成績優于甲組學生。[9]這一實驗說明,有關學習結果的及時的反饋信息,對學習有重要的調整作用,有利于提高學習成績。

表2 反饋的時間與效應值的關系
反饋是否及時,是反饋信息能否產生促進學習效果的關鍵。一般而言,給予反饋耽擱的時間越久,成績改進得就越慢。 間隔太長的時間給予反饋往往會使反饋失去應有的作用,比如考試結束后過幾周才返還試卷,對于學生學習的改善是一種無效的反饋。從時間上來看,反饋應該在評價結束后,學生即刻就能感知并使用反饋信息。如表2所示,在一個測驗題目呈現之后立即給予反饋只有相當小的效應值(0.19),而在測驗結束后立即給予反饋卻有最大的效應值(0.72)。[10]
要想讓反饋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學習,就應當參照技能或知識的特殊水平而給予。這就意味著,根據學生本人知識和技能的特別水平給學生反饋,比簡單地根據學生成績水平的高低而給予反饋要好。換句話說就是反饋應當“參照個人標準”,而非“參照全體常模”,即參照學生自己與知識或技能特定目標的差距。參照全體常模的反饋,使學生知道自己與同學相比較的情況,但沒說明學生本人的學習情況;參照個人標準的反饋,使學生知道自己與知識或技能特定目標的差距。“事實上,研究一致指出,參照個人標準的反饋比參照全體常模的反饋對學生的學習影響更強。”[11]學生接受這種反饋方式對學生成績有重要影響。
參照個人標準反饋在改進學習方面的效果要優于參照全體常模反饋。例如,讓學生為自己設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不僅要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還要知道自己已經完成了什么。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思考自己作業的強項和有待改進的地方,然后教師對這些優缺點提供書面或口頭的反饋。最后,學生計劃下一步做什么,以及從哪些方面獲得反饋。
課堂評價的核心在于反饋,而不在于證明。課堂評價的發展性價值最終是通過反饋來實現的,如果沒有有效的反饋,就不可能促進學習。因此,開發和運用有效的課堂反饋技術是提高課堂反饋效率和效果的重要方面。
[1]Hattie.(1992).Measuring the effects of schooling[J]. Australian Journal of Education,36(1),9.
[2]戴爾·H·申克著.學習理論:教育的視角[M].韋小滿等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51.
[3]郭德俊.動機心理學: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9.
[4]Judith A.Arter&Jan Chappuis.(2006).Creating&Recognizing Quality Rubrics[M].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Portland,Oregon,133-146.引用時稍做修改。
[5]Black,P.,Wiliam,D.(2005).Changing Teaching through Formative Assessment:The King’s-Medway-Oxfordshire Formative Assessment Project.OECD[DB/OL].[2009-10-8].
http://www.oecd.org/dataoecd/53/30/34260938.pdf.
[6]Grant Wiggins.教育性評價[M].促進教師發展和學生成長的評價研究項目組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43.
[7]Howard,P.J.(2000).The owner’s manual for the brain.Austin,TX:Bard Press,115.
[8]Laura Erlauer著.不可不知的用腦教學法——運用腦科學知識,促進學生學習[M].黃河,陳萍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127.
[9]馮忠良.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47.
[10][11]Robert J.Marzano,DebraJ.Pickering.有效課堂——提高學生成績的使用策略 [M].張新立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3.122.123.引用時稍做修改。
*本文是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高校信息化建設中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框架的研究(課題批準號GH08150)的研究成果之一。
黃文博/長春師范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張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