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杜若 彭 剛
(貴州民族學院 商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國際貿易課程是高等院校經濟類、管理類專業的必修課程之一,其教學內容包括三大部分:國際貿易學科的基本理論、政策措施和進出口實務操作。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學習這一課程,首先,有助于開拓視野,擴大知識面,了解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發展歷史、現狀和動態;其次,有助于塑造正確的世界觀,樹立互惠共贏的大國心態與合作意識;第三,有助于懂法依法,在國際貿易條約和慣例的框架保護下參與世界經濟活動。
貴州民族學院地處我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以“服務少數民族,服務民族地區”為辦學宗旨。在校學生中,70%為少數民族學生,80%以上學生的生源地為西部民族地區,此外,80%左右的畢業生將服務于西部地區。因此,學校國際貿易課程的開設,還有助于少數民族地區學生樹立對外開放意識,勇于“走出去”,發揮少數民族地區資源、生態和民族產業等方面的獨創性優勢,為促進西南部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團結與全面發展作出貢獻。
目前,學校尚未設置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針對經濟學、金融學、電子商務、工商管理等非國貿專業的學生,國際貿易課程的開設主要有54課時和72課時兩種方式,授課內容主要是國際貿易學科的理論、政策措施兩部分。從對市場上主要的國際貿易課程教材的調查來看,這兩部分的教學內容均屬純理論性、專業性的概念闡述。例如,針對現實生活中愈演愈烈的非關稅壁壘下的貿易保護措施,絕大多數教材僅列明各種措施的簡短定義,教學內容未能和現實國際間貿易爭端摩擦結合起來,教學目的、書后練習題等也僅是考察學生對相關定義的掌握,對于提高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有一定的局限性。從對授課班級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來看,國際貿易課程的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問題:教材內容較為呆板、可讀性不強,概念太多,專業性太強,教學未能較好地和現實經濟社會結合起來,對于非國貿專業學生而言,學習興趣提不起來。此外,也有學生反映,國際貿易這門課實用性不強,學習國際貿易的知識僅為了應付考試,沒有留下較深的印象。
針對教材內容較為呆板,可讀性不強的問題,在教學實踐中,可利用報刊雜志、廣播電視、網絡等傳媒,從相關新聞報道中選取典型的事實材料,并實時進行篩選,保證國際貿易課程教學案例庫的時代性和針對性,為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打下基礎。如非關稅壁壘部分,通過介紹焦炭出口配額、日本2006年《肯定列表制度》、美國各州針對烈性酒征收不同額度的國內稅等案例,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上提高聽課興趣,并能熱烈主動地開展討論和思考。
在實踐中發現,由于地處西部地區,學生英語水平并不占優勢,但通過中英文教學的方式,雙語互相呼應,能較明顯地提高學生學習商務英語的興趣,以及其對國際經貿領域常見專業詞匯的掌握認知能力;此外,還可對學生進行商務會晤對話、英文簡歷寫作的教學和輔導。在國際貿易授課中對英文商貿信函交流、經貿類文章的漢英互譯等內容進行教學嘗試,也有助于獲得學生的認可。語言和專業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有助于進一步提高所培養學生的涉外活動能力。
在授課過程中發現,雖然現在的信息獲取渠道繁多,但許多學生對世界甚至我國的經貿狀況都不夠了解,這種情況阻礙了學生對國際國內經貿新聞、事件的理解判斷,也阻礙了他們對國際貿易課程興趣的提高。此外,在對畢業論文的指導過程中發現,許多學生不能夠對涉及的國際經貿數據進行直接查詢,往往引用第二手、第三手甚至是沒有出處的網絡數據資源,這無益于其基本科研能力的培養。因此,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可通過布置課后練習的方式,要求學生對國際、國內主要經貿組織網絡數據庫如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聯合國關稅數據庫、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庫以及國家統計局年鑒等經貿數據進行查詢。在查詢的過程中,學生既提高了對世界經濟發展動態的了解,又培養了搜集研究數據的基本能力,從而為其畢業論文的寫作打下基礎。
世界經濟史是與國際貿易的發展密不可分的,國際貿易的興衰直接影響到世界經濟中心的變遷。在教學過程中,結合互聯網和多媒體設施,通過繪制地圖、播放視頻等方式給學生更直接的學習體驗。例如,在講授國際貿易發展史時,通過幻燈、多媒體播放自封建社會至今,國際貿易中心從東亞至西歐再到遍布全球的變遷史,強化學生對不同時期不同國際貿易發展特點、中心的知識點記憶。
培養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開放的、全面的問題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對貴州的進出口商品特別是特色出口商品,如少數民族刺繡工藝品、磷礦石、茶葉、中藥等商品的出口地理方向、出口額、主要出口商、出口價格等進行實地走訪和調查,并通過小組總結、發言和評分的方式,鼓勵學生達成系統完整的調查結果,加深學生對國貿和經濟的認識,對其就業后樂于、敢于引領當地特色產業“走出去”產生正面影響。
在教學實踐中,就全球通史、世界經濟史、國際貿易發展史等方面的經典著作向學生進行推薦閱讀,鼓勵他們在課余時間開卷有益,了解世界歷史重大事件與國際貿易之間的關系,如明朝使者鄭和七下西洋,最遠曾到達非洲東海岸國家,和當地人民開展國際貿易;一戰時法國和德國的沖突原因之一是兩國煤鋼貿易失衡;世界上最早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探索是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三國建立的關稅同盟等。通過這種形式的教學內容豐富,學生聽課積極性可明顯提高。
[1]胡超.中國地方高校雙語教學中的相關問題及探討——以國際貿易學專業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11(1):278-280.
[2]張唯實.國際貿易學精品課程講授方法研究[J].發展,2008(4):100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