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欣 魏文斌
(蘇州大學,江蘇 蘇州 215000)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引導了生產力向前發展,從而加大了市場的不確定性,傳統企業的競爭優勢逐漸喪失,知識流為主導逐漸取代了資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為了能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下生存,把握市場命脈,提高企業競爭力,以知識流為主導的知識鏈管理運作方式成為現代企業管理的趨勢,企業把重點放到知識的產生、轉移和價值增值。知識作為企業或國家的重要資源,如何加強知識鏈管理,為企業帶來更多的附加價值成為當前研究的重點。
“知識鏈”的觀點最早出現在ERP的實施中,知識鏈主要是從知識的識別、獲取、開發到存儲、共享乃至產生價值的增值,并對其中的環節進行有效管理,從而促進知識的快速轉化、應用和增值。對于知識鏈的概念,學術界從不同的視角給予了解釋:
從區域創新角度:Jay Lee博士在“關于未來制造業的戰略思考”一文中進一步闡述了知識鏈的概念:“知識鏈是整合工業界及學術界核心價值的機制,其目的是提供獲取利潤及持續教育與訓練雇傭人員和企業伙伴所需的信息與智慧”。
從供應鏈視角:美國學者C.W.Holsapple和M1Singh從知識和核心競爭能力的關系角度將知識鏈定義為一個系統的概念,認為企業的知識鏈是企業主要活動和輔助活動通過知識以形成企業競爭力的過程。Rechard Hall和Pierpaolo Andriani認為知識鏈是一種管理供應鏈的方法,它是一種隱性的管理知識的方法,這種解釋是基于供應鏈視角的另外一種解釋。
從國內研究來看:徐煥良、李緒蓉將知識鏈定義為有限個知識資源組成的有序集合。孫銳認為知識鏈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將其微觀化,把知識鏈看成是許多知識元按照彼此間的相關性、協同性以及內在的默契,經過系統性的集合和組織而形成的知識集合。
較早提出知識鏈模型的是美國學者C.W.Holsapple和M.Singh,國內外近幾年對此模型在不斷地研究和改進。劉勇軍、聶規則對知識鏈模型用于供應鏈方面持否定態度,他們認為其不能很好地應用于供應鏈,也不能反映知識流動的網狀特征以及雙向循環流動性。此外,何柳、聶規構建了一種基于工作流程的新的知識鏈模型;曾向鴻利用信息技術對知識鏈管理模型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包建梅在此基礎上又進一步改進和完善知識鏈模型,她將顧客納入到企業知識鏈管理中來,認為顧客是研究知識鏈管理不可或缺的因素;另外,駱品亮、殷華祥在研究基礎上提出了新的概念模型——模塊化創新知識鏈,也就是將單個企業的知識鏈擴展到企業群的知識鏈,而且擴展是基于模塊化創新基礎之上。
1.系統原則。管理學中講究系統原則,知識鏈管理是管理理論的一個創新,它是以創新為導向將各種知識資源系統地整合起來,通過科學的管理方法,合理使用知識,從而實現企業創新和利潤增加。
2.共贏原則。知識鏈管理是將知識流在管理主體之間進行有效的流動,按照各主體之間利益和目標之間存在的差異,將知識流組合、整理,最終實現整體創新和企業利潤的最大化,以期實現在管理過程各方面的共贏。
3.公平原則。在知識鏈管理過程中要始終秉持公平的原則,只有保持公平才能協調各成員之間的關系,緩解各方利益沖突,更好實現共贏。
4.共享原則。知識鏈管理是實現知識流之間的順暢流通,從而達到資源共享。知識資源共享可以降低成員獲取知識的成本,形成知識鏈優勢。
知識優勢包括知識存量優勢和知識流量優勢。知識鏈管理通過保持和拓展組織核心能力、提升知識聯盟能力兩種途徑形成知識優勢。
蔡兵等認為,知識優勢是最終的檢驗結果,知識鏈績效評價的實質也就是衡量最終是否形成優勢。知識是隱性的,其范圍、層次、種類不同,從而很難量化知識或者知識流。丁勇等人從知識管理平臺、知識存量水平、創新能力、獲取能力、傳播與共享能力等新的視角建立知識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肖玉明認為知識鏈是尋找投資商、供應商的重要指標,應該尋找那些有助于彌補知識缺口,實現知識鏈管理的合作伙伴。
第一,當代社會正處于知識經濟時代,因此企業內部要建立知識交互平臺,實現知識激勵和共享,加強員工的知識培訓。
第二,企業進行知識鏈管理的最終目的是企業利潤最大化,因此企業進行知識鏈管理時應該具有能動學習能力和綜合反饋機制,以市場為向導,提高顧客滿意度。
第三,由于知識的共享性,企業應培養員工和管理者的共享意識,另外,還要保證知識傳播的暢通性,實現知識的流通性和共享性,從而有效實現內部知識鏈管理。
第四,企業在進行知識鏈管理時應該增強知識鏈成員之間的信任,信任是企業管理績效的基礎,因此在進行知識鏈管理時要注重成員之間的信任問題。
第五,在企業知識鏈管理中要建立適度的組織關系強度以及適度的知識鏈成員之間的利益關系。在知識鏈管理的過程中,只有高強度的合作和共享知識流,才能促進知識鏈以及企業自身的發展,其中關鍵一點是要實現利益分配的合理化。
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優勢就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而在知識優勢中知識聯盟能力和共享增值能力最為重要。當然,知識鏈形成了知識優勢并不意味著自然獲得了競爭優勢。知識優勢只是競爭優勢的必要條件,知識優勢要轉化為競爭優勢,還需要相應的支撐條件,有待進一步研究。
[1]Lee Jay.關于未來制造業的戰略思考[J].中國機械工程,1999(4).
[2]C.W.Hosapple,M.Singh.The knowledge Chain:Activities for Competitiveness[J].Expert System with Applications,2001.
[3]Richard Hall,Pierpaolo Andriani.Management focus analyzing intangible resources and managing knowledge in a supply chain context[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1998.
[4]徐煥良,李緒蓉.知識鏈模型研究[J].計算機科學,2005(2).
[5]孫銳.基于知識網絡擴展學習的知識團隊創新研究[J].科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