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巖
(大連大學旅游學院,遼寧 大連116622)
多媒體教學是將文字、圖形、圖像、聲音、動畫等有機結合在一起的一種現代化教學技術和手段,能夠創設積極的教學環境、逼真的教學情景、直觀的教學圖像、活潑的教學氣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多媒體技術的運用給旅游高等教育帶來深刻變革和影響,推動了教學模式的轉變,促進了大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提高。
信息時代需要大學生必須具備很強的信息處理能力。學生通過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自主選擇學習,循序漸進地掌握知識,對獲得的知識進行分析、綜合、歸納和比較,最終變成自己的知識。因此,多媒體教學在培養學生的信息獲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中發揮重要作用。
多媒體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性,引導他們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掌握尋求知識的方法,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使知識結構更加合理,增強科技創新意識,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可見,多媒體教學有助于學生發散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和科技創新能力的培育。
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人才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媒體教學能培養學生參與科技文化交流的能力,實現校企互動,達到產學結合,做到學以致用,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所以,多媒體教學能夠針對就業市場對旅游專業人才的創新實踐能力的需求,培養復合型人才,拓寬旅游專業畢業生的求職空間。
為了更好地開展多媒體教學,教師把主要精力用于課件制作,而花在鉆研課本、鉆研教法的時間卻很少,成為課件的奴隸。多媒體教學課件的制作需花費大量的時間,從而擠占了鉆研教材教法的時間,沒有精心設計教學模式,進而影響到教師教學藝術的錘煉與提高。究其原因,有些教師對多媒體教學存在著一定的誤解,僅把它簡單地理解為在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中加入多媒體教學技術手段,忽略了對現代教育思想與教學理論的學習,忽視了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能力水平,忽視了自身的語言藝術和教學風格,只是新瓶裝舊酒,片面追求形式,沒有根據新的教學要求去更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也有些教師片面地認為,多媒體教學手段一定優于其他教學方法,而忽略了對其他教學手段和方法的運用。
多媒體是物,而授課對象是人,很多時候,教師頻繁進行多媒體操作,忽略了和學生的溝通。有的教師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過分依賴多媒體教學形式,課堂上一切都由電腦完成,用多媒體屏幕代替了黑板板書,重點細節也不給出板書,用現成的軟件和網絡下載的內容代替了教師的教案,忽視了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和師生互動方式的改進。課堂上,教師只是機械地演示課件內容,學生只會像瀏覽信息一樣地閱讀教學內容,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忙著記筆記,沒有思考時間,被動接受知識,無法與教師進行交流。有的教師對計算機使用不太熟練,課件設計不夠合理,缺乏藝術性和創新性,不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和激發學生的興趣。這種課堂教學中師生雙邊活動變得較為死板,學生的主體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主動性和參與性沒有得到充分展現。
有的教師沒有把多媒體作為輔助教學的一種手段,在教學中喧賓奪主,將多媒體課件制作放在主要位置,而把完成教學任務放在次要地位,忽視課件內容與教學內容的緊密結合。教師在設計多媒體教學課件時,往往一味地追求形式修飾,為使課件圖文并茂和富于變化,一般都會設計上動畫、小動物,還有一些優美的圖片。這樣會很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如果教師對多媒體教學手段運用不夠合理,就會產生課堂氣氛空前好、學習效果特別差的現象,使得學生注意力主要集中到屏幕上,而忽略了對所學內容的感悟、體會和把握。另外,多媒體輔助教學往往會出現信息量過多的現象,令學生應接不暇,使學生產生視覺疲勞。所以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手段時要注意課件播放的節奏和頻率。
