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戰末期,日本聯合艦隊麾下出現了兩艘奇特的戰艦——擁有日本戰列艦標志性的塔式桅樓,裝備著8門巨炮,卻在艦尾鋪著平坦的飛行甲板。這兩位“新”成員就是世界海軍史上僅有的航空戰列艦“伊勢”號和“日向”號,不過它們的歷史要從一戰期間說起。
怪艦奇想
擁有巨炮堅甲的戰列艦長期以來是海軍的主力中堅,一戰期間航空兵初次展現了機動性優勢后,很多海軍業內人士開始暢想集戰列艦和航空兵專長于一體的新式主力艦。一戰結束后,英國海軍和造船業開始探索,將大型輕巡洋艦“暴怒”號后部安裝1座單裝457毫米巨炮,前半部鋪成飛行甲板,成為這類混合戰艦的先驅。軍工巨頭維克斯#8226;阿姆斯特朗公司軍艦設計主任瑟斯頓爵士在1923年首次提出了航空戰列艦的詳細設計構思:排水量35000噸,首尾分別配備1座三聯裝和1座雙聯裝406毫米主炮,中間升起一層作為飛行甲板。由于這位爵士在國際艦船業界的崇高聲譽和該方案表面上的強大戰斗力,航空戰列艦的設計構想一時層出不窮,但由于軍控條約限制,歐美海軍強國都是研究圖紙,只有日本大膽實踐了一把。
“伊勢”號和“日向”號原本是日本第一代超無畏艦的三號艦和四號艦,一戰結束前完工,理論上戰斗力在當時首屈一指:排水量近30000噸,共裝備6座雙聯裝356毫米主炮,以致日本自豪地以“扶桑”為該級戰列艦冠名。但事實證明這級戰列艦違背了造船規律:為了避免全艦過長,將3號和4號主炮塔與煙囪交叉布置,結果一方面排煙干擾主炮射擊,還讓彈藥處在可怕的高溫環境中,另一方面主炮射擊氣浪威脅了單薄的煙囪,占用的體積還不利于主機艙布置。這樣相互干擾之下,該級艦最大航速僅23節,防護效果也不理想。“伊勢”號和“日向”號雖然得到修改完善的機會(也因此單獨稱為“伊勢”級),但軍費有限,勉強調整了主炮塔位置,略微增強了裝甲,但又帶來了副炮射界不佳、居住面積縮小(日本軍艦居住條件本來就不怎么樣)等隱患。總之,這兩艘分別在1917年底和1918年初完工的戰列艦成了日本海軍的“面子貨”,實際上是海軍高層的心病。
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日本新造戰列艦,日本索性把精力放在完善改裝方面,“伊勢”級換了新主機,靠延長艦尾來增加1部彈射器(使用3架水上偵察機),排水量提升到36000噸,航速提高到25.3節,又強化了防空火力。兩艘戰列艦就以這樣的狀態步入二戰太平洋戰場。
失敗引來變革
太平洋戰爭初期,“伊勢”級留在本土“等待決戰”,寸功未立。1942年4月18日,美國海軍航空兵B-25轟炸機創造性地從航母起飛,突襲東京,中途被日軍發現。“伊勢”級被派出去追殺,但其航速面對美國航母“望洋興嘆”,只好悻悻返回。
日軍為了報復首都被襲,也為了“徹底消除太平洋威脅”,制定了中途島作戰計劃,“伊勢”級原本被安排在中途伏擊美國特混艦隊。不料5月5日訓練時,“日向”號5號主炮塔發生大爆炸(該艦主炮塔早在1919年就爆炸過),又波及“伊勢”號,由于來不及重裝主炮塔,就用鋼板遮住開口,再裝了些防空炮草草上陣。值得一提的是,兩艦在緊急修理時試驗安裝了對空對海警戒雷達,成為當時日本主力艦中僅有的雷達配置,而中途島日軍之所以慘敗,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南云艦隊嚴重缺乏雷達警戒,以致被美國海軍艦載機突襲。
中途島慘敗后,日本海軍如夢初醒,制定航母緊急擴充計劃,尤其重視把現有艦艇快速改裝成航母的方案,受傷待修的“伊勢”級被列為優先改裝對象,本來打算改裝成載機54架的正式航母,但海軍等不起一年半的工期,于是早年研究的瑟斯頓爵士方案被拿出來參考,這兩艘“問題戰列艦”自此在世界海軍史上留下一抹異彩。
