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凡海
弘揚“善”學 以“善”育人*
——以滕州市姜屯中學善文化教育的探索與實踐為例
● 孔凡海
夏新教授在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何以生生不息》一文中曾認為:“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的質體現在德、善、和三方面。雖然也混合著糟粕雜蕪,但從主體上看,可以說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是德文化、善文化、和文化,這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根本屬性。”其說確實摸準了中國文化的核心精髓。作為三大傳統文化之一的“善”的文化,不僅內涵豐富,包括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等諸多條目,而且這些核心內涵,雖經千年,仍歷久彌新。
“善”字意蘊豐富,但追溯其源,本為會意字,從言,從羊。言是講話的意思,羊是吉祥的象征,故善的本義理應為吉祥。《說文》:“善,吉也。”羊多 (食物多)有飯吃就吉祥。后被引申為好、美好,善良、好心,慈善,高明、工巧,善于、擅長,友好、親善,好人、好事、好處等多層涵義。
善,在心理學上被定義為“對感覺的一種描述”。善良的人一眼就可以看出來,面目慈善,一般表現為處事大度,對人對物總能替對方想,很少替自己想,一般長得體態龍鐘,行動較緩慢,舉手投足的力量不是很大。若從哲學視角而言,善是人們從具體事物的具體存在形式——行為中分解和抽象出來的認識對象。“善”是一種有利于社會和絕大多數人生存發展的特殊性質和能力,是人們在與具體事物密切接觸、受到具體事物影響和作用的過程中,判明具體事物的運動、行為和存在符合自己的意愿和意向,滿足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產生了稱心如意的美好感覺后,從具體事物中分解和抽取出來的有別于惡的相對抽象事物。有利于人類的生存,對社會的發展具有正面的意義和價值,符合社會和絕大多數人的意愿和意識之行為或存在,即為善;有害于人類的生存,對社會的發展具有負面意義和負面價值,違背社會和絕大多數人的生存發展意愿和意識之行為或存在,就是善的對立面“惡”。善與惡相對,二者都必須以行為或存在為依附,善行、善事必有善主,惡行、惡事必有惡主。善主、善行和善事中必然包含著善,惡主、惡行和惡事中必然包含著惡。人類為了實現生存發展的基本目的,應該褒善貶惡。
我們今天通常所講的“善”,更多的是強調其豐富的倫理學意義,即“在被動個體自我意識出于自愿或不拒絕的情況下,主動方對被動個體實施精神、語言、行為的任何一項的介入,皆為善。”但不同的人對同一具體事物的同一行為會有不同的看法和觀點,有人認為它符合自己的意愿,是善行,有人認為它不符合自己的意愿,不是善行,還有人認為它違背了自己的意愿,是惡行;這主要是因為不同的人關于同一個具體事物的存在、行為和變化具有不同的經驗和知識造成的。知識和經驗豐富的人可以迅速準確地判明一個認識對象所具有的善、惡性質和能力,缺少知識經驗的人卻很難正確判斷一個認識對象所具有的善、惡性質和能力。另外,個體和集體的生存發展需要、利益和具體意愿時常存在一定的差別,但二者既是統一的,又是對立的,那些符合社會絕大多數人的意愿、意向、意識,往往屬于倫理之“善”,反之,那些符合少數人的意愿、意向、意識,往往為偽“善”。宏觀地說,在最廣時間范圍內符合最大多數人的目的即善,在最廣時間范圍內被證明對最大最終目的有利的目的被稱為是 “善心”,在最廣時間范圍內被證明對最大最終目的有利的行為被稱為是“善行”。
人類關于“善”的本質以及“善行”問題的認識,具有悠久的歷史。在古希臘,人們對善的認識同我們的祖先基本上是一致的。善不僅有好、可欲、有益的意思,還有幸福的含義。蘇格拉底認為:對于任何人有益的東西對他來說就是善。他甚至將善的知識稱為“一種關于人的利益的學問”,“一切可以達到幸福而沒有痛苦的行為都是好的行為,就是善和有益。”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關于善的論述亦不乏真知灼見,《國語·晉語》曰:“善,德之建也。 ”《左傳·襄公三十年》謂:“善,人國之主也。”《論語·述而》有“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的說法。老子在《道德經》中對“善”首次進行了非常形象地詮釋:“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人達到了上善的境界,就會像水一樣不再受形體的拘束,水澤被萬物,卻不與萬物相爭,這就是上善,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孟子·盡心下》更有“可欲之謂善”一說,善就是“可欲”,已不再僅僅指羊多有飯吃等等原始含義,而是已從食物對人的生存的支持,對人的食欲的滿足擴展到了一切事物對人的生存、生命的欲望的滿足。
