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臥薪嘗膽的歐洲重現攻勢
3月27日,北約從美國手中全面接管對利比亞的軍事行動主導權。這次美國主動放棄在北約軍事行動主導地位,折射出歐洲與美國之間出現了力量對比的變化,以及由此顯現的歐洲在世界政治中初步增長的攻勢。
現在看來,歐洲統一并沒有發生在二戰后雅爾塔格局中,而是一個與雅爾塔格局相排斥的歷史進程,其目標是歐洲人在新形勢下試圖恢復對世界體系的主導,即以沒有歐洲分裂且沒有殖民體系的“凡爾賽體系”,取代由美蘇設計的將歐洲分裂為東西兩部分的“雅爾塔體系”,后者有明顯的削弱歐洲意圖。而自1946年起,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臥薪嘗膽,歐洲人已經接近完成了瓦解“雅爾塔體系”和恢復類似一戰后“凡爾賽體系”的戰略目標。
說“接近完成”,是由于還沒有完全“收復”地中海南岸。地中海是“歐洲柔軟的腹部”,歷史上的歐洲文明興衰多由地中海開始。歐洲人明白:地中海是歐洲的“命運旋轉門”,如果不能控制這里,歐洲大陸就失去了自衛屏障,其統一成果就不能鞏固。
正出于這個原因,歐盟聯合美國,2008年2月17日促成科索沃議會通過獨立宣言,使歐洲統一進程在地中海北岸的巴爾干最后“收口”。7月13日,歐盟27個成員國和16個地中海南岸國家領導人在巴黎舉行峰會,決定正式啟動1995年薩科齊提出的“巴塞羅那進程:地中海聯盟計劃”。峰會發表聲明,要把地中海沿岸變為一個和平、民主、合作和繁榮的地區,宣告“地中海聯盟”正式成立。
2010年美國宣布“重返亞洲”,美軍作戰部隊逐步從伊拉克撤出,讓歐洲發現到巨大的戰略新空間。2011年初中東北非的亂局與歐盟的目標不期而遇,但為了對抗美國在北非的影響力,完成歐洲的真正統一,僅坐等北非亂局“成果”是不行的,真正實現目標還需“槍桿子”配合。就這樣,利比亞“合乎邏輯”地成了歐盟進軍地中海南岸的突破口。
薩科齊看似輕率的性格很可能要為歐洲開辟新的歷史:歐洲在21世紀第一個十年期間,在中亞拖垮了美國;第二個十年剛剛開始,歐洲人已獨立地將其作戰力量投入北非。根據19世紀英法等歐洲國家治理世界的經驗,保留而不是消滅卡扎菲政權,同時在利比亞東部地中海沿岸扶起另一個“反對派政權”,會使歐盟的戰略利益最大化。因為“反對派政權”基本掌控利比亞豐富資源,又對歐洲軍力形成絕對依賴,使歐盟不僅能無限制地攫奪利比亞的石油等物質利益,還可以進一步在利比亞站穩腳跟,甚至繼續向東西兩個方向推進,以鞏固歐洲統一的戰略目標。
從過去20多年的情況來看,放棄二戰后蘇美共治的“雅爾塔體系”,用歐美共治的新世界體系取而代之,是自里根至小布什期間美國自覺推行的外交取向。當歐洲統一在巴爾干科索沃“收口”后,2010年美國宣布“重返亞洲”,2011年中東亂局與利比亞戰事并沒有改變美國“重返亞洲”的既定政策,正如同日本遭遇大地震不能表明中國面臨的來自美國及其盟國的戰略壓力有絲毫減輕。
歐美共治帶來的變化
如果前述對世界大勢即將發生的變局的分析得以成立,那么目前中東和遠東的國際關系就會出現如下變化:
首先是利比亞。對歐盟最好的結局是“老布什海灣戰爭結局”,即在保留對卡扎菲巨大壓力的同時,“反政府政權”也能長期存在;如果沒那么好運,也許就是“小布什伊拉克戰爭結局”,即由于英法國力不支,使利比亞國內兩種力量失衡,最終導致英法被迫向美國求助,使屆時已經恢復元氣的美國重獲在歐洲的絕對影響力。
美國需要一個有利于歐洲的穩定局面,只有這樣,才能讓歐洲騰出手來,按計劃支持美國在遠東的行動。目前看來,最可能的結果就是讓利比亞沖突雙方在法律上接受東西“分治”或正式分裂的事實。