根據日本技師《海軍造船技術概要第五分冊》記載,飛行甲板和機庫的設置成為改裝的最大難點:海軍高層頑固地要求保留戰列艦性能——不少于8門主炮,但這樣一來,飛行甲板空間比較緊張,起飛效果堪憂,而且飛行甲板比主炮基座高,導致4號主炮塔的射界很受限制,炮戰時必須費力地把彈射器轉向。
最終確定飛行甲板長40米,前部寬29米,后部寬13米,設有移動飛機的3條軌道和12個轉向盤,均保持與甲板同高。艦載機計劃配置新型俯沖轟炸機“彗星”22型(編號D4Y1改),平時彈射器上2架待命,甲板上再通過系留裝置停放11架,等這13架飛機全部起飛后,再通過升降機(長12米,前部寬12米,后部寬6.6米)用20秒從機庫里調飛機到艦尾,或者用左舷后部1臺4噸級起重機吊運。接著靠轉向盤依次把飛機運到兩舷通道,再轉移到分叉軌道,停到兩舷彈射器上。按設計,彈射器每隔30秒就能完成一次起飛。
簡易機庫沒有使用特殊裝甲,是用普通造船鋼材焊接而成,長40米,前部寬20米,后部寬11米,高6米,設計容納9架飛機。機庫內部采用與標準航母相同的多功能滅火裝置。而且本機庫設計吸取了中途島戰役教訓,將通風管道集中設置閥門,保證廢氣向兩舷排放,還規定機庫內艦載機不得攜帶彈藥和油料,即便機庫中彈,毒氣和易揮發燃料也不會流向機庫下的生活區和發電區。
航空武器庫改裝自原5號主炮塔的彈藥庫,可容納全部載機3次正常出擊所需的44枚500千克炸彈和22枚250千克炸彈,通過特殊高張力鋼防護的揚彈筒輸送到甲板,這個揚彈筒還連通著25毫米防空機關炮彈藥庫和彈射器熱機火藥庫等。原6號主炮塔的彈藥庫被改裝成油庫,容納全部載機3次出擊所需燃油,油庫周圍比較謹慎地設置了防護夾層和補給管制室。
除了增強航空能力,防空火力也得到很大強化:拆除了所有老式副炮,改為8座雙聯裝127毫米高平兩用炮,升級了高炮指揮所,又改裝了19座三聯裝25毫米機關炮,拆除的主炮塔開口和高射炮周圍都新增了防護鋼板,還正式裝備了大型對空警戒雷達,盡管對比同期歐美同類,其性能不佳。
單看上述改裝措施,應該性能尚可,但形勢卻不遂人愿:“彗星”22型的指標很快不能滿足戰場需求,于是海軍把指標提升到“彗星”33型(編號D4Y3),但生產延誤,又改為新型水上轟炸機“瑞云”(編號E16A),交付還是延緩。直到1944年5月1日兩艦成立第四航空戰隊,還是無機可用,直到馬里亞納慘敗之后,兩艦才湊出上述兩種艦載機35架。另外,航母起飛艦載機時需要以30節高速頂風行駛,但航空戰列艦的桅樓、炮塔和煙囪卻造成擋風,嚴重影響了航空性能,“伊勢”級訓練期間就出現了飛機躲避時操作用力過度,直接墜海的事故。同理,本艦主炮的實際戰斗力下降到改裝前的三分之一,而不是理論上的三分之二。
奮力苦戰
很快日本海軍就在菲律賓萊特灣拼死一搏,“伊勢”級艦載機訓練不足,只好以傳統戰列艦的身份編入“誘餌艦隊”,機庫暫時空著,飛行甲板成了防空炮臺,25毫米機關炮又增加了17座三聯裝,還裝上6座120毫米28聯裝防空火箭(日軍稱“噴進炮”,每枚火箭彈內有60個裝滿燃燒劑的小鋼管,發射0.9秒后爆炸)。這番改裝果然有成效,此役日本又被擊沉4艘航母,“伊勢”級卻受傷輕微,而美國海軍航空兵的戰斗記錄描述了“也許是戰爭中所遇到的最可怕的防空火力”:“戰列艦主炮的三式彈以最大仰角向航空編隊中央射擊……(飛機)編隊發生混亂,以左右兩個集團分進……敵人似乎預想到了激烈的防空戰,后來得知是采用了所謂‘彈幕防空法’,即所有火炮在本艦上空打出漏斗狀的火力網,各類炮負責一定角度,在有效射程內預先測算好標尺,號令一下就齊射……”根據日軍人員戰后回憶錄,“伊勢”級356毫米主炮負責前方及左右中高空15000米范圍,127毫米炮大致負責周圍8000米,25毫米炮負責四周3500米,火箭保證2000米范圍。