教育不僅僅是傳承,更需要傳播和發揚。滕州市姜屯中學是一所省級規范化學校,地處古滕國腹地。古滕國因滕文公“禮聘孟子,施行善政”而史稱“善國”。姜屯中學駐地是昔日善國的核心區,是孟子性善論思想的最早實踐地,至今民風淳樸、善風猶存。姜屯中學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身居善地、深挖善根,依托屬地文化,卓有成效地開展了以“培育善人,弘揚善學”為總抓手的獨具魅力的善文化教育,具體包括存善心、有善念、行善舉、做善事、成善人、揚善學等六個方面,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存善心”是指具備一顆善良之心,相信我心本善、善心永駐。“心”明才能“行”正!姜屯中學在追“善”源、挖“善”根的基礎上,首先在全體師生中積極推行“善”的教育,以“人居善地,當存善心”來升華人格,完善自我。“有善念”是指擁有善的信念,不為名利所動,不被功利所驅。“行善舉”是指躬行善的舉止,一言一行、待人接物,都應避惡從善。“做善事”是指多做善的事情,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成善人”是指以古今善者為榜樣,成就仁愛之心,使己成為厚道之人。“揚善學”是指將中華民族的善文化在民間不斷傳播,在古滕之地不斷發揚光大。
姜屯中學依據這六大理念,重新界定和解讀了學校“三風一訓”。校風是“真而善,善而美”;教風是“以學定教,嚴謹善誘”;學風是“勤學善思,自主互動”;校訓是“日行一善,善一生”。
校風中的真、善、美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至高無尚的理想與追求,也是當代各類學校教育之基本價值取向和崇高目標。一般來說,科學追求的是真,宗教和哲學追求的是善,藝術和文學追求的是美。但若從文化上看,真、善、美都應是道德的主題,其核心是“善”。教風、學風中的兩處“善”字,作動詞用,使用了“善”的“擅長、善于”涵義。身為姜屯中學師生,不僅應具備善心、善品、善行,還要努力成為善教之師、善學之生、善思之人。“日行一善,善一生”的意思是,每天至少要做一件好事,并持之以恒,不僅如此,還要將善德、善行表現出來,讓善的光輝照亮他人,溫暖社會。
為了能營造濃厚的“善”文化氛圍,使師生時時處處受到熏陶,時時受到感染和激勵,姜屯中學把弘揚“善”學的理念,全面貫徹到學校日常運轉的各個環節中。具體講,主要包括以下幾項措施:
標“善”念于校園。首先讓墻壁說“善”話,在走廊的墻壁上懸掛介紹滕國歷史的掛圖以及“善”文化的圖片,在門廳的兩邊刻上《孟子·滕文公》文章,在教學樓側面雕刻一面以不同“善”字裝飾的“百善”書法墻等,讓校園里的每一處風景都沐浴著善的氣息,供師生們隨時瀏覽,時時誦讀,細細品味。墻壁成了流動的歷史,成了會說話的“善”的教科書,成了師生舍不得離開的知識長廊。其次,賦樓房以“善”名,給每一幢教學樓、實驗樓、電教樓、辦公樓、公寓樓等起一個能夠反映“善”文化特點的名字,如知善樓、行善樓、本善樓、立善樓、樂善樓、崇善樓、至善樓、揚善樓等等,師生們望樓生義,遠而敬之,近而觀之,觀而從之。通過此舉,樓房被賦予了鮮活的文化,變成了育人的師長。再者,在校園的醒目處,比如宣傳欄上,走廊旁,草坪邊,廣泛標識出一些充分體現“善”文化教育的核心理念,諸如“存善心、有善念、行善舉、做善事、成善人、揚善學”等口號,“繼承善的傳統、推行善的教育、弘揚善的文化、實踐善的真義”等標語,使校園真正變成了師生們學習文化、道德養成、思想進步的“善園”。
播“善”念于教師。學高為師,身正示范,姜屯中學按照教師善念、善行教育先行原則,在廣大教師中積極推進善教育。學校把培養教師的知善、行善、揚善等意識和行為作為開展善文化教育的基本著力點,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包括評選教師為善之星,成立善文化研究會,設立善文化研究課題,召開善文化研討會,舉辦善文化教育經驗交流會等。這些活動使教師們把挖掘、傳承、弘揚善文化視為己任,自覺做學生的表率,全面提升了教師的師德水平,促進了善文化教育的有效實施。
