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銳
(太原大學外語師范學院,山西 太原 030012)
禮貌是人類為維系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規范,它是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并且以風俗、習慣和傳統等方式固定下來。對一個人來說,禮貌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德國有一句諺語:“你怎樣沖森林叫嚷,森林就會給你怎樣的回聲。”它說明,我們如何對待別人,別人就會怎樣對待我們自己。教師的教育對象是活生生、有意識、有情感的人,其一言一語必然直接影響著學生。本文試用Leech的“禮貌原則”探究教師在課堂中運用的一些禮貌語言可以產生激勵效應的原因及意義。
禮貌本身是日常生活行為中具有道德和倫理意義的一項行為準則,包括人們為維護和諧的人際關系所做出的種種努力。禮貌這一概念一旦進入到語用研究領域,就有其獨特的理論內涵。從語用學的角度分析, 禮貌原則是在合作原則的基礎上產生的。美國語言哲學家H. P. Grice認為在言語交際中,雙方為了達到特定的目的,都要共同遵守相互合作的基本原則,相互配合,相互理解,即會話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簡稱CP)。Grice把合作原則分為數量準則、質量準則、關聯準則和方式準則四條準則。他認為遵守了這些準則,交流者就能以最直接的方式和最合適的語言進行交際,達到最佳交際效果。但在實際交流中,情況要復雜得多,這四條準則雖然本是約定俗成的規約,但人們在言語交際中有時會故意違反某一準則,通過含蓄、委婉的話語間接地表達思想,產生會話含義,目的是出于禮貌的考慮。對此,牛津大學的Brown和Levinson教授于1978年提出了禮貌策略,他們認為每個人都有面子“face”,包括積極面子(positive face)和消極面子(negative face)。積極面子是指被別人認同的,消極面子是自身利益不被別人侵犯。他們認為禮貌就是“典型人”為滿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種理性行為,即通過某種語言策略達到給交際各方都留點面子的目的。言語交際中禮貌策略只是一種手段,使用禮貌策略這一手段的真正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達到交際目的,滿足人們的面子需求。在此基礎上,英國語言學家G. Leech又提出了言語交際的禮貌原則(Politeness Principle) :(1)策略準則(tactmaxim):使他人受損最少,受惠最大;(2)寬容準則(generosity maxim):使自身受惠最少,受損最大;(3)贊譽準則(approbation maxim):盡力縮小對他人的貶損,夸大對他人的贊揚;(4)謙虛準則(modestymaxim):盡力縮小對自身的贊揚,夸大對自己的貶損;(5)贊同準則(agreementmaxi -m):盡力縮小自身和他人之間的分歧,盡力夸大自身與他人之間的一致;(6)同情準則(sympathymaxim):盡力縮小自身對他人的厭惡,夸大自身對他人的同情。在Leech提出的六條準則中,策略準則和寬容準則,贊譽準則和謙虛準則是分別成對的,如果一句話遵循了其中之一,那么它必然也遵循另一條準則。Leech用他的禮貌原則對合作原則進行補充和完善,用來說明合作原則無法解釋的交際現象。他認為在所有的語言交際中,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應盡量地表示禮貌和盡量減少不禮貌的表達方式。
