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貽君
(南京財經大學,江蘇 南京210046)
改革開放以來,長三角地區具有產業集群特征的“塊狀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例如浙江省目前已形成了成百上千個專業村、專業鎮,其中產值超億元的就有500多個,大約占了浙江工業產值的一半。江蘇省的產業集群現象也十分明顯,例如蘇州新區、無錫高新技術開發區、常州高新技術開發區等園區都形成了發展良好的產業集群。據不完全統計,在上海市的工業總產值中,約60%左右是由該地區產業集群貢獻的。當然,長三角地區的大多數產業集群都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或者說是具有某些集群特征的產業集聚現象,是“準集群”??梢钥闯觯a業集群現已成為長三角地區區域發展和產業布局的重要模式和發展趨勢。
長三角地區的產業集群絕大多數是在市場規律作用下由企業自我發展而逐漸形成的。如該地區由外商直接投資驅動下的外向型加工業集群及依靠當地企業家和工商業發展起來的特色品產業集群都是市場力量驅動下自發形成的,當地政府只是在產業集群的雛形出現后加以引導。而且,從發展歷史看長三角地區集群的主要驅動力也是市場,無論是外資還是民營企業,都是抓住中國改革開放的良好機遇,充分利用市場不斷擴大和開放的大好時機,實現了空間集聚和產業分工合作,從而形成產業集群并在其中不斷發展壯大的。
產業集群的雛形出現后,地方政府往往都會積極扶持,對本地產業集群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地方政府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提供土地、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吸引投資,促進企業發展。二是完善基礎設施,優化投資環境,從而增強招商引資的吸引力。三是建立工業園區,鼓勵企業“進區入園”,促進產業集聚和園區化進程。
近年來,盡管長三角地區產業集群的迅速成長有力地推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但該地區在發展產業集群中存在的問題已成為制約其產業集群優化升級的瓶頸。目前,長三角地區產業集群存在的問題與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由于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經濟發展水平接近,內部的資源稟賦相似,運輸成本和地區的消費結構相似等原因,長三角地區發展起來的產業集群相似度較高。但由于集群內企業普遍集中在價值鏈的低端環節,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普遍采取低成本、大規模生產的粗放式發展方式,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導致產品生產供過于求,集群企業間惡性競爭,阻礙了集群自我發展和競爭力的提升。同時,近年來長三角地區勞動力等初級生產要素成本價格快速上漲,增加了企業生產成本,降低了企業利潤空間,給企業生存和發展帶來巨大挑戰。目前,這些地區面臨著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迫切要求,依靠低成本的自發產業集群的發展將受到嚴峻挑戰。
在長三角地區產業集群發展過程中,資源要素緊缺的問題日益突出。主要表現為:一是土地、資本等資源要素供給緊張,成本上升。目前,長三角地區經濟發達城市的工業用地已近枯竭,土地價格暴漲;水、電、煤等基礎生產資料供應緊張,制約了現有傳統產業集群的進一步發展。二是高級要素匱乏,主要是熟練工人、專業技術人員、高級技工以及高素質管理人才缺乏,集群內部研發機構、信息傳播機構缺乏,知識的生產和傳播水平低,導致企業缺乏自主創新的人才基礎和科研條件。目前,長三角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產業集群中,企業員工素質普遍較低,使企業在提高產品質量和科技含量方面顯得力不從心。
產業集群的主體由眾多企業構成,集群整體的發展,必須通過提升集群內企業的能力和水平,從而提升構成集群的每個組成部分,增強集群的系統優勢。長三角地區的很多集群從事傳統產業,這些行業的進入門檻低,對企業的規模、技術、勞動力的素質要求都不高,競爭優勢主要建立在低成本、低價格基礎上。這導致很多集群企業規模小,企業員工素質偏低,企業技術裝備水平較低。由于企業缺乏自主創新能力,低水平重復與無序競爭現象突出。同時,一些新發展起來的名牌企業卻忽視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長三角雖然目前有許多產品占到了全國市場份額的30%~50%,鐘表等甚至占到了世界市場份額的80%,但在國內乃至國際市場上,長三角的自主品牌產品并不多見。事實上,長三角產業集群生產的許多產品大都是采取貼牌生產,不但消耗了大量的資源,而且只獲得少量加工費。