授“善”學于課堂。“善”的培養,主渠道應體現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像語文、思品、歷史等文科科目的本身就已經包含了很多“善”文化的內容,即便是物理、化學等理科科目也蘊含有一些“善”的哲理。開設校本課程,是善文化教育入課堂的又一主要形式。姜屯中學把《善文化教育讀本》作為一門學生必學的課程,使之真正進入了學生的學習生活,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善文化奠定了基礎。除此之外,姜屯中學還邀請一些名師大家來校就“善”文化做專題報告,以之提升教師的“善”文化理念,促動學生對“善”的踐行。
育“善”品于活動。姜屯中學積極開展各種富有特色的善文化活動,包括國旗下講話、善文化主題班會、善文化教育大會、評選善小標兵、“善文化”故事征集、從善故事演講比賽、收集善言善語相互交流、善文化手抄報展覽、“善在我心中”征文、設立“日行一善”授星榜等活動,以此激發學生的行善激情。除此之外,還重點開展了以下幾項活動:
首先,大力推行“為善日記”,要求教師認真翻閱每一本“為善日記”, 也許撿拾廢紙不是大事,也許在出門時禮讓同學半步似乎微不足道,但在學生稚嫩的言行背后,可以看到一顆充滿善念的心。那些在很多人看來大概只有傻子才做的善事,那些在很多人心中早已經遺失殆盡的善行,在姜屯中學的學生心中又重新種下了種子。
其次,是定期舉辦善文化藝術節。學校憑借善文化藝術節這個周期性的平臺,把善理念真正推展開來,使廣大師生自覺踐行善理念。在藝術節期間,所有學生都積極參與,班級真正成了一個大家庭,大家都為集體的榮譽盡自己的一份力。各類特色鮮明的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臺;與人為善,團結協作等善思、善行,在活動中得以充分體現。善文化藝術節已經成為貫穿學生學校生活的品牌活動,激勵著每一名學生不斷地發掘自己、完善自我。
再者,是成立“善”志愿者組織。善文化不能局限于學校,要使之深入家庭,融入社會,以提高民眾的整體素質。讓社會人感受善文化的魅力,學生是最好的使者。姜屯中學倡導“善在學校,善在家庭,善在社會”的思想,讓學生成為善文化傳播的使者,通過深入社區的志愿者服務,帶動家庭及社會成員共同參與,起到“一所學校教育一批學生,一位學生帶動一個家庭,一個家庭帶動一片社區”的社會效應。
第四,唱響“魅力”兩歌。現在姜屯中學的學生,每天必做的兩件事情是誦唱“為善三字歌”和校歌。由學校老師編寫的“為善三字歌”,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引導學生每日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校歌更是融合了學校善文化教育的精髓。學生在日常的誦唱中,既感悟了善文化的精神實質,又時時警策著自我的言行。
善文化的教育勢在必行,雖任重道遠,但只要從孩子思想培養做起,從學生點點滴滴抓起,潤物無聲,積小成大,就能幫他們養成時時向善,以善立身,以善立事,以善為人的良好品質。
首先,要堅持教師為善與師德提升的有機結合。教師有高尚的師德,嚴謹的言行以及對善文化的正確理解,是學校開展善文化教育的前提。教育一批學生僅僅是教育了一批學生,教育了全體教師則是提升了教育水平,等于教育了以后所有的學生,打造了學校的文化名片。加強教師為善教育,提高向善意識,是開展對學生善文化教育的關鍵著力點。
其次,要做好化善于微、落實于行。善的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學以致用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須注重養成教育,學校強調行“善”,無所謂大小,但要從細微處做起,從具體的小事情做起,從每一天開始做起,從現在從眼前做起,點點滴滴,日積月累,堅持不懈,落實于行,才能以小見大,積少成多,心善如水,從善如流。
再者,要實現文化傳承與品德提升的統一。善文化教育不僅僅是屬地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更重要的是品德修養的熏陶、提升。不僅要大力在學生中開展認知屬地傳統文化的教育活動,激其愛鄉愛校的熱情,更要向學生積極傳播善的理念,提升其善的品質。
此外,還要加強善文化教育與其他文化教育的融合。善文化教育是我們開展德育活動、建設校園文化的切入點,具有鮮明特色,但是,并不否認、拒絕、排斥其他傳統和現代文化的教育,而是以此為基礎,主動融合、吸納真、美的教育,德文化、和文化的教育等,從而實現和諧育人、全面育人的教育效果。
*本文系山東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善文化的教育創建與融合”(編號:2010JG221)研究成果。
孔凡海/滕州市姜屯中學校長
(責任編輯:張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