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南凱 陳晶晶
(1.合肥工業大學經濟學院,安徽合肥230009;2.安徽大學商學院,安徽合肥230039)
當前,國際貿易雖然隱含了一些不和諧的因素,如發達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行為,貿易結構上的南北差異等,但是總體上呈現出貿易種類豐富多樣、貿易手段日漸擴大、貿易對世界經濟的巨大推動等景象,這對于人類繼續推動貿易的縱向發展以及貿易結構不斷升級是具有積極效用的,貿易作為安徽省經濟發展的重要“馬車”之一,是安徽省經濟“中部崛起”的重要動力,因此有必要對安徽省對外貿易的演變作詳細的分析、總結和預測,從而更好更快地推動安徽省貿易層次的提升和貿易質量的進步。同時,我們可以看到,世界貿易保護主義的傾向又開始抬頭,發達國家利用不對等協議或者保護本國利益的貿易壁壘對包括我國在內的諸多發展中國家實行貿易壓制,手段也開始從簡單的出口商品補貼、區域法律管制升級到匯率操縱、高額征稅以及聯盟打壓等更多的形式,諸多所謂的貿易保護案中對我國以及安徽省的貿易發展事實上釋放出一個危險的信號,從這個角度看,我們有必要對此給予更多的重視并設計出具體的應對措施,形成新形勢下實現自身貿易利益的一整套完善的機制對策。
安徽省的貿易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鼎鼎有名的徽商早在當時就通過絲綢之路把茶葉、絲綢等商品銷售到歐洲。南宋,徽商又和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國的商人通行貿易,商品同時輸往南洋。明朝時期,徽商和晉商結合,市場拓展到東歐。直至清朝早期,安徽省的貿易仍展示出如火如荼、欣欣向榮的面貌。清朝中晚期,外國殖民者通過設立代理公司,從安徽省攝取大量重要的產品和資源,有些還直接建立工廠,利用廉價勞動力生產大量產品運往本國。這也直接導致清朝末期至新中國成立很長一段時期安徽省貿易的衰退。數據表明,安徽省出口初級產品的比重1980年為80%以上,1990年約為41%,2003年為11%。進口初級產品的比重也不斷下降,20世紀90年代中期已下降到20%以下。新中國成立后,隨著外貿發展思路的轉變,安徽省加大了對短缺資源的進口,進口初級產品比重有所上升,2003年為31.3%。
1949—1976年,按照國家下達的出口商品調撥任務,安徽省充當了為其他出口省份供應產品的角色,同時由于不具備出口經營權,因此外貿形式以收購出口產品、組織調撥為主。在這一時期,安徽省進出口額度增長不到400萬美元。改革開放以后,安徽省被賦予一定的自主經營出口權利,外貿形式由計劃經濟條件下收購調撥轉變為市場經濟情況下開始對港澳地區試行一部分自主經營業務,以此為轉折點,安徽省開始直接地走向國際貿易市場,同時,改革開放的契機也使得安徽省很多企業家的思路得到解放,外貿量開始逐年增加,很多民營企業此時如雨后春筍般紛紛興起,大量的外資企業也不斷進入安徽省投資。1979—2003年,安徽省進出口額從2782萬美元增加到59.4億美元,增長了213倍,年均增長速度達到25%。這一增長速度,既高于同期全省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也高于同期全國外貿的平均增長速度,從而使安徽省進出口額占GDP的比重由0.2%上升到12.4%,占全國外貿總額的比重由0.06%提高到0.7%,在全國的位次由第22位上升到第12位。貿易結構上,安徽省的貿易從以“農業、輕工、重工”的結構慢慢過渡到“輕工、重工、農業”,貿易結構上的良性轉變體現出安徽省對外貿易由量到質的變化。
在數量和結構演進的過程中,安徽省還利用外貿過程中形成的外部性作用使外貿運輸、倉儲、出口包裝等行業得到快速發展。這一方面使得安徽省的外貿配套更加齊全,創造了有利的外貿條件,同時,在和我國其他省份的競爭中形成了比較優勢,依靠規模經濟擴大了生產規模,降低了成本,間接提高了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在重視發展商品進出口貿易的同時,安徽省注重技術的引進、出口和與外資新型合作方式的拓展。安徽省的技術引進是從20世紀80年開始,至1992年,安徽省引進項目1299個,使用外匯8.8億美元,其中已投產的百萬以上項目87個,共花費2.27億美元。技術出口方面,1987—1992年,共出口項目87項,金額達5555萬美元,其中百萬以上的項目有2個,金額為1297萬美元。在與外資合作上,安徽省由早期的FDI(外商直接投資)開始逐步探索合資方式的轉變,從外方租用土地,購買勞動力到購買先進設備技術、聘請外方高級技術工程師和管理人才,從獨資到控股、參股或者技術轉讓,從單純的實體資產管理到國際金融市場的試探性實驗,再從單方的無條件扶持到根據政策要求選擇性發展適宜產業,安徽省的外貿路徑也愈加理性和前瞻。
30余年的快速發展并不能說明安徽省的對外貿易不存在矛盾,事實上,外部和內部矛盾可以概括為以下六個部分:
第一,外貿產品上,勞動密集型產品居多,資本密集型產品和知識密集型產品較少。這種產品結構,導致安徽省對外貿易在全球貿易鏈上很難成為高附加值、高門檻、高效率的一環,尤其在經濟全球化、知識產品需求旺盛的今天,這種結構上的矛盾如果得不到有效地調整,安徽省的外貿規模將會受到極大的限制,發展速度也將后勁不足。第二,外資引進上,安徽省直接引進外資相比全國偏少,這也導致安徽省進出口和加工貿易發展落后,在當前長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環渤海區域經濟圈大力引進優質外資的情況下,能否利用中央中部崛起戰略的大好形勢,從東部地區更好承接產業轉移,吸引知名度高、產品聲譽好的外國企業或公司來皖投資合作,將是安徽省亟需解決的困難之一。第三,出口企業上,企業規模小,結構較單一。目前安徽省出口企業類型以專業外貿公司為主,出口生產型企業少,大型外貿企業(包括出口生產型企業)少,外商投資企業少,民營外貿企業少,這使得未來安徽省必將面臨來自國內國外的雙重挑戰,由此可見,專項結構向多樣化企業延伸將是安徽省對外貿易發展的必由之路。第四,政策扶持上,相比沿海省份,安徽省由于財政經費上的壓力,對諸如出口退稅等形式的合法的地區貿易保護手段支撐能力不足,對很多具有高科技的風險投資不足,難以支撐其R&D(研究開發),使得很多具有外貿潛力的朝陽企業無法得到基礎資源而難以發展。第五,發展思路上,由于安徽省的地域特點和經濟水平,從事外貿事務的人員思維沒有與世界同步,對新產品的開發動力不足,依賴老式的優勢產品和營銷思路而不更新觀念,這在世界產品快速推陳出新的今天也是需要相應調整的。第六,國際接軌上,安徽省由于引進外資較少,出口不是GDP的主要貢獻力量,因此對外貿的經濟拉動重要性還認識不足,導致安徽省對國際貿易中的相關機構、法律法規、協議條款甚至貿易潛規則都不甚熟悉,這在我國加入WTO逐步開放各領域與國外競爭的過程中將非常不利,所以,加強外貿人員的相關培訓和與兄弟省份溝通將是安徽省貿易政策制定時需要思考的問題。
安徽省地處中部,原始資源多集中在北方少數地區,同時沿海沿江地段較少,因此,安徽省在地理和資源上都不存在原發優勢,對外貿易對于安徽省經濟的發展就具有更獨特的意義,尤其在WTO帶來機遇和挑戰的同時,安徽省就更需要積極配合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依托皖江城市帶產業轉移示范區和合蕪蚌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等重點區域發展規劃,抓住先行先試的機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優化對外貿易形式,同時通過對兄弟省份的考察學習,汲取寶貴的外貿經驗,盡早熟悉國際外貿市場的游戲規則,這樣才能在未來外貿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安徽省應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打造合蕪蚌經濟圈的契機,在國外需求復蘇的態勢下,派出專人同適合安徽省外貿需要的外資企業公司集團接洽,邀請相關人員來安徽省考察,通過雙向熟悉了解,尋找適合安徽省經濟發展,適合安徽省外貿結構的高質量、有市場的外資企業來皖投資合作;產品結構上,安徽省應在夯實優勢外貿業務的基礎上,不斷向高資本含量、高知識含量轉變,在承接產業轉移時適時地更新生產和銷售模式,提升管理水平;同時,除了財政出資,通過風投會、創業板融資等形式,以各種有效渠道大力宣傳推廣安徽省的朝陽產業,借機讓國內外具有雄厚實力的企業公司向這些企業提供資金和其他幫助,使得安徽省外貿具有足夠強大的創新力和承載力。
資本都是逐利的,安徽省要能把外資請進來并留得住。要使安徽省的產品具有差別化競爭力,安徽省的機制體制將是最堅強的基石。只有讓外資看到安徽省具有較好的投資環境,并把配套條件和優惠政策落實到位,才能讓其展開與安徽省的長期合作,同樣,安徽省的出口產品在世界大多不完全競爭的產品或服務市場中,只有把產品的外圍保證好,才能讓顧客感受到產品的企業文化和品牌力量,而這些也必須以體制改善和服務優化為前提。
[1]陶濤,魏林.安徽省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實證分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9(6).
[2]雷朝陽,資樹榮.安徽省與中部四省對外貿易發展比較分析[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4).
[3]夏興萍.安徽省對外貿易的主要特點和發展思路[J].宏觀經濟研究,2005(3).
[4]潘理權.安徽省外貿發展中的結構問題及對策[J].安徽省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