然而,禮貌與文化息息相關,某一種文化中的禮貌不一定是另一種文化中的禮貌,禮貌現象在我國也是研究的熱點之一。許多語言學家一方面借鑒國外理論,一方面又結合中國文化,提出自己的理論和修訂。徐盛桓參照Leech的禮貌原則,提出了自己的理論框架:“注意自身、尊重對方、考慮第三者”。束定芳和王虹討論了言語交際中的揚升抑降與禮貌原則的關系。王建華認為,在話語層面上是否禮貌取決于話語是否切合交際雙方的語用距離,而這一距離是在交際過程中推斷和確定的,它隨著交際因素的改變而改變,而交際者可憑借語言手段來維持或改變即時的語用距離。顧曰國追溯了現代漢語中禮貌概念的歷史淵源,于1990年提出了中國人的禮貌原則,包括自謙準則,稱謂準則,慷慨準則和得體準則,并指出了英漢禮貌現象在文化上的差異,同時還對Leech的禮貌原則中的策略準則和寬容準則進行修訂,在國內影響較大。后又有陳融、高航等學者對禮貌原則的研究及評價。陳融認為,Leech的禮貌原則中的謙虛準則在英漢兩種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重要性,這可以解釋英漢在恭維答語方面運用禮貌策略的差異。高航全面介紹了各國學者對Brown 和 Levinson以面子概念為核心的禮貌理論及Leech的禮貌原則的評價,并認為那時的研究大多只關注對聽話人所采取的禮貌策略,而忽略了交際中非常重要的說話人一方,此外禮貌概念的內涵過于狹窄,可以包括在面子策略內。他認為,禮貌研究應該注意交際雙方如何對不同的面子需求做出調整。
“同學們好”,“老師好”,這師生之間的一聲問候看似普通平常,但細品之下,又是多么提神和融洽。有的學生剛上課時思想還停留在課間活動的事情上,“身在教室心在外”,而一聲清脆的“同學們好”,可以把他們的思想收回來,告訴他們:“上課了”。對于教學而言,問候不僅是師生情感的交流,而且是合作的準備。如果學生在問候老師時聲音整齊、洪亮,則說明他們精神飽滿。反之,則說明學生情緒低落,心不在焉。一旦發現這種情況,教師就應該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先激起學生興趣,引起學生注意,然后再開始講課。只有這樣,才會有好的教學效果。不僅如此,問候能縮短師生距離,提高學生的學習情緒。學生的學習態度,跟他對一個老師的感情有著直接聯系。親密無間的師生關系,濃厚的師生情誼是構建良好教學環境所必需的氛圍。而師生間的問候,無疑是融洽師生關系的一種有效方式。在課堂上親切問候一聲“同學們好”,學生就會感到老師的親切關愛,心情自然舒暢,學習積極性也就高了。同樣的,學生整齊響亮的一聲“老師好”,則充分表達了對老師的尊敬,這會讓每一位教師感到振奮,從而傾自己百分之百甚至更高的激情去教學。所以,這簡短的問候無形中消弭了師生間的分歧,體現了師生間的相互贊同。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會有提問、評價、調整課堂氣氛等環節,在這些環節中,教師需要使用很多言語,如果用語得當,效果會是積極的,如果用語不得當,那么學生的“面子”首先受到影響,繼而會影響學生的情緒或課堂的氣氛,最終導致學生對老師有抵觸情緒或教學活動的失敗。讓我們比較如下教師用語:
例1.教了幾十年書,沒見過你這樣晦氣的學生。(忌語)
學生首先要學會做人,從小應有遠大的志向和堅定的信心。(文明用語)
例2.就你拉咱班后腿,榆木腦袋不可救藥。(忌語)
你只要肯下苦功,就一定有進步的。(文明用語)
例3.笨蛋,這么簡單的題目都不會。(忌語)
別著急,慢慢想,你一定能成功。(文明用語)
例4.別人都聽懂了,就你不懂,二百五。(忌語)
是不是老師講得太快了,我再給你講一遍。(文明用語)
例5.你是不是得了健忘癥?(忌語)
你仔細回憶一下,一定能想出來的。(文明用語)
例6.你這不開竅的東西,傻瓜。(忌語)
現在你回答不出,我相信你用心想過后肯定能回答出來。(文明用語)
例7.你敢頂嘴,你算老幾!(忌語)
對不起,老師錯怪你了!(文明用語)
例8.你一直倒數第一名,還有臉在學校上課。(忌語)
學習成績差不要緊,只要你有信心,用心學,不懂就問,學習成績一定會趕上去。(文明用語)
例9.學習不好,穿的好有什么用,草包一個!(忌語)
我們既要講究外表美,同時更要注意心靈美,現在要把時間用在學習上,長大才能為建設祖國作貢獻。(文明用語)
從這9個例子中,我們不難歸類。符合策略準則的是例6和例9,符合贊譽準則的是例2、例3和例5,符合寬容準則的是例4和例7,符合同情準則的是例1和例8。