這一問題主要存在于長三角地區的政府規劃引導型產業集群中。主要表現在:1.企業間關聯度和合作水平低。許多當地政府部門在將產業集群的規劃建設作為發展當地經濟、提高政績的重要任務來抓時,往往缺乏對集群發展的整體規劃。2.產業布局不合理。表現為重復建設、定位模糊、產業集群缺乏區域特色。在產業集群規劃建設中,部分地區不善于根據國家政策引導和培育本地特色產業,跟風現象嚴重,造成同檔次、低水平重復建設不同程度存在,未形成明確的主導產業,造成區域內產業結構趨同化,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無序競爭現象嚴重。據有關資料顯示,長三角產業同構率高達70%。
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產業集群內競爭優勢的獲得主要應依賴于創新,對資源加以有效利用。每一個企業都存在特定的技術問題,集群企業的技術問題得到解決意味著該產業的技術問題也得到了解決。因此,技術創新對于產業集群及其內部的企業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企業應進一步增強自主創新意識,加大自主創新資金投入,建立研發中心、設計中心和工程技術中心。此外,對于那些以貼牌為主的集群,要推動企業從委托加工(OEM)向自主設計加工(ODM)和自主品牌生產(OBM)轉變。
產業集群的發展必須依賴于優質、充足的生產要素,完善的要素市場對于生產要素的有效流動、集聚和優化配置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目前,長三角地區產業集群發展過程中的土地、資本等要素供給不足問題日益突出。因此,應不斷培育和完善要素市場。政府應積極引導、合理開發并規劃土地的使用,使土地向高新技術產業、有競爭力的核心企業流動,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使用效率。中小企業發展普遍面臨著資金短缺問題,政府應完善金融體系,促使金融機構和中小企業之間相互信任,通過優惠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外商對中小企業提供投融資。
地方政府要支持和鼓勵產業集群內的信息服務組織和網絡的建設,為企業提供各種信息服務,減少企業由于獨自搜集信息造成成本浪費和信息的不對稱。同時,發展產業集群還應重視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的作用,政府應該積極引導和推動在產業集群內依法組建行業協會,如商會、同業公會等,發揮其在擬定和執行行業標準、規范,維護行業合法權益,規范市場秩序,進行價格調節,開展職業培訓,實行行業自律,防止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協助處理多邊事務,發揮對外合作交流和應對貿易摩擦等方面的作用。
在促進長三角地區產業集群發展過程中,政府應注意合理規劃產業集群,正確制定、實施產業集群戰略和政策,構建一個區域性的產業集群規劃組織體系,對產業集群進行綜合管理。同時,地方政府應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制定相應的規劃政策,合理配置資源,避免重復建設問題。為了促進集群內企業的協調發展,政府應支持壯大龍頭企業,提高專業化協作水平,提升培育關聯度大、帶動性強的龍頭企業,發揮其產品輻射、技術示范、信息擴散和銷售網絡中的示范帶動作用;還應促進區域內外資企業和國內企業的合作,充分利用外資發展集群經濟。
[1]陳建軍.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產業同構及產業定位[J].中國工業經濟,2004(2):19-26.
[2]董樹榮.浙江產業集群“盛極而衰”[EB/OL].http://www.zjsr.com.
[3]顧強等.產業集群與品牌互動發展實證研究[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
[4]李士忠.工業化進程中的產業集群研究[M].河北大學出版社,2009.
[5]呂文棟,張輝.全球價值鏈下的地方產業集群戰略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5(2):119-124.
[6]魏后凱.對產業集群與競爭力關系的考察[J].經濟管理,2003(6):4-11.
[7]張曼茵.中國產業集群發展的主要特點[J].經濟縱橫,2005(7):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