第二是日本。美國“重返亞洲”倚重的基礎盟友就是日本,但日本畢竟遭受過美國原子彈打擊。美國人不會忘記歷史,也比較精明,對美國人而言,日本擁有核武器比朝鮮擁有核武器更可怕。因此在東北亞核查問題上,美國人“最不便”直說的就是日本擁核問題。為了重返東亞并完善“大西洋盟友”(歐洲盎格魯#8226;撒克遜國家聯盟),而非“雅爾塔盟友”(俄國和中國)的遠東體系,那美國首先應當廢掉日本的核能力。2011年3月8日,日本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再放狂言:“日本可以在一年內建造大規模核武器。”不知是否巧合,話音剛落,大地震幾乎毀滅了日本幾十年來埋頭發展的核潛力,當然,美國為了推進“重返亞洲”戰略,會給予日本相當扶植,此后的美日關系將更為緊密,日本對美國也將更加依賴,為美國效命更加賣力。
第三是中國。如果美國“重返亞洲”政策重點在于與歐洲進行全球合作,而不是“雅爾塔體系”中那樣的俄美分工,那么中美關系的緩沖空間將大幅縮小。由于冷戰后絕對市場經濟的國際體系建立,世界資源已不足以支持歐盟、美國和中國這三個經濟體的發展需求,尤其在中國工業化高速推進,需要外部資源支持日益提高(甚至是依賴)的情況下。
畢竟“資源蛋糕”就這么大,美國已接受歐洲統一的現實,間接幫其清掃了蘇聯這個“歐洲統一最大障礙”,那么歐元勢力范圍的擴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美國認可的,那么美國自然不愿意再有一方來分享資源。那么按照邏輯,歐美接下來將聯合削弱中國,以便保住既得資源份額,甚至獲得“額外資源”。
狼真的來了?
2010年4月15日,美國總統奧巴馬說出一番足以令世界嘩然的話:如果10億中國人口也過上與美國同樣的生活,那將是人類的悲劇!中國人要富裕起來,可以,但中國領導人應該想一個新模式,不要讓地球無法承擔。也就是說,正在發展的中國如果不能為西方發達國家讓出資源份額,那中國就應當“自覺實行國家讓位”——要么被打掉,要么“自覺低碳經濟”。
20世紀中葉,美國曾制定計劃,要把戰后的德國和日本“變成牧羊人、蘋果園主和家禽飼養員”,只不過因冷戰壓力而作罷。顯然,原計劃給德日改造的國家經濟模式遠比大工業經濟模式更符合“低碳經濟”要求,這也就是奧巴馬要求中國人“應該想出的新模式”。消耗資源當然不應該永無止境,但節約資源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已經發達的“狼”與還在向發達邁進的“羊”相比,顯然“羊”更“低碳”,那么中國顯然不能接受單方面無條件妥協,必然要與西方斗爭。
似乎從里根任期開始,歐美聯手治理世界的跡象愈來愈明顯了——馬島之戰、華約和蘇聯崩潰、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反恐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直到今年北約打擊利比亞,無不顯示歐美之間目標趨向一致(至少是經過利益妥協)的特征。2010年歐洲開始向地中海南岸布局的同時,美國公開提出“重返亞洲”,顯然不僅是美國的宣誓,而是北約或者說歐美的宣誓。
美國幫助歐洲瓦解蘇聯和南斯拉夫,使歐洲大陸統一在巴爾干“封口”,作為利益交換,利比亞戰爭之后的歐盟也會在遠東問題,尤其在中國問題上幫助美國。
看來,“狼”真的來了,而且還不止一頭,后面還有一群——“頭狼”已老,但后面的已獲新生,并與“老狼”調整好了戰略分工和利益分配關系。我們最后結論是:世界力量正在進行重組,真正的挑戰正在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