教學手段是指師生在教學中互相傳遞信息的工具、媒介或設備。人們通常把教材、粉筆、黑板、掛圖、模型稱為傳統的教學手段,而把以計算機為中心的現代信息技術稱為多媒體教學手段。這兩種教學手段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多媒體技術豐富了課堂教學,也為現代教學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多媒體在某些方面的功能是代替不了傳統教學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既不能過分依賴現代多媒體技術手段,也不能拋棄傳統的教學手段,應該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統籌兼顧,優勢互補,揚長避短,相得益彰。在教學中既充分發揮多媒體自身的靈活多變性,又兼顧傳統教學的細致親切性。一方面,教師不應把課本內容原封不動地搬到屏幕上,由傳統教學下的“人灌”變成多媒體教學下“機灌”。另一方面,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知識的難易程度,控制好演示與板書的頻率,把握好講解與提問的節奏,做到“人”“機”協調、“演”“講”結合。
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之間信息相互交流、傳遞的過程,教師要處理好多媒體手段與師生的關系,堅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多媒體手段為輔助的原則。由于教師演示課件時需要操作機器,較少行走于學生中間,造成師生在空間上產生一定的距離,這就限制了教師在課堂上的空間范圍,使得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交流的機會減少。這樣,個別學生上課時容易走神,注意力分散。因此,教師要增強與學生交流的意識,走到學生中間講解,隨時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并根據學生的反應和表現隨時調整教學手段,通過師生互動交流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教學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教師應該將多媒體課件制作與鉆研教材教法兩者一視同仁,不可偏廢。因此,一方面教師平時要注意搜集與課程教學有關的課件,既可以是現成的,上課時直接拿來為己所用,也可以是間接的,借鑒其中有用的部分。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配置專門的課件制作人員,成立課件制作小組。同一個教研組成員也可分工合作,資源共享。這樣就能夠減少教師制作課件的時間,從而用更多的時間去鉆研教材教法。另一方面,教師還應當認真鉆研教材,根據教學內容特點和學生認知規律,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采取靈活的教學策略,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塑造自己的教學風格,達到技術性與藝術性的統一。
多媒體手段是信息傳遞的平臺,是師生之間的橋梁,它必須服務并服從于教師課堂教學目標。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教學時,為學生提供的學習資源不能脫離教學目標。補充的教學資料一定要與教材內容相統一,不能單純只是為了使用課件,不能喧賓奪主。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這里的“人”是指學生,“材”是指課程,也就是說教師應該圍繞課程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的心理與生理特點,精心選擇教學資源。教師對多媒體教學資源的選擇應該堅持最優化原則,一方面要廣泛搜集國內外課程最新知識和學科前沿信息,使得教學內容翔實、教學任務飽滿;另一方面要合理取舍,選擇與教學目標相統一的知識信息,防止教學資源的“泛濫成災”,使得教學目標更加明確。
教學形式為教學內容服務,教學手段為教學目的服務。為了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一方面教師要善于營造積極的課堂學習氣氛,制作的課件要生動形象,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應遵循教育心理學規律,靈活體現教學內容,準確反映教學目標。因此,教師在設計和制作多媒體課件時,切忌過多地注重形式修飾,不能舍本逐末,不僅要在課件的界面設計、動畫效果上花時間,更要在課程的重點突出和難點突破方面下功夫,從而達到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只有這樣,制作出的課件才能形神兼備,不僅能夠產生視覺的沖擊,還能引起思維的震撼,使學生視野開闊、印象深刻。
多媒體教學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媒體課件不是板書替代品也不是文字和圖片的簡單拼湊,而是教師教育思想、教學理念、教學藝術、教學技能的生動展示。計算機應用水平是衡量一名教師教學能力高低的重要標準。針對目前不少教師多媒體教學水平比較低的問題,高校要提供教師發展的機會,搭建教師成長的平臺,加強對教師的多媒體技能培訓,提高教師多媒體教學的理論素養和技術水平,使教師能夠熟練操作多媒體設備,科學合理地設計好教學方案,制作出符合教學內容且適合學生心理的課件。
[1]林旭東.會計專業課程應用多媒體教學的利弊及注意問題[J].會計之友,2007(1).
[2]劉兵.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相結合[J].大學時代(教育研究版),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