“伊勢”級在10個小時內行程5500多千米,遭遇來襲敵機500多架次,“日向”號擊落敵機9架,“伊勢”號幸運地靠雷達發現200千米外的敵機,共擊落7架,還在彈片魚雷的圍攻下救下大批友艦落水人員。單看“伊勢”級乃至整個“誘餌艦隊”,這次表現能算得上是可圈可點的,然而日本海軍主力粟田艦隊卻畏敵退縮,導致“伊勢”級的奮戰失去意義,日本海軍航空兵消耗殆盡(包括“伊勢”級試驗搭載的飛機)。
接下來,盟軍登陸菲律賓。為了確保日本到南洋最后的生命線,“伊勢”級因為上次防空表現極佳,被賦予特殊任務——偷運軍火到南洋,運石油等物資回本土。裝運千余噸物資后,“伊勢”級和友艦于1944年11月9日從佐世保起航,12月初抵達處在血火激戰中的蘇門答臘,然后前往金蘭灣,途中被起飛自中國的B-24發現。
美國第三艦隊司令官哈爾西上將此時因躲避臺風不及時,導致艦隊重大損失而面臨“回國休養”,不過他斗志不減地請戰:趁著“休養”前的1個月,一定要消滅“伊勢”級!他的熱情征服了上級,于是1945年1月9日,美國第38特混艦隊(包括航母13艘、戰列艦6艘、巡洋艦13艘、驅逐艦64艘)首次殺入南海,搭載的夜間戰斗機F6F將沿途的日本水上巡邏機全部擊落,直奔金蘭灣,用日本44艘商船和100多架飛機出了口惡氣,卻沒能找到“伊勢”級……
原來就在1944年最后兩天,一架起飛自中國的B-29偵察金蘭灣,“伊勢”級預感到危機,當即不顧美國潛艇的威脅,離開金蘭灣,南下林加錨地。次年2月5日,聯合艦隊命令“伊勢”級率領所有殘存在南海的艦艇,運輸戰略物資回本土,時稱“北號作戰”,也許是知道少量載機也無濟于事,“伊勢”級機庫被當成倉庫,裝滿2800多噸戰略物資,10日起錨奔赴本土。
艦隊一出港就被美國潛艇發現,接著潛艇召喚航空兵來襲,所幸低空陰云密布,影響了空中瞄準效果,“伊勢”級奇跡般地毫發無傷,反而報告擊毀敵機6架(未證實)。接著,3艘美國潛艇幾乎同時向“伊勢”級發射魚雷,“伊勢”級再次顯示了“老當益壯”——“伊勢”號甲板上已經搭載了大量油罐,主炮回轉都顯得困難,但密集的高射炮瘋狂地射擊水面,竟然擊毀了將近一半來襲的魚雷,另一半也被機動躲開。老態龍鐘的“日向”號更是不甘示弱地跟美國潛艇“比賽”機動占位能力,最終在相距12海里時,用356毫米主炮射界下限俯射,破片將潛艇“駟魚”號擊傷。“伊勢”級儼然成了日本聯合艦隊的“超級祥瑞艦”,14日擊退美軍再一次空襲,15日通過臺灣海峽后,采用迂回路線——貼近中國海岸,繞經黃海和朝鮮半島南岸,躲開了哈爾西艦隊近乎暴怒的追殺,最終在2月19日安然回到吳港,為日本本土帶來了戰爭期間最后一批補給品。
覆滅
返回吳港后,“伊勢”級奉命將剩余燃油上交,統一調撥給“大和”號,目送著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踏上不歸路。2月底,無法開動的“伊勢”級充當吳港防空炮臺和“神風”機出發/導引基站。從3月下旬開始,吳港迎來美軍一次又一次空襲,“伊勢”級奮力抵抗,卻無力回天,最終先后于7月24日和28日傷重棄艦,坐沉于吳港淺海。
二戰結束后,航空戰列艦被打撈拆除,直到1947年7月徹底消失。“具有強大航空能力的超級戰列艦”,在一廂情愿的夢想和缺乏戰略理念的高層決策推動下,日本造船部門費盡心機地探索,日以繼夜地趕工,盡管有優秀的戰斗人員,有“神話艦名”激發的戰斗意志,但這一切都不能改變違背客觀規律而覆滅的命運。
(摘編自《聯合艦隊內幕》)