我們先看符合策略準則的例6和例9,策略準則(tactmaxim)是使他人受損最少,使他人受惠最大。在這兩例中,老師使用“傻瓜”、“草包”來評價學生,是對學生的侮辱,讓學生的人格受到極大的傷害,長此以往,會使學生對自己的智力產生懷疑,同時會使他們對老師或其他人產生抵觸情緒,甚至性格發生扭曲,這樣無論對學生自身還是對社會都可能造成極其嚴重的后果。而當老師在評價時使用了文明語言,既可以點出學生所表現的瑕疵,又不會傷害他們的心靈、人格,以合理的方式讓他們接受,使學生的受損最少。其次,我們來看符合贊譽準則的例2、例3和例5,贊譽準則(approbation maxim)是盡力縮小對他人的貶損,盡力夸大對他人的贊揚。在這三例中,老師面對學生表現出來的不足,使用忌語時,都是對學生的貶損,甚至用“不可救藥”來形容學生,這會令學生情緒和心理受挫,也許學生主觀上想做好、想進步,但可能會因為老師這種不負責任的貶損而放任自流,徹底放棄努力。但在使用文明用語之后,效果就大大不一樣了,三句話中的三個“一定”, 在學生看來,老師是在說,“你能行,只要你用心。”那么這就是老師對學生的充分肯定,相比刻薄的貶損,這樣的鼓勵也一定會被學生接受。第三,我們來看符合寬容準則的例4和例7,寬容準則(generosity maxim)是使自身受惠最少,使自身受損最大。在師生接觸中,必然會發生一些矛盾和沖突,這時,老師的反應對事態的發展和結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例4中,學生因為某些原因,沒有聽懂老師的講解,客觀上這種情況一方面會打斷老師講課的思路,另一方面還會耽誤課堂時間,作為老師,主觀上的取舍此時成為矛盾的集中點,忌語中,老師以“別人都聽懂了,就你不懂”為理由,表明自己的講解是沒有問題的,同時用“二百五”來評價學生,表明問題在學生,所以很明顯舍的是該學生的利益。但是,老師的職責就是“傳道、授業、解惑”,不應該以任何理由,尤其是自己的“面子”受損而拒絕學生提出的疑惑。文明用語中,老師則是將責任歸到自己身上,不惜犧牲“面子”,這樣的話語會在該名學生心中形成一道暖流,明白老師在乎包括他在內的每位學生。其他學生也會有此感覺,因為每名學生都有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同理,例7中,老師面對學生的辯駁,不能因為“面子”問題而大發雷霆,而應該思考自己是否也有疏忽的地方,如果有,就要勇于承認,看似自身受損最大,但收獲的是學生尊敬。最后,我們來看看符合同情準則的是例1和例8,同情準則(sympathymaxim)是盡力縮小自身對他人的厭惡,盡力夸大自身對他人的同情。例1和例8表明老師在面對“問題學生”時普遍的態度是“恨鐵不成鋼”,甚至是厭惡的。但是請記住,“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學生成績不好或是不好管理,不是老師可以肆意踐踏學生尊嚴的借口,例1忌語中的“晦氣的學生”更是不應該出自“為人師表”的教師口中的。如果使用文明用語,是不會讓學生產生被厭惡的感覺的。老師的鼓勵會極大地消融學生的叛逆和抵觸,老師的建議會讓學生明白自己的不足之處及應該努力的方向,這樣的用語給學生以“如坐春風”的感覺,再有“問題”的學生也會感受到來自老師的關心和愛護。
結合禮貌原則中的策略準則、寬容準則、贊譽準則、贊同準則、同情準則對一些教師忌語和教師文明用語進行簡要分析,發現教師忌語的粗俗和不負責任是顯而易見的,而這些忌語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也讓人不寒而栗,教師的言語行為是影響學生認知和情感學習的重要因素。教師的溫文爾雅、用語文明能夠促進師生間的和諧關系,推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從而提高學習質量。正像法國人文主義作家蒙田所說,“禮貌無需花費一文而贏得一切。” 巧妙地運用課堂禮貌策略,有助于師生更好地理解自身的言語行為,選擇恰當的禮貌策略,營造最佳的學習生活氣氛,成功地實現德育滲透。
參考文獻:
[1]何兆熊.語用學文獻選讀[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2]何自然.語用學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3]王建華.禮貌的相對性[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學院學報),1998,(3).
[4]張秀芹.課堂環境下的師生對話與面子理